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四大案」百官之首胡惟庸被殺,朱元璋誅連功臣加強君權

明朝胡惟庸案,又稱胡黨之獄,簡稱胡獄,是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是一個人,要想了解案件緣由,需先了解下胡惟庸這位歷史人物,他是整個案件的源頭。

「明初四大案」百官之首胡惟庸被殺,朱元璋誅連功臣加強君權

網絡插圖

胡惟庸:百官之首 獨斷專行

胡惟庸,明朝開國功臣之一,與另一開國功臣李善長是同鄉。1355年,胡惟庸在和州投靠朱元璋,其後一直跟隨朱元璋征戰。1368年初,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1370年,李善長彈劾楊憲,楊憲被朱元璋誅。自從楊憲被誅後,朱元璋認為胡惟庸有才幹,很寵信他,胡曾經就因遇事小心謹慎博得朱元璋的歡心與寵信。1373年七月李善長推薦胡惟庸任右丞相,約至1377年任左丞相,時胡惟庸已為百官之首。

胡惟庸任獨相多年,生殺廢黜大事有時不報皇帝就執行。內外各部門的奏章,他先拿來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而不上呈。各追求名利之徒及失去職位的功臣武夫,競相奔走投靠胡惟庸,給他賄送金帛、名馬、玩好之物,不勝其數。大將軍徐達痛恨胡惟庸奸惡,上告朱元璋。胡惟庸便誘惑徐達的守門人,以圖謀害徐達,但被揭發。

「明初四大案」百官之首胡惟庸被殺,朱元璋誅連功臣加強君權

網絡插圖

御史中丞劉基曾說過胡惟庸的短處,後劉基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帶醫探視,胡便對劉基下毒。劉基死後,胡惟庸更加無所顧忌。他與李善長相勾結,將兄長的女兒嫁給李善長的侄子為妻。此後,他權勢更盛。在他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筍,出水數尺深,獻媚的人爭相說是祥瑞之兆,還說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墳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因此更加高興與自負,從此生有異心。

此外,胡惟庸收集兵馬,到處收買心腹。後秘密聯絡人馬圖謀起事,但被人告發給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輪番訊問,最後誅殺胡惟庸、陳寧、塗節等人。

「明初四大案」百官之首胡惟庸被殺,朱元璋誅連功臣加強君權

網絡插圖

胡案餘波:牽連甚廣 屠誅甚多

然胡惟庸雖被殺後,他所帶來的影響並沒有結束,案件並未了結,他的罪名也在不斷升級。開始只是說胡惟庸“擅權植黨”,後又加上“通倭”、“通虜”和“謀反”等罪名,並不斷牽連、擴大。其同謀案犯越查越多,牽涉也越來越廣,株連蔓引,持續數年也未能了結。

之後朱元璋再興大獄,有《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乘機又誅殺了幾十家的權臣勳貴。李善長、陸仲亨、唐勝宗、費聚、趙庸、金朝興、葉升、毛麒、李伯升、丁玉等,都因與胡惟庸有勾結而被處死。其中位居“勳臣第一”的太師韓國公李善長,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始發時,因是元勳皇親被免於追究,但十年以後,有人以李善長與胡惟庸共同謀反,朱元璋順水推舟,將李善長一家一律處斬。

「明初四大案」百官之首胡惟庸被殺,朱元璋誅連功臣加強君權

網絡插圖

胡案:一場皇權與相權的博弈

胡惟庸案發生後,相權被徹底剝奪,政治制度進一步走向君主專制。明代史籍中關於胡惟庸案的記載多有矛盾,關於其是否確實謀反,時有人懷疑,也有學者認為:胡謂庸案可能只是一個藉口,目的就在於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結果是廢除了宰相。胡惟庸案後,相權被徹底剝奪,政治制度進一步走向君主專制。

也有明史學家認為胡惟庸案,是一個冤案。或許是胡惟庸過於獨斷專行,讓權力慾極強的朱元璋深感宰相專權、皇權旁落的危機。朱元璋誅殺宰相胡惟庸,並藉此事件隨後大肆株連殺戮開國功臣名將,藉以加強君權,鞏固統治,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明初四大案」百官之首胡惟庸被殺,朱元璋誅連功臣加強君權

網絡插圖

小結

無論胡惟庸如何,朱元璋對於相權的存在已深為反感,不能容忍相權過大,廢相也只是時間問題。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後,仍時刻感受到李善長的威脅。李善長為功臣之首,雖已退位,但勢力還很大,加之與胡惟庸的姻親故舊關係,始終令朱元璋如鯁在喉。要鞏固皇權,就必須剷除李善長,因此胡惟庸案不斷升級,直到開國功臣李善長也最終被牽連進胡案。

朱元璋時期任過丞相的有四人: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其中李善長、王廣洋、胡惟庸三人最終都被殺,而徐達的死因歷來存有爭議。《明史》記載徐達是病逝,而據野史徐禎卿《翦勝野聞》記載,徐達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龍《龍興慈記》記載徐達因病無法吃鵝,朱元璋賜給徐達蒸鵝,徐達吃完後死了。

讀史明志,翻翻書,看點兒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