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归汉背后:文姬式悲剧发生因“佳人薄命”?战乱才是罪魁祸首

导读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历史上的“文姬归汉”传为美谈。美貌多才的蔡文姬被掳去匈奴达十二年之久,但她始终胸怀故国,最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这高大上的励志故事

让她成为无数人心眼中的偶像,从而圈粉无数

文姬归汉背后:文姬式悲剧发生因“佳人薄命”?战乱才是罪魁祸首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史料,就会发现,“文姬归汉”其实是“文姬悲剧”。在此过程中,蔡文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她不仅无法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还被迫与两个儿子骨肉分离,最后还不得不在“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的恐惧中生活。那么,“文姬(式)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今天,我们就拔开重重迷雾,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文姬归汉”。首先,我们快速浏览下“文姬归汉”的典故。

“文姬归汉”典故的由来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察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后汉书》。

蔡文姬是东汉未年大文学家蔡邕之女。她博学多才,擅长文学、精通音律,可谓一代才女。但

天妒佳人,她出生于“天下丧乱”的东汉未年,这也注定了蔡文姬的人生悲剧。

文姬归汉背后:文姬式悲剧发生因“佳人薄命”?战乱才是罪魁祸首

公元195年,蔡文姬在战乱中被董卓阵中的匈奴兵掠走。从此她的命运已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到达匈奴后,身不由已的蔡文姬被迫嫁给匈奴人(一说嫁给左贤王)。她在匈奴一待就是十二年,期间生有两个儿子。而为了儿子,她选择继续活下去,但常常“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公元207年,蔡文姬父亲的学生曹操以“痛其(蔡邕)无嗣”为由,用重金将蔡文姬赎回(此举给蔡文姬造成了二次伤害,下面叙述)来。但重回故土的蔡文姬却发现,家乡早已物是人非,现况是“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的破败景象。

这就是“文姬归汉”典故的雏形。实际上,这在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赎人事件,应叫“曹操赎文姬”。至于曹操是“痛其(蔡邕)无嗣”,还是因为其它原因而决定赎回蔡文姬,已不得而知。但赎人过程并不值得大书特书,因为是在曹操付了重金后匈奴才放人的。此事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被提及,只是记录于200多年后成书的《后汉书》中。

而“文姬归汉”历史典故的形成,却是在距“曹操赎文姬”1000多年后的南宋时期。这是为什么呢?

文姬归汉背后:文姬式悲剧发生因“佳人薄命”?战乱才是罪魁祸首

曹操赎文姬的故事,为何在1000多年后的南宋时被演绎成“文姬归汉”?

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范晔。

公元1279年,偏安一隅的南宋被蒙元所灭。此后,做了亡国奴的南宋遗民们需要有能抒山河破碎之“无穷之哀”的作品,而蔡文姬在归汉途中有感而写就的《胡笳十八拍》无疑是最佳作品。

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在此琴曲中,蔡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到古琴声调之中,从而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南宋诗人汪元亮,就在狱中为文天祥弹奏《胡茄十八拍》,以抒发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此后,在南宋文人墨客的影响下,《胡茄十八拍》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而南宋遗民们与蔡文姬相似的处境,使他们对《胡茄十八拍》的内容感同身受,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经过不断的发酵,后来又出现了“蔡琰思归臂欲飞,援琴奏曲不胜悲”等感怀旧国的诗句。

文姬归汉背后:文姬式悲剧发生因“佳人薄命”?战乱才是罪魁祸首

因”靖康之耻“而被掠走的钦、徽两宗及众多后妃们的经历,与蔡文姬在战乱中被掠入塞的经过相似。而蔡文姬入塞(匈奴)十二年始终不忘故国,历尽艰辛后得以回归故国的结局,正是钦徽两宗们想要的结果(南宋小朝廷一直想迎回赵构生母宣和皇后)。所以南宋文人喜欢“文姬归汉”题材,实是蕴涵有“托古以喻今”的深意。

就这样,在南宋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蔡文姬的事迹经过南宋文人们的不断演绎及艺术加工,最终形成了“文姬归汉”的历史典故。

而南宋画家李唐(有争议)以连环画的形式制作了十八幅《文姬归汉图》,则使“文姬归汉”的故事更具流传性(后陆续有陈居中、张瑀等人制作了同名画)。

后来,这个故事又陆续被编入小说、戏剧,被之管弦,从而使“文姬归汉”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如:元金志南的《蔡琰还汉》杂剧,明陈与郊的《文姬入塞》杂剧,清尤侗的《吊琵琶》杂剧,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程砚秋的《文姬归汉》京剧均曾取材于此。

