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聖人還是小人

孔子是聖人還是小人?

近段時間,有關孔子的話題又熱起來了,好像人人都認識那個兩千多年前的孔老二一般。

一個話題的熱度,自然和圍繞著這個話題所進行的唇槍舌戰烈度有關。在這場似乎關乎著國運的大辯思中,有些人看到孔子就像看到了萬惡的黃世仁,立刻動用了重型彈藥,直接聲稱孔子為"小人",稱儒學為"糟粕",攻擊火力不可不謂猛烈。

那麼孔子到底是聖人還是小人?

說孔子是小人的,是從孔子殺少正卯說起的。

孔子殺少正卯,是在魯定公十四年。當時孔子剛剛就職於魯國,官居大司寇,掌管魯國的刑法大權。而在這之前,孔子和少正卯都是開私塾講學的先生,也就是那時所謂的"子"。 孔子和少正卯之間的恩怨,大概就是起於此時。

孔子殺少正卯之前,一直在開課授徒,來聽課的門徒甚眾,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致仕講堂。而少正卯也開設了自己的授課講堂以後,孔子的講堂一度出現了"三盈三虛"的尷尬狀況,有時甚至只有顏回一個人在聽課。學子們都蜂擁去了少正卯的講堂,致使孔子懷恨在心。因此在孔子做了魯國大司寇僅僅七天之後,即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利公報私仇,用莫須有的罪名將魯國"聞人"少正卯殺害,並且暴屍三日以洩恨意。如果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那持這種觀點說孔子是"小人",真是一點也不過分。

孔子是聖人還是小人

於此相對應的觀點,是孔子殺少正卯只是《荀子▪宥坐》裡的一個寓言故事而已,《荀子▪宥坐》等等的諸子百家的文章當中,有很多用寓言證實言論的文章,僅憑《荀子▪宥坐》不足以證明孔子殺少正卯的史實。

孔子是聖人還是小人

還有一種觀點,是孔子在魯"攝相"、職司"司寇"之時,正是魯國剛剛經歷了季氏家臣陽貨之亂,魯國政治制度瓦解,國家處於家臣攝政的混亂當中。而正是這種混亂的局面,使孔子看到了施展自己政治理想的大好契機,於是在魯國積極推行恢復周禮的儒家治國理念,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來恢復國家秩序。而此時來自理論上的最大阻礙,就是少正卯等所秉持的"法家"思想。法家主張以法治國,革新政治。這一主張得到了魯國下層社會的普遍支持,所以每當少正卯對這一政治主張進行說教演講之時,孔子的課堂就會"三虛"。少正卯的"法家"思想,對當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治國理念衝擊強烈,使孔子感受到了儒家政治思想從根本上所面臨的的巨大威脅。為了維護魯國的政治穩定和孔子的儒學基礎,不得不殺了魯國當時的"聞人"少正卯。而後為了徹底根除"法家"思想,還將少正卯在旁觀暴屍三天,以暴力壓制了社會的進步思潮。而關於殺少正卯的罪名,沒有落實到具體的行為,只是以空洞的言辭做出了泛泛的解釋。"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愽;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周公誅管叔,管仲誅付裡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就是說少正卯之所以必殺,是因為他觸犯了五條比盜竊還要更加難以饒恕的罪狀。觸犯了五條當中的任何一條,都足以被國君處死,何況少正卯五條都沾上了。根據孔子的意思,如果一個人所在的地方聚集了成群的信徒,而他的歪理邪說又有足夠的蠱惑力;強大到足以對正確的思想形成威脅,就已經成了一個亂世梟雄,那麼就不得不殺掉他了。

基於以上論述,很多人就認為孔子殺少正卯是為了維護國家的政治基礎,避免國人思想上的混亂而採取的果斷措施,於國有功,於民有利,是一個正確的執法者。而殺少正卯對於孔子來說,在實際的政治實踐中能夠跳出自己提倡的"仁",在上任短短的七天時間裡就把對國家有著嚴重威脅的"聞人"殺掉,也不締一種自我的偉大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