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一推”兩項手段,讓平王先拔頭籌,搶佔了王權爭衡的先機

隨著幽王在驪山被殺,周朝也結束了他前半段的旅程

,為西周這十二位天子的歷史畫上了一個節點。之後,在申、繒、許、鄭等諸侯的擁立下,原太子姬宜臼在申國宣告登基,成為了新一任的天子。本以為隨著宜臼的上臺,周朝可以踏踏實實開啟後半段的旅程,但虢公翰等一大批元老級的諸侯“另立山頭”,也推舉了一位天子(攜王餘臣),讓當時形成了“二王並立”的局面。看來,這東周的歷史從一開始,就註定會是一段更加坎坷的旅程。

“一拉一推”兩項手段,讓平王先拔頭籌,搶佔了王權爭衡的先機

正史公認的東周第一任天子——周平王

既然兩位周天子都宣告擁有天下,又各自有著自己的支持者,接下來就應該會形成兩種局面:一種是,由其中任何一方將對手打敗,成為唯一的周王;另一種是,兩位天子在各自支持者的擁護下分而治之,周朝甚至會像羅馬帝國那樣,分成兩個國家。但在咱們現代人看來,已經知道了這第二種可能性是沒有發生的了。另外,從當時支持“二王”的諸侯分佈來看,雙方也全都交織在一起,即使是對立的一方也有很多同宗同族,所以也不太會劃分出清晰的疆域讓他們分而治之。所以,最終的結果只可能是平王、攜王有一方能夠取得絕對的優勢,拿下最終的統治權。

那就目前所知道的歷史,周平王是正史公認的東周第一任天子,莫非他這一方勢力很強,讓攜王他們俯首稱臣了嗎?答案其實會讓各位有些意想不到,其實,“二王並立”的最初階段,姬宜臼這一方不僅沒有什麼優勢,反而處在了絕對劣勢的情況。畢竟,

餘臣年紀再輕,也要比侄兒宜臼要年長一些,在“國賴長君”這一方面先佔了些優勢。另外,申侯一方終歸是發動的叛亂,這種有違禮制的做法當然會讓更多的諸侯投奔到攜王一方。再有,擁立攜王的那些諸侯在今天看來都是比較弱小的,但這都應該是平王得勢後對對手的打擊,在當時那些諸侯可都是身份地位又高,立國時間又久的元老邦君。因此,平王在“二王並立”的早期,其實是十分艱難的。

“一拉一推”兩項手段,讓平王先拔頭籌,搶佔了王權爭衡的先機

平王的支持者——申侯

也許正是因為平王一方處於不利的局面,所以他們最急需進行改變,這也就是咱們上篇文章結尾留下的那個問題,答案是最先行動做出改變的一方是平王這邊。當然,那時由於平王年紀尚小(大約10歲左右),不太可能是平王想出的謀略(從日後平王的表現來看,他並非是年少有為的神童),理應是申侯、鄭武公他們想出的辦法。那他們提出的應對不利局面的方法是什麼呢?在下認為可以用“一拉一推”這四個字,來形容申侯他們想出的兩項變革手段

1、何為“一拉”呢?

“一拉”其實是拉攏的意思。因為平王登基時,只有申、繒、許、鄭四個諸侯在場支持,數量上明顯劣於攜王一方。再加上這四國中,也只有申、鄭兩國實力相對較強,可申國也是遷居於謝地沒有太久的侯國,在當地並沒有想象中發展得那麼迅速;鄭國更是一個新興國家,連都城都處於修築階段。所以,

這四個諸侯顯然無法與對方抗爭,急需拉攏更多、更強的諸侯加入到自己一方

“一拉一推”兩項手段,讓平王先拔頭籌,搶佔了王權爭衡的先機

僅靠申、鄭兩國實力,難以與對方抗衡

那他們能拉攏哪些諸侯呢?顯然是處於觀望狀態下的那些諸侯,也就是上次咱們提到的衛、晉、趙、秦這些近畿邦國了(魯、齊、楚等大國雖然更有必要拉攏,但畢竟他們相對距離較遠,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所以他們並非急需拉攏的對象)。而這四個靠近王畿的實力邦國中,

