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了3000年,《詩經》中的“碩鼠”不是大老鼠

曾出現在中學課本中的《碩鼠》,因諷刺貪得無厭官員而廣為人知。碩鼠也成為貪官的代名詞。原文為: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我們對碩鼠的通常理解是大老鼠,用來比喻貪得無厭的剝削統治者。就其字面來看,似乎無可爭議。碩字本義是指頭大,後引申為“大”。在《詩經》的另外兩首中也是同樣的意思,如《詩經 衛風 碩人》:“碩人其頎”。《詩·唐風·椒聊》 :“彼其之子,碩大無朋”。碩鼠也很自然地被註釋為大老鼠。但仔細思考,還是有點問題。


錯了3000年,《詩經》中的“碩鼠”不是大老鼠


一、鼠何食苗?

《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苗是什麼?《說文解字》:苗,草生於田者。會意,從田,從艸。田裡生長的形狀象草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揠苗助長”所指的苗,古今同義。《詩經 碩鼠》雖未指出碩鼠所食的是什麼苗?,但根據後文的意思,應該是莊稼的幼苗。

老鼠是雜食性哺乳動物,喜歡偷吃糧食,讓人深惡痛絕,卻不會食用莊稼的幼苗,也從未聽說鼠患是老鼠掠食農作物幼苗引起的。老鼠食黍、麥等糧食好理解,但啃食農作物的幼苗就讓人很是費解。老鼠不食苗,那麼詩中的碩鼠是什麼何物呢?


錯了3000年,《詩經》中的“碩鼠”不是大老鼠


二、源起何處?

碩鼠被理解為大老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碩鼠作大老鼠理解是源於《詩序》。簡單地說就是 漢人在詩的標題下寫一篇類似於題解的文字,稱為《詩序》。

《詩經》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的國風的部分,大多反映是有關春耕秋獲、男女情愛的悲歡離合的民歌,皆鄉野之人有感而發,也沒有多少教育意義。按呂思勉先生《先秦史》中的觀點,《詩經》的道德教化功能都是後人附會的。

詩本來有三千多首,孔子將不符合當時禮教、重複的刪去,作為自己私立學校的教材,只剩下三百零五首,這就是“孔子刪詩說”。也沒有所謂的《詩序》。後人為了強化每首詩的道德主題,給每首都做了《詩序》。有說孔子的學生子夏作《詩序》。更多的學者認為是毛亨所作。從此《詩經》的政治性和道德性,被強化了。本來不是直接反映政治與道德問題的詩,包括眾多的愛情詩,在漢代的《毛詩序》中,也一律被解釋為對政治、道德或“美”(讚頌)或“刺”(批評)的作品。因而一部《詩經》變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書。

《碩鼠》在詩序中明確指出,碩鼠是批評人民的稅賦太重,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猶如貪婪又膽小的大老鼠一樣。東漢鄭玄的《詩經箋》將“碩鼠”釋為“大老鼠”。隨著儒家地位的上升,這一權威註解迄今仍很難被動搖。要想更為詳細的瞭解,有必要了解一下《詩經》中的“風”是怎麼回事?


錯了3000年,《詩經》中的“碩鼠”不是大老鼠


三、“風”從何起?

風就是民風、民俗,反映在文學形式上即為民歌、民謠。風與雅、頌不同,風的語言直白淺顯。幾千年前說的話,我們現在讀起來也不是十分費力。內容多與鄉民們的生活、生產直接相關,因此也不可能有多麼高大上的思想主題。或怨婦哀嘆自己不幸的婚姻,或鄉人抱怨生活不易,生產艱辛。那麼這些俗不可耐的民間段子怎麼會被收集、整理而得到流傳的呢?這就不得不說當時的“采詩觀風”制度。

采詩觀風制度是古老的原始民主制度的遺存。天子要想知道自己的政策的得失,就必須知道民間的反映,以便及時修訂,“過則正之,失則改之”。《漢書 食貨志》載:每年正月,聚居地百姓將要分散到田野去耕種的時候 ,采詩的官員叫行人或風人, 就會搖著木舌頭大鈴鐺(鐸)巡視於路上,向百姓採集民歌、民謠。把它獻給朝廷樂隊隊長(太師),由太師配上樂,唱給天子聽。我們現在見到的《詩經》其實只是當時唱的歌詞。

《周禮 王制》也有類似的記載:天子每五年就要遍行全國考察一次,讓太師將民間流傳的歌謠譜成曲子演奏給自己聽,以此來了解社情民意(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詩經》中最具價值的十五國風,就是周時各邦國民間百姓所吟唱的民歌,近似於我們今天民間流行的段子。因此不可能也不需要委婉含蓄,即使我們今天民間編段子去挖苦貪官,也不會去絞盡腦汁藉助一個動物來諷刺,直接問候他的先人,就完事了!幹嘛繞來繞去的。


錯了3000年,《詩經》中的“碩鼠”不是大老鼠


四、碩鼠何物?

