3步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3步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這裡是2019年的第3場「問名白」,「問名白」是問名成長社的線上分享會,不定期分享有關心理、教育、生活的優質內容,並輔以問名的視角看法,以期能帶給大家思考和討論。

在本場的「問名白」裡,將會聊一聊我們正在關注的話題:如何解決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

學習總沒有勁頭、沒恆心;

天天都在學、但成績就是上不去;

越長大越不懂事、越沒耐心;

學習成績不理想,卻抱著手機不放手;

學習中經常做規劃、經常完不成;

作息上,晚上不睡覺、早上起不來、白天睡不醒;


總結以上,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想要好好學但力不從心;天天喊著要努力、會加油,就是不見效。這些種種,歸根究底就是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

也許你想說,問題大家都能明白,關鍵是該怎麼辦?

今天我們不講理論,只講 “想努力、想做好卻見不到效果”該怎麼辦。


進入正題前,先說個案例

諮詢室來過一位何同學,初一、初二時的成績在全班前五,初三進入重點班,班級排名徘徊在後半段,學校排名也不如原來。請了私教老師、報了各種補習班,付出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依舊不見起色。在這期間,何同學還開始沉迷網絡小說,上課回家爭分奪秒看手機。家長氣急了責罵,但何同學卻說要麼退學、要麼回普通班。

來到諮詢室後,何同學一直在哭訴班級裡同學排斥、老師差別對待,要回普通班。他一直在強調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其它人比自己基礎好,再努力也趕不上,越著急就越學不進去,心裡就越緊張,越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只有看小說時才能感到放鬆。

我們的老師問了何同學這樣一個問題:努力趕上是為了什麼?

他當下傻眼了,想要趕上還需要原因麼?學習不就應該去爭取更好的成績麼?

從孩子的詫異裡,可以知道他面臨著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知道要獲得好成績,卻沒想過好成績是為了什麼。其實他弄錯了幾個關鍵點,提升成績並不是目標,是結果好好學也不是目標,是途徑。

我們給何同學做的諮詢非常簡單:讓他自己重新思考“為什麼要學習”這個最基礎的問題。

過程如下:


不學就考不好。

(考好是為了什麼?)

排名會下降。

(為什麼要排名?)

考不上好高中。

(上好的高中是為了什麼?)

沒有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學,就沒有好工作。

(工作是為了什麼?)

要是沒有好工作,以後就賺不到錢。

(賺錢是為了什麼?)


沒有錢你就不能開心地生活,

爸媽需要錢的時候也拿不出來,

他們生病也沒錢治。

(開心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有足夠的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你想幹什麼?)


當問到最後一個問題時,何同學的回答是:

“我也不知道要幹什麼。”


看到這裡,問題也就很明確了:孩子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

面對不渴望的事情無法堅持太正常了。尤其學習,充斥著枯燥與困難,極需自律,源自內心的動力才能讓人自發努力。所以,當你的孩子出現努力了不見效沒有積極主動性的情況時,首先要考慮的不是他有沒有努力而是有沒有來自內心深處的動力


那該如何激發內心深處的動力呢?分三步來。


▍第一步,梳理目標


◆首先要問孩子:學什麼?

你需要讓孩子自己思考每天都在學什麼。這個問題很難答,你可能會得到一些 “就學校那些課本”之類的沒有意義的答案,但是一定要做。因為這是一道準備題,重新評估學習的意義可以在他心裡種下一顆種子,為下一個問題做準備。


◆接著引導孩子問自己:要什麼?

問自己需要學什麼,是對今後的人生做一個設想,去了解各種行業和工作需要什麼樣的能力與品質。這個問題要與第一問相結合:學的這些是不是今後需要的?

初中階段的學習聚焦在基礎通識課上,比如語言、數學、基礎科學等,但高中階段科目內容則包含系統性的分學科知識,如文學、函數應用、物理、經濟學等。初中階段是學會怎麼去學習,也就是學習工具的準備(文字工具、數學工具、基礎科學),高中階段則是學會如何去解決問題。兩個階段的學習任務不同,所體現出的能力也不同,但這些能力在各行各業都是需要的。

這也是為了解決經常聽到的一個抱怨:現在學以後又用不到有什麼用。

對不起,你現在學的,以後都有用。

通過回答自己需要什麼、學校是不是提供這樣的學習,我們在引導孩子對學習本質的思考。


◆最後幫孩子一起思考:怎麼學?

說完學習本質後,可以進一步明確科目學習的細節,也就是怎麼學這些科目。有很多概論性的文章,你可以搜索“物理學有什麼用”、“高中為什麼要學化學”、“有計算機了為什麼還需要學函數”之類的問題,會得到滿意的答案的。

你可以自己幫孩子梳理,也可以請老師做一個系統的知識框架。自己梳理,可以讓孩子來主導梳理過程,家長主要起到提問和引導的作用;請老師幫助梳理,要與老師溝通清楚只講結構、不講具體知識點;然後,重點來了,請一定要記得做筆記。因為這將是他中學階段非常有用的一個知識圖譜。

目標的梳理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會有一個感受,中學階段的知識並不難。所以這個步驟不僅可以讓孩子對知識體系有一個瞭解,還將幫她/他重新建立對學習的信心。然後我們就可以進入到下一個步驟了。


▍第二步,養成習慣

一個普遍的誤區是,認為習慣有好壞之分。但實際上別人的好習慣並不一定在你身上奏效,你的壞習慣在別人身上可能就是高效的體現。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強調習慣的養成?

