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有一種孤獨叫,無人能懂

人生在世,從牙牙學語到步入職場,這中間幾十年的學習和工作都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朋友,這一路走來,一個人的朋友數量少說也有幾百個。等你步入中年以後,你的朋友圈基本都定型了,無非就是上學時的同學、一起工作的同事和親戚的朋友這幾類,當你想找人談心時,你突然發現無人可談,因為這些朋友都不懂你。

人到中年,有一種孤獨叫,無人能懂


人到中年,明白了許多事理,小時候讀過的詩句,在歲月中漸漸泛黃,卻仍會一次次為我們還原出人生最本真的模樣,散發它最後的光。

唐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被稱為史上最孤獨的小詩的《江雪》,是多少中年人真實的寫照:人生縱有萬千姿態,唯中年得千萬孤獨。

人到中年,有一種孤獨叫,無人能懂


宋·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王小波說:“人到中年以後,才會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外,你已經一無所有了。”蘇軾妻子王弗去世十年後,蘇軾寫下了這首詩。與親人分離後,最難以忍受的是無人訴說衷腸,悽清孤獨到讓人不堪承受。煙花絢爛至極,也有垂落之時,歷盡半生繁華,餘生最易念親近之人的陪伴。在一切無常的變幻裡,盡力活得絢麗些,活出最好的樣子。願你回首半生,不辜負自己,不害怕將來。

人到中年,有一種孤獨叫,無人能懂


年少時以為自己懂得了人生的愁苦,侃侃而談生活的不如意,彷彿自己是一個洞穿世事的智者,能夠看清楚生活的真相,面對生活的苦難。經歷了一些事情,受過的一些挫折後,才發現,真正的愁苦是說不出的。有些事情不知道如何說,向誰說,只能自己消化。人生如果不經歷失去,又如何懂得珍惜的可貴。人生如果不經歷繁華,又如何懂得平淡的可貴。經歷了轟轟烈烈,才懂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才是生活,一切都將歸於平淡。

人到中年,有一種孤獨叫,無人能懂


不知不覺,人已經步入中年。一切來的那麼的自然卻又那麼的無聲,看著鏡子中漸漸斑白的兩鬢,才知道歲月留下的痕跡。望著身邊的親人不斷的離去,內心中更多了些孤獨和無奈,原來當讀到“ 人生縱有萬千姿態,唯中年得千萬孤獨。”這句話是,總感覺是那麼的無趣,現在有這樣感觸的時候卻已經變成了詞中人。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寫道:“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依靠的人。”人到中年,誰還會包容你的任性、理解你的辛酸?一個又一個睜開眼的夜裡,剩下也許只有孤獨相伴。

人到中年,有一種孤獨叫,無人能懂


餘傑說:“孤獨就是籬笆。有了籬笆才能有自己的園地。”很多人到了中年以後,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擔子重得很,不能再像十七八歲時那樣說風就是雨,能為朋友兩肋插刀了。當你遇到麻煩需要幫助時,你會發現往常那些天天在朋友圈給你點贊、見了面笑著跟你打招呼的朋友突然就默不吭聲了。他們對你的困難視而不見,對你的求助推脫猶豫,你感到孤獨無助,你突然發現這麼多朋友,竟然沒有一個能幫到你。中年人的圈子真的很現實,大多數友誼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

人到中年,有一種孤獨叫,無人能懂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慢慢把自己排除在社會之外,變得不太合群,無形之中就設立了一堵籬笆牆,把自己圈起來,外面的人進不來,自己也不願意走出去。

人到中年,越活越“孤獨”,這樣的孤獨,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親手創造的。孤獨不是寂寞,而是一種很高級的享受。

人到中年,有一種孤獨叫,無人能懂


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寫道:“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但凡喜歡孤獨的人,都在做一個不往群裡走的人,都在尋找真實的自己。渾渾噩噩走了那麼多年,忽然之間,就頓悟了,找到了做人的靈感。

人到中年,習慣了“孤獨”,活得好不好,並不需要別人來評價,而是自我評價。每個人都有缺點,也有優點,有人說你很優秀,有人說你很糟糕,還有人惡意誹謗你,侮辱你,詛咒你。如果你在乎別人的話,豈不是為自己的心情添堵?如果你與別人爭論不休,豈不是活在煩惱之中?

人到中年,有一種孤獨叫,無人能懂

時光已逝,我們也不再是少年錦時,過往的懵懂無知,都已隨風而去。

人生多少事,不如放下,給自己的心靈放個假。當你把周圍無形的“籬笆牆”拆開,人生就獲得了新生,孤獨也是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