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四大中原王朝中,宋明与汉唐为何差别如此之大?

数千年的中国古代史中,中原王朝以汉唐~宋明四朝为代表。

古代的四大中原王朝中,宋明与汉唐为何差别如此之大?


以宋朝为分界线,四朝在对外方面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即汉唐对外开拓进取,极具扩张性;而宋明则更为内敛,但政权也更为稳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改变呢?

1、科举制的出现和世家大族的终结

科举,起于隋唐,至宋朝而大兴。科举制的出现,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科举兴起之前,皇帝能够提拔的人才大多来自外戚、世家大族,军功是当时升迁的重要手段。

比如,汉武帝北击匈奴时所选的将领,一是李广这样的世家大族,二是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外戚集团,不是汉武帝不想用别的人才,而是当时没有太多的选择。

汉朝有察举制,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举孝廉”。孝廉便是“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指孝敬父母,“廉”指清廉勤政。这是当时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是地方推荐制,所以局限性较大,而这也是世家大族形成的原因之一。

至东汉时期,世家大族形成,世家大族们是不缺官做的,但如何在众世家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呢?一是比别人更孝顺,二是军功。

比如二十四孝的故事基本上都是两汉和两晋时期的故事,再比如南朝的世家大族们为了把持朝政,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北伐”,北伐是手段,但目的其实是为了掌控朝政,这也是南朝北伐很难成功的原因之一。

由于汉唐时期军功对于封侯、晋升的重要性,对外扩张便成了帝国的一个重要特征。

科举兴起之后,皇帝可以使用的人才大大增加,文官政治开始形成

外戚和世家大族的存在,一直是皇权最严重的威胁,从西汉末王莽到北宋赵匡胤,王朝更迭频繁,且方式主要就是篡位(美其名曰“禅让”)。

而科举的出现改变了之一局面,皇帝从此不必非要从外戚和世家大族中选拔人才了,科举取士所得的人才足以满足天下官吏的需求。这些士子们与世家大族不同,他们原本远离皇权,敬畏皇权,进入王朝中枢之后篡位的可能性大为降低,这便是从宋朝开始权相极少,朝臣篡位则完全消失的重要原因。

唐朝是世家大族和科举取士在选拔人才上的拉锯战时期。比如唐朝末年的“牛李党争”,其中牛党代表的是进士出身的官僚,李党代表的则是北朝以来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僚。牛李党争争的不仅是政见,也包括对礼法、对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争。

曾几何时,世家大族不仅垄断了官场,也垄断了知识和文化,而随着印刷术在宋朝的普及,普通人学到文化知识成为可能。

世家大族的消亡,直接原因是唐末黄巢起义对大族的残酷杀戮和朱温的白马之祸,几乎杀尽了大唐的官僚集团。但从根本上来说,世家大族的消亡依然是因为宋朝科举的大兴,毕竟杀光了旧的世家,依然可以诞生新的世家,而科举使世家大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可是,科举的大兴使“读书”成了天下士子进入仕途的唯一手段,“军功”不但不再重要,而且越来越受到读书人的鄙夷,如此以来宋明两朝的内敛和对外的软弱便可以想象了。

不过,世家大族的存在,其实利弊参半。门阀世族的时代,寒门出身的人确实极难当官,可是,当一个社会所有的人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当官,那么一定也是有问题的,明清时期科举的僵化导致的社会问题便是证明。

2、道统的建立和新儒学的形成使王朝更为稳定

我们知道,汉武帝曾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客观的说,在宋朝之前,儒家并没有后来显赫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我国的“佛学时代”,佛教从东汉时期开始传入我国,至南北朝而大兴。近代的西学东渐之前,从来没有一种外来文化像佛学一样对我国影响如此之深,以至于佛学最终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三大分支——儒释道,释家,便是佛学。

如何对抗佛学的入侵,曾长期困扰着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

韩愈

韩愈不仅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其在儒学式微,佛、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重建儒家道统。韩愈认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而这一点被宋朝思想家——“北宋五子”和南宋朱熹——所继承,并最终由朱熹集大成,建立了融合佛道思想来重释儒家义理的新儒学——理学,又称道学。

从政治和统治者角度来看,理学(道学)的形成和成为官方哲学,为儒家神权和皇权合法性提供了依据,为我国从宋朝开始的皇权不断加强提供了条件,儒家真正在我国成为定于一尊的学说,其实是从宋朝开始的。

从宋朝开始,皇权越来越至高无上,赵匡胤撤了宰相的椅子,从此朝臣“作为论道”成为传说,宋朝为了防止武将割据“以文抑武”,从此“出将入相”再无可能。

从明朝开始,宰相被废除,从此原本可以制衡皇权的相权不再存在,六部直属皇帝,臣子与皇帝的距离越来越远,禅让篡位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古代的四大中原王朝中,宋明与汉唐为何差别如此之大?


理学的大兴,是宋朝之后我国再无长时间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汉朝灭亡至隋朝建立,分裂时间长达四百年(除了西晋短暂统一外),我们今天可以回头理性的分析古代重新隋唐大一统的必然性,但在当时,恐怕很难说统一便是必然。

理学,不仅使对儒家的解读有了统一的标准,同时也使科举取士有了统一的“教材”,是科举和理学,将全国真正的统一在了一起。

汉唐开拓进取到宋明内敛稳定的转变,原因还有很多,但从制度的角度来说,主要就是科举制的大兴和理学的形成。

汉唐外戚和世家大族的存在,使帝国对外更具扩张性,但内部却并不稳定,篡位、州牧/藩镇割据是当时王朝结束的主要原因。

宋明科举的大兴和理学的存在,使帝国确实更为软弱,对外的表现就是守大于攻,但同时帝国内部也更为稳定,篡位和分裂的土壤不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