這是因為習慣養成有效率的差別。我們需要針對性地去提升效率,而不是去建立新的或改掉某種習慣,因為養成新習慣耗費巨大,也極其容易失敗。這種投入巨大但成功率卻極低的方法,我們不推薦。

對於學生來說,根據自身特點找到自己的學習模式,才能有效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比如有人需要建立自己的信息樹才能形成有效理解,那預習與複習對這類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有些人需要對知識網絡反覆推演強化,才能形成記憶,那練習對他而言就是最為有效的學習方法;有些孩子聽覺認知慢於視覺認知,那他需要通過朗讀、出聲閱讀來彌補……這些習慣與特點每個人都不一樣,那以什麼標準來衡量、選擇呢?

其實也很簡單,孩子自然形成的學習方式是本能的篩選,這種篩選依靠的是直覺——

人類最可靠的判斷能力,所以不必糾結方法論,要相信本能、相信孩子。

簡單說:不必糾結,重複、強化每一個能讓人積極學習的小過程、小細節,這些積累在一起就是最有效的習慣。再直白一點,不要學別人的“好習慣”,強化自己已有的有效方法,如果效率低,那就投入時間;如果容易錯,那就多糾錯;堅持到最後,你會發現屬於自己的最有效。


▍第三步,重塑自信

面對同樣一個難題,為什麼有人內心想的是“這個題到底該怎麼解答”、“給我點時間讓我想起來”,而有些人則會想“太難了這做不出來”、“我不會啊”?

你會發現越自信,解決難題的可能性越高。原因除了學習基礎不同外,還有自信心的差別。

學習基礎可以通過練習加強,但是自信心的提升卻總是玄乎其玄。其實如何更好地重建、穩固自信是一個系統而長久的事情,所以但凡有人跟你說快速提升自信心,你都會覺得不可靠。我們沒有捷徑可以提供,但有幾個原則可以分享大家。

◆永遠不要替孩子預測結果

自信心的建立,是確認自己能夠做好某一件事,但他人預測的結果恰好是對確認過程的破壞。具體來說就是,不要說“我覺得你能考好”、“你不努力就考不好”、“如果不好好複習,考試來得及麼?”之類預判性的話語。

那你能做什麼?你可以陪伴,可以中肯鼓勵(好好加油/能做多少做多少/認真複習等),可以提供生活支持(休息好/勞逸結合/減少社交干擾等),這些能減少自信心重建過程中的困難。

◆永遠不要在事後分析事前的失誤

這一條估計會有很多人有不同意見:反思難道不重要麼?但實際上,事後分析並沒有在幫孩子吸取教訓,反而是固化失誤。在失誤之後讓孩子自己進行分析、總結,不受到干擾、指正,可以讓失誤形成最積極的影響:“下次不這樣我就能更好”;一旦這個反思過程被公開、受到干預,則極有可能形成負面影響:“我做不好,這是個錯誤”。

舉例說,“某件事情本來應該怎麼樣會更好”、“當初如果不怎麼樣就能有什麼什麼可能”、如果能夠更加如何如何,就能避免什麼什麼”之類的話語,都不必說。只需要表明你知道就可以了,不要嘗試分析或評價。

◆永遠不要在孩子取得成就之後忽略或誇大意義

這一點會有點難以理解,直接舉例吧:“一次考好不代表什麼,要繼續努力”、“有進步很好,要保持住”、“照這樣下去,下次你還可以更好的”,這些類似的話,實際上在忽視他已經取得的成就。看似“肯定”,實際上肯定的是平時給他的指導意見(要努力或者具體的方法),而不是他取得的成就(考得好)。“誇大”是偶爾取得成績的孩子,家長或老師會過度肯定。這會成為他的天花板:這已經足夠好了。所以在成就肯定上,最好的原則是隻說事實、不作評價、表達真實情緒。替孩子開心就好了,其它都不是必要的。

上面說的三個步驟不是靈丹妙藥,一次兩次並不會見效。以開頭的那個案例來說,何同學的爸媽在寒假送他來進行諮詢,每天半天,似乎沒有起色;開學又堅持了一個月,每天1小時,上課依舊有些吃力,學習也談不上多積極努力。但在第二次月考,何同學終於收到第一份肯定:平時似乎沒有多大提高和改變,但成績卻不知不覺地上來了。

這當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積累。說出來都懂,但做起來太難了(諮詢的價值也就是在你看不到效果的過程中能夠堅持下去)。堅持一段時間,你的孩子動力與自信心就會生根發芽,你會看到一個自己想學、會學的積極少年。


不同的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並不一樣,需要引導者更有針對性地去考量個性、成長背景、各項能力基礎,而不是一味想要直接改變表面的問題,比如沉迷遊戲、小說、注意力不集中、作業不完成等。說一千道一萬,這些都是孩子沒有辦法好好學所導致的結果,而不是他們學不好的原因。

關於「 問名白 」

● “白”的釋義中,有“清楚”“說話”之項。“問名白”的第一層含義,就是希望問名能清楚地將事件、觀點表述給大家。而第二層含義,是取其諧音,希望在遇到問題和困擾的時候,大家都想、都能去問清楚、求明白。

本期「問名白」互動環節

:你或你的孩子在學習和工作中是否曾有力不從心、想要逃避的時刻?你當時是如何解決的?或者,你學習、工作的動力和目標是什麼?你是否有很棒的方法或習慣可以分享?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


3步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問名成長社,源自於為高中生設計的成長諮詢項目,旨在幫助同學們走出學習和生活中面臨的種種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