但在“文姬归汉”的正面形象下,却是蔡文姬个人的悲惨遭遇。

文姬归汉背后:文姬式悲剧发生因“佳人薄命”?战乱才是罪魁祸首

“文姬归汉”的背后:蔡文姬的悲惨遭遇

此生已分老沙尘,谁把黄金赎得身。十八拍笳休愤切,须知薄命是佳人。——徐钧。

按时间顺序,蔡文姬的人生经历可分为三个时间段。而对应这三个时间段的,则是蔡文姬的三段婚姻。

  • 蔡文姬23岁前: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

做为大儒蔡邕的女儿,蔡文姬遗传了父亲的良好基因。她从小就精通音律,而且文学才华也高人一等,是名符其实的才女。

对于自己的女儿,蔡邕也是当成掌上明珠般疼爱。而在父亲的呵护下,蔡文姬的童年是快乐的。

十六岁那年,蔡邕将蔡文姬许配给门当户对的卫仲道(卫青家族)。看起来,嫁入豪门的蔡文姬从此就要过上幸福的少奶奶生活了,但

奈何天妒佳人,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结婚不久,两人还来不及有子嗣,卫仲道就去世了,丧夫的蔡文姬只好回到娘家。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此后董卓开始专政,天下陷入混乱,在蔡邕冤死狱中则让蔡文姬失去了庇护。而身处在兵荒马乱之中的蔡文姬,此时已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文姬归汉背后:文姬式悲剧发生因“佳人薄命”?战乱才是罪魁祸首

  • 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畏董如虎,而董卓则挥动铁骑耀武扬威、以劫掠百姓为能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沦为俎上之肉,惨被围猎,最终,董军的战果是“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逺行兮向天涯。沦为俎上之肉的蔡文姬,在“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的情况下,被迫嫁与匈奴人(一说是左贤王)为妻。此后,她“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而且“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

两个儿子的出世,让蔡文姬的心态起了变化,她开始学习匈奴乐器胡茄,并达到了精通的程度。

从被胡骑所掠到成为胡人之妻,蔡文姬“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叫天天不应:“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直到儿子的出世才让她开始平静下来。

文姬归汉背后:文姬式悲剧发生因“佳人薄命”?战乱才是罪魁祸首

  • 骨肉分离:恍惚生狂痴,,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重嫁于祀:托命于新人,常恐复捐废

公元207年,曹操北伐三郡乌桓。他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出奇兵以少胜多打败三郡乌桓,同时斩杀了袁尚、袁熙兄弟,从而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存势力,统一了北方。此时的曹操心情大好,他不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感其老帅蔡邕“无嗣”,而决定不惜用重金将蔡邕的女儿、身陷南匈奴的蔡文姬赎回来。

在赎人前,曹操并没有了解到蔡文姬在南匈奴的具体情况。他只是临时起意,安排人携带重金去南匈奴要人,但是,蔡文姬愿意回来吗?

早在公元202年,南匈奴就已归顺曹操(东汉)。因此,在接到曹操的赎人要求后,南匈奴不敢怠慢,实际上,他们也不会为了蔡文姬而忤逆曹操。在这样情况下,

去留的决定权已不掌握在蔡文姬手中,而回归是她唯一的选择。

文姬归汉背后:文姬式悲剧发生因“佳人薄命”?战乱才是罪魁祸首

孩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骨肉分离空断肠。回归故国的喜悦被母子永别的悲痛所取代,这时,蔡文姬是不愿意母子永别的。但是,军令如山,使者已到,一切都已成定局。此时,她不禁想起了自己当年被掠夺时的情景,这与现在的情形是何其的相似啊!她不明白,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她只能叹息:“旧怨重兮新怨长!”

在回归故国后,蔡文姬发现早已物是人非。首先记忆中的家已不在,“既至家人尽,庭宇生荆艾”的现况则摧人泪下,而四周也早已渺无人烟,“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的惨状令人心惊胆颤。

曹操打算好人做到底,他将徐娘半老的蔡文姬(35岁)许配给她的同乡董祀(屯田尉)。这是一桩指定的婚姻,虽说不上是乱点鸳鸯谱,但当事人是没有反对的机会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婚后的蔡文姬并不快乐,她终日惶惶。“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是她婚后的真实写照。这与她在匈奴时的处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本以为能喜逢圣君,结果却是“旧怨重兮新怨长”。蔡文姬被掠去匈奴时无能为力,而回归故国时亦不能做主。而在回归故国之后,托命于新人的蔡文姬为了不“复捐废”,不得不战战兢兢地生活,只能用“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来安慰自已。

文姬归汉背后:文姬式悲剧发生因“佳人薄命”?战乱才是罪魁祸首

结语

古人用“须知薄命是佳人”来解释命运对蔡文姬的不公。但事实上,战乱才是造成蔡文姬式悲剧发生的原因,也是造成东汉未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的罪魁祸首。

也许连蔡文姬自己也没有想到,在1000多年后。因她的作品《胡茄十八拍》让南宋文人感同身受,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而且她的经历,与因”靖康之耻“而被掠走的钦、徽两宗及众多后妃们经历相似,从而成为南宋文人们“托古以喻今”的题材。

而经过南宋文人们的不断演绎及艺术加工,“曹操赎文姬”的事迹,最终演变成为“文姬归汉”的历史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