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戴宗請公孫勝回山助宋江,屢遭拒絕,公孫勝的隱憂是什麼?

為救柴進,宋江攻打高唐州,遇到會道術的高廉。宋江屢戰屢敗,損失慘重。

這時候,眾人想起了道術高超,回鄉探親的公孫勝。

戴宗、李逵去薊州,勸說公孫勝回梁山,希望他助宋江打敗高廉,拿下高唐州,救出柴進。

可是,李逵、戴宗,一番走訪,艱難地找到公孫勝家。公孫勝避而不見。

李逵以公孫勝母親為要挾,方才逼出公孫勝。公孫勝依舊以修道為由,不肯出山。

最終,公孫勝被師父羅真人命令之下,方才跟著戴宗、李逵下山,相助梁山好漢。

李逵、戴宗請公孫勝回山助宋江,屢遭拒絕,公孫勝的隱憂是什麼?


公孫勝的下山,不是心甘情願,而是師命難違。

從主動違法亂紀,興高采烈的上梁山,到事與願違,重入江湖,公孫勝為何有如此大的轉變?

公孫勝推三阻四,不肯回梁山的隱憂到底是什麼?

  • 一、公孫勝與梁山好漢中有些人不和睦,有利益衝突

公孫勝與晁蓋等人,劫生辰綱之後,一起上山。算是林沖之後,第三撥梁山入股人員。

這幫人中除了晁蓋,也只有吳用、林沖二人,可與之相提並論。

公孫勝本身也不是淡泊名利之人。主動找到晁蓋劫生辰綱,就是貪財好利的表現。

火併王倫時,林沖明確自身地位,願意屈居公孫勝之下。林沖有讓賢遺風,自身又無爭強之心。公孫勝與林沖是沒有利益、地位衝突的。

反觀公孫勝與吳用的關係,多少就微妙了。吳用、公孫勝是晁蓋的哼哈二將,左膀右臂。吳用懂謀略,公孫勝會道術且懂陣法,有些謀略。

劫生辰綱是公孫勝主動找到晁蓋,生辰綱押送路線,公孫勝提供。吳用雖然出的主意,可是公孫勝的功勞更大,本事也很大。

吳用有三阮,與晁蓋又是舊相識,所以排在晁蓋之後,公孫勝排第三。

有本事,有功勞的公孫勝位在文弱書生,一介布衣吳用之後,多少是有些不忿的。

但吳用人多勢眾,公孫勝卻也無可奈何。

李逵、戴宗請公孫勝回山助宋江,屢遭拒絕,公孫勝的隱憂是什麼?


公孫勝與吳用,關係一般,甚至偶有不和。

再者,公孫勝若是一直屈居三甲之位,也算是名利雙收。

可是,宋江上山,並帶了一大幫子人一起上山,公孫勝的地位,從第三跌到第四。

第三與第四,雖然只差一名,卻有巨大的象徵意義的差別。

古代科舉,從來都是三甲,沒有說四甲的。狀元、榜眼、探花是三甲,第四名之後,再無別稱。可見第三名的寓意深遠,第四名就是泛泛之輩。

梁山的三甲,是決策層,第四名後,就是執行層。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

公孫勝一下從梁山集團的副總經理,降到部門經理,心裡肯定不得勁。沒有過失,又沒犯錯,無緣無故的降了職。擱誰誰難受。

於是,公孫勝耍了脾氣,老子不伺候了。甩手回了家。

公孫勝由於地位問題,與吳用、宋江接連嫌隙,委婉的提出辭職。所以,才會不見戴宗、李逵,不回梁山。

  • 二、公孫勝回鄉後,及早抽身,不願再做草寇

公孫勝回鄉途中,曾遇錦豹子楊林,並推薦他去梁山入夥。

這一細節,說明公孫勝回鄉時,還對梁山抱有幻想,自己會回梁山的。否則,不會推薦他人去梁山。

公孫勝與梁山斷交的想法,應該是回鄉之後的事。

公孫勝回鄉探母,具體細節,並沒有多做描述。卻可以從李逵回鄉,其母表現以及公孫勝的鄰居街坊的表現來推斷大概。

李逵回鄉,見到母親,謊稱做了大官。在哥哥李達道出真實身份後,其母惶恐不安。

這說明,可憐天下父母心,知道孩兒做了賊寇,沒一個安心或贊同的。

公孫勝回鄉,必然不敢將自己落草梁山的事,告訴其母。其母以為公孫勝雲遊四海,安全回家,自然要公孫勝長留身邊。

李逵、戴宗請公孫勝回山助宋江,屢遭拒絕,公孫勝的隱憂是什麼?