碩鼠究竟是什麼東西?也是見仁見智,沒有統一認識。漢鄭玄說是大老鼠,晉陸機說是雀鼠,唐孔穎達則說是鼫(shí)鼠(鼯鼠),解釋雖各有不同,但仍不離鼠類。作為哺乳動物的鼠類儘管很多種,卻都是不食苗的。他們也沒有一人解釋“無食我苗”。倒是有學者解釋“苗”是指一種嘉穀,這種說法就更加牽強了。說“苗”是糧食不是幼苗,也從側面說明了,老鼠不食苗。碩鼠會不會不屬於鼠類,而是其他生物呢?還真是如此。

晉惠帝的太傅崔豹是一位博學之人,崔太傅撰寫一本《古今注》,全書共三卷。看書名就知道,此書是一部對古代和當時各類事物進行解說詮釋的著作。其具體內容,可以從它的八個分類略知大概。捲上:輿服一,都邑二;卷中:音樂三,鳥獸四,魚蟲五;卷下:草木六,雜注七,問答釋義八。《古今注 魚蟲第五》有這樣的記載: 螻蛄,一名天螻,一名螜(hú),胡卜切;一名碩鼠。有五能而不成伎術:一,飛不能過屋;二,緣不能窮木;三,泅不能窮谷;四,掘不能覆身;五,走不能絕人。

按《古今注》的說法,螻蛄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子:碩鼠。且進一步說明,螻蛄飛高不過屋頂,爬樹不能爬到盡頭,鳧水鳧不過山澗,挖土蓋不了身子,跑起來又沒人快。

螻蛄,俗名拉拉蛄,地拉蛄,天螻,土狗等。在安徽省皖東地區又叫毛狗子。是一種農作物的害蟲,在我國,華北螻蛄(螻蛄種類之一)為害猶甚,危害蔬菜、植物幼苗、森林和果樹等,不僅採食植物葉片,還採食根、莖以及農作物的籽。不僅如此,螻蛄在地下掘土行進,地表出現大量彎曲虛土隧道,並在其上留有一個小孔,造成苗根和土壤分離,根部失水,導致苗木死亡 。我國北方有句俗語:“聽拉拉蛄叫還不種莊稼了?”也能說明螻蛄對農業生產較大的危害。這樣看來,“無食我苗”就容易理解了。

碩鼠是螻蛄的異名,在其他文獻中也能得到佐證。《爾雅註疏 釋蟲》:“螜(hú),一名天螻,一名碩鼠,即今之螻蛄也”。

宋人王楙 (mào 通茂)在他《野客叢書》(考證典籍異同的著作 )有這樣一段話。說他讀《荀子 勸學》“螣蛇無足而飛,鼫(shí)鼠五技而窮”,大家都認為鼫鼠是貓抓的老鼠,唐代的《藝文類聚》還將鼫鼠歸類為鼠類。他仔細的考證了一下,鼫(shí)鼠乃是螻蛄,並非老鼠,《本草》、《廣雅》都說荀子說的鼫鼠為螻蛄,也叫碩鼠。

明人郞瑛所著的文言筆記小說《七修類稿》:螻蟈(螻蛄的諧音),小蟲,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謂之土狗是也,一名螻蛄,一名碩鼠,一名螜(hú),各地方言之不同也。

錯了3000年,《詩經》中的“碩鼠”不是大老鼠

螻蛄

《碩鼠》是《詩經》魏風中的一篇,是魏地的民歌。春秋時,魏地大約包括現在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正是華北螻蛄危害的區域。螻蛄不僅食苗,還食黍、食麥。由此看來,《碩鼠》反映的是魏地的農人飽受螻蛄的禍害,發誓找塊沒有蟲害的土地去實現自己的田園夢想而吟唱的民歌,完全沒有那麼高的格局,也並非後世人為拔高的反抗統治階級壓迫與剝削鬥爭精神,就是一種吐槽毛狗子的牢騷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