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多少積蓄的90後,用什麼抵抗風險?

第一批90後已經29歲了,這是什麼概念?再過幾個月就邁入了30歲的行列,朝40歲奔去。

大部分90後的朋友都是剛畢業不久,積蓄不多,覺得自己身體倍兒棒,為了追求更好的未來,加班熬夜來者不拒。實際上,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已經嚴重危害到了自身的健康。

每當看到年輕人猝死的報道,都覺得十分惋惜,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輕家庭來說,這更是不能承受之重。

於是,許多90後也開始焦慮,為什麼越來越多努力的年輕人成為了被擔架抬出去的角色?

和一位朋友聊到,現在很多做理療的都是年輕人,工作沒幾年,毛病倒是一身,肩、頸、關節、腰、腿幾乎都存在問題,很多人幾乎全天候要伏案工作,長此以往頸椎和腰椎壓力可想而知。

人民日報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兩成受訪青年自認為身體素質合格,三成認為一般,約五成認為自身處於亞健康狀態,此外,44.5%受訪青年表示自己每週鍛鍊不足3次。

沒多少積蓄的90後,用什麼抵抗風險?

亞健康時代,你會選擇買份保險嗎?

另一位朋友說:“買了保險,要面臨的風險不會減少,該來的還會來;但沒保險,萬一生病,拖累的是我爸媽,他們養了我這麼多年還等著我給他們養老呢,我真的不能倒。”她自己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和對比,耗費了很多精力,但保險產品種類太豐富,最後還是無從下手。

年輕人配置保險,遵循這些原則少走歪路

一、先明確需求,梳理風險

保險行業確實透明,但如果獨自研究保險產品、類別、條款,也容易分分鐘被繞暈。

買保險為的是給自己安全感,把自身害怕以及不願承擔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首先我們需要明確:

自身有哪些風險缺口?要買哪些產品填缺口?要多高保額能填好?

二、根據經濟狀況,確定預算範圍

一般建議拿出年收入10%作為預算,如果有車貸、房貸等等,也可以適當調整,買保險是為了保證生活不受被動的衝擊,所以千萬不要因為買保險支出太多而給生活帶來了壓力。

三、年輕人買保險,這些產品不能少

建議配置順序:意外險-重疾險-醫療險-定期壽險

意外險:便宜,工作通勤、假期旅遊,各種場景都適用;

重疾險:越早買越便宜,防範重大疾病必備;

醫療險:便宜,小額醫療險可以彌補日常小病的損失;百萬醫療彌補重大疾病的損失;

壽險:站著的時候是印鈔機,倒下了是人民幣,不怕一萬隻怕萬一,包含猝死責任。

保險銷售渠道多,保險產品的種類更多,如果投保過於隨意,很容易踩進坑裡,以下幾點尤其要注意!

一、先保障、再升級,別本末倒置

最初接觸保險的時候,覺得含有保障且可分紅的保險產品很優秀,稀裡糊塗買一堆。等到出險的時候,翻出保單發現什麼都賠不了,欲哭無淚。

配置保險的本質需求是轉移風險,特別是經濟基礎尚未穩固的年輕人,一定要先將疾病和意外風險等大坑填上,往後有了更多可支配資金,再考慮理財類產品。

二、羊毛出在羊身上,別追求返還型產品

返還型保險聽上去很美好,實際在同等保額下,返還型產品比消費型產品貴一半甚至更多。

承諾返還給你的每一分錢,都會算在每年多交的保費裡。

三、合法的互聯網保險產品也可放心買

不管通過哪個渠道購買,最後都是和保險公司直接簽訂合同。

不管在哪個公司購買保險,只要是合法經營,即使是線上投保生成的電子保單,也和紙質保單一樣具有法律效力,不會在理賠時區別對待。

90後作為新一代社會主力軍,更應該學會用保險抵抗風險,科學配置少踩坑,為自己,也為了家庭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