衛國武公咱們曾分析過,他打心裡就更偏向於平王一方,所以不用太過遊說,便欣然加入秦國也是,本身就是一個新興的國家,秦襄公又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的雄主,當然不願意跟著那些元老邦國喝“剩菜湯”,只要申侯、鄭武公他們主動聯絡他,他定然會來支持平王

“一拉一推”兩項手段,讓平王先拔頭籌,搶佔了王權爭衡的先機

欣然加入平王一方的衛武公和秦襄公

而剩下的兩個邦國,趙國是晉國的附庸,一切都會看晉國的臉色來辦事。所以申侯他們要做的便是如何把晉文侯拉攏過來,讓晉國這樣根正苗紅(武王嫡次子封國),又有實力的大國成為姬宜臼的後盾。那如何拉攏晉國呢?許以日後優厚的獎勵是一定的了,不過咱們今天先不提這些,留到下次再說。僅以當時的情形來看,晉文侯的母親和夫人都是姜姓之女,申侯一定會好好利用這一點大打感情牌,讓這兩位同宗女子替自己遊說。另外,鄭國和晉國曾經聯手欺負過繒國(當然這都是早先的恩怨,此時鄭國因為平王的存在,已經和繒國聯手),兩國之前有過那麼美好的合作,此時也是鄭武公出面拉攏晉文侯的一個手段

因此,在這樣雙重“感情牌”的作用下,晉文侯姬仇

本身也是位很有眼光的明君。當然能夠看出攜王一方那些元老邦君的腐朽之氣,選擇站到更有活力的平王一方。就這樣,申侯他們成功地拉攏了衛、晉、趙、秦四國,這四國的國君也信守承諾,帶著自己的部隊來到了申國。那他們趕來申國只是要成為平王的“護衛”麼?答案當然不止如此,他們來到這裡一方面是要保護平王,另一方面則是幫助申侯他們完成下一步的策略“一推”

“一拉一推”兩項手段,讓平王先拔頭籌,搶佔了王權爭衡的先機

平王的強力“外援”——晉文侯

2、何為“一推”呢?

“一推”其實就是推戴平王趕到周朝的東都雒邑定都,讓他在名義上搶佔先機。其實,當時的平王在謝地(今河南南陽一帶),攜王在攜地(今河南三門峽一帶),從距離上來講,攜王反而更佔優勢。但虢公翰他們卻還想讓天子迴歸原都城豐鎬,而豐鎬剛剛經歷戰火,又還有一些西戎殘餘勢力沒有離開,所以無法成行。

申侯他們則不拘泥於這些固有的傳統,看準了雒邑是武王選址、周公營建的東都,更是天下的中心,在那裡定都同樣是名正言順。所以,等到衛、晉、趙、秦等國的兵馬一到,護送平王東遷雒邑的隊伍就出發了。(其實說是“東遷”是按照原都城豐鎬來說的,按此時平王所在的位置,更應該說是“北上”)

“一拉一推”兩項手段,讓平王先拔頭籌,搶佔了王權爭衡的先機

平王東遷

這下好了,乾等著豐鎬恢復穩定的虢公翰一方,一直沒有采取行動,讓攜王遲遲沒能歸位。而申侯一方卻主動做出改變,助平王定都雒邑、號令天下,一下子逆轉了局勢。這一項舉措也使得那些遠離王畿,還處於觀望狀態的諸侯們(不乏魯、齊、楚等大國)全都倒向了平王一邊。這就讓攜王真的只能在攜地為王,再沒有爭雄天下的機會了。

不過,攜王雖然沒有機會成為天子了,但他在攜地還是存在了較長一段時期。只是因為他們沒再掀起太多波瀾,鄙人也不會再花過多筆墨在餘臣身上了,等到攜王走到最後一刻時,才會再敘說一番。而下一次咱們要講到的是,搶佔了先機的平王將要用實際行動回報這些擁護他的功臣們了,那姬宜臼是如何給予他們獎勵的呢?咱們下次接著敘。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平王東遷、二王並立、平王勢弱、主動改變、一拉一推、拉攏強國、推戴東遷、定都雒邑、號令天下。

“一拉一推”兩項手段,讓平王先拔頭籌,搶佔了王權爭衡的先機

關鍵詞雲圖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