公孫勝回鄉後,見母親年事已高,需要有人在身邊服侍,自然也生了不回梁山的想法。

李逵回鄉,四處都是緝拿李逵的海捕文書。為此,哥哥李達還受牽連,入獄受折磨。

公孫勝回鄉,情況截然不同。李逵、戴宗路遇公孫勝鄰居,言談之下,並無人知公孫勝的梁山賊寇身份。

公孫勝在官府面前,沒有暴露,是安全的。

公孫勝沒有暴露身份,官府便不會緝捕,再加上孝心流露,公孫勝在老家的日子,是安穩清淨的。

如此一來,公孫勝正可以靜下心,潛修道術,這是他夢寐以求的。

  • 三、道不同不相為謀,公孫勝與梁山首腦的立場、願景有很大差異

公孫勝自己主動找到晁蓋,想劫生辰綱。這說明公孫勝原本就不是一個良善之輩,最起碼是個無視法度的亂臣賊子。

故而,上梁山,不過是換個地方,聚眾鬧事,公孫勝是滿心歡喜的。

可是,他後來選擇離開梁山,並屢次拒絕回山。這其中原因並非梁山的賊寇身份,而是與領導人之間有立場與前途的背離。

宋江未上山之前,晁蓋為首,吳用為輔,公孫勝在梁山待的心安理得又春意盎然。

李逵、戴宗請公孫勝回山助宋江,屢遭拒絕,公孫勝的隱憂是什麼?


可是,宋江上山,一切變了。梁山不再是兄弟們相聚的情義之家,而是爭權奪利的名利場,這與大宋黑暗的官場沒什麼不同。這是公孫勝所厭倦的。

宋江一上山,就初排座次。新人一邊,舊人一邊。結果,晁蓋的舊人只有寥寥九人。尷尬不?

宋江上山,梁山未來的走向就是招安,這一點,公孫勝明白。

公孫勝不願入朝,只想逍遙自在的江湖過日子,這是與宋江的思想有根本的區別。

道不同不相為謀。公孫勝一走了之。不願回山。

  • 小結

公孫勝回鄉並多次拒絕回山,原因並非簡單一點,而是多重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

而他拒絕回山,帶來的影響,也很深遠,甚至有一些,左右徵方臘後,梁山好漢的結局。

公孫勝屢次拒絕回山的影響

梁山一共經歷過多次分裂危機。有三次比較大。公孫勝回鄉探母是第一次。菊花會宋江賦詞《滿江紅》引發武松、魯智深大鬧忠義堂,是第二次。徵完方臘,兄弟四散是第三次。

李逵、戴宗請公孫勝回山助宋江,屢遭拒絕,公孫勝的隱憂是什麼?


公孫勝回鄉並拒絕回山,開啟梁山分裂第一次。這次公孫勝的表現,讓公孫勝逐漸與宋江、吳用離心離德。

公孫勝不回梁山,是代表梁山中一部分與宋江理念不合之人。可是,最終公孫勝回山,代表這部分人對宋江陣營的妥協。

一,最直接的影響,導致攻打高唐州,梁山損兵折將

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可是梁山攻打高唐州,遇到的卻是道法高人高廉。

如果公孫勝及時趕到,或者一直在梁山,那有些損失是可以避免的,攻打高唐州也是輕而易舉的事。

雖說,公孫勝最後趕到,但終究是梁山連敗兩陣之後,多名好漢被活捉或受傷。許多勞苦大眾出身的梁山軍士也因此喪命。很大程度削弱了梁山軍事力量。

最重要的是,攻打高唐州,接連失敗,讓宋江顏面掃地。這一點,宋江勢必會多多少少記恨公孫勝。

這種心理負面情緒或許不致命,但會讓公孫勝在梁山眾將與眾軍中的印象大打折扣。

  • 二,公孫勝逐漸被孤立

公孫勝的推脫,攻打高唐州受挫,林沖等人多受,道法之苦,內心對公孫勝也會有些不滿。

李逵、戴宗請公孫勝回山助宋江,屢遭拒絕,公孫勝的隱憂是什麼?


公孫勝在孤立的路上,越走越遠。

得勝回山時,宋江不曾問過公孫勝意見,直接要求公孫勝傳授道法於樊瑞,就是開始尋找公孫勝的替代品,孤立公孫勝的開始。

公孫勝也不是傻子,自然明白其中奧妙,傳授道法時,有所保留。樊瑞雖然在他指點下,道術突飛猛進,還是與之相去甚遠。

與喬道清鬥法時,樊瑞一敗塗地,而公孫勝輕鬆勝出。

後來,樊瑞也被公孫勝成功策反,平定方臘後,轉投公孫勝修道去了,沒有跟著宋江入朝為官。

而這種孤立公孫勝政策,也最終導致公孫勝平定王慶後,辭別回鄉。宋江平定方臘時,幾次遇到道術,都險些喪命。

結語

公孫勝對於回梁山,幾次推諉,蠻不情願。最終還是遵從師命,勉為其難。

可是,梁山聚義對於公孫勝終究還是心有不甘,他對梁山以後的發展及軍事都僅限於道法,再無其他可圈可點之處。

李逵、戴宗請公孫勝回山助宋江,屢遭拒絕,公孫勝的隱憂是什麼?


與領導不和,與同事不睦,長此以往,宋江自然也不喜歡帶他,惡性循環下去,公孫勝離開梁山,成了倖存者,不知是不幸,還是大幸。

公孫勝對於人際關係,職場潛規則可以說是一竅不通。能夠坐到第四把交椅,也憑藉“一招鮮,吃遍天”的道法加成。

倘若沒有這“道法”護身,公孫勝只怕淪落成白勝一樣的可有可無的末位頭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