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教授:新冠疫情防疫对麻醉学科带来的启示


刘进教授:新冠疫情防疫对麻醉学科带来的启示

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是世界最大的麻醉学科之一,连续10年名列全国麻醉学科第一名。本着“安全、无痛、感控、高效”的工作原则,麻醉手术中心1200余名医护人员每年为25万多患者实施麻醉,麻醉死亡率小于1/100万,达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全国最大的麻醉学科临床医师培训基地,华西麻醉手术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每年向全国输送130余名完成3年规范化培训的临床麻醉医师。临床为本,教研强科,6年来麻醉教研室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每年发表SCI论文50多篇,转化医学和新药研发在业界遥遥领先。

如何管理规模庞大、人员多样的科室是一门艺术。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之际,科室管理方面会有怎样的难度和改变,是中国乃至世界麻醉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就这一难题采访了四川大学华西麻醉手术中心的掌舵人—刘进教授。

米勒之声:疫情是否会改变目前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方向?

刘进教授:培训的主要目的和方向不会有重大的变化,当前的形势更好地证明了我们原先制定的培训内容、规范和方向是正确的。麻醉医生的核心价值和工作内容不仅仅是字面上的麻醉,如果将麻醉理解为“打一针,睡一觉”,那就像将外科理解为只做“表面的手术”一样肤浅。麻醉的内涵,是基本生命功能的监测和调控、重要组织和脏器的保护与支持,这也是我们培训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新冠病毒具有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特点,避免交叉感染的方法和我们平时院感培训的基本原则是一样的,在科室接受的培训同样适用于社会上预防和阻断传染病的传播,所以不会改变培训方向,只会加强培训力度。另一方面,病毒造成机体重要脏器和组织病理上的损伤,功能上的衰竭,增加了致死率,而麻醉医生工作的重点就是基本生命功能的监测和调控、重要组织和脏器的保护与支持。所以对一名经过严格规范化培训的的麻醉医生来说,无论是新冠、其他烈性传染病还是自然灾害、战争带来的损伤,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

除了加强住院医生的培养,更应该进一步加强专科医师培养,尤其是ICU方向的专科医师,下一步就是要将ICU的专科医师培训迅速规范化,并不断壮大,以适应国家今后危重症医学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满足特殊时期,如疫情、自然灾害及战争时短时间内对ICU医生的需求。历史上,全世界的ICU都是主要由麻醉科医生建立起来的,目前麻醉科医生需要轮转ICU,ICU的医师也要接受麻醉科的培训。有麻醉背景的ICU医生将会在工作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麻醉的工作核心和ICU是相通的,基本生命功能的监测和调控、重要组织和脏器的保护与支持同样也是ICU必备的基本功。

米勒之声:麻醉学科今后的创新会向哪些方面发展?

刘进教授:临床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更多的使用神经阻滞麻醉、床旁超声的广泛应用和人工智能的临床应用。超声不仅可以用于引导神经阻滞,还可以用于围术期重要脏器的评估,

如经食管心脏超声和经体表超声的快速评估。目前人工智能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影像学静态图像的智能识别和自动化诊断以及外科手术自动化精准操作。由麻醉科医生主导的动态人体基本生命功能的监测和自动化调控将会成为人工智能临床应用的重要部分和创新趋势。同时,麻醉医生也可以利用人用智能做麻醉相关的图像智能识别和麻醉的精准智能化操作。

在管理方面,除了麻醉手术中心,麻醉科的建设和管理还应该包括无痛内镜诊疗中心和介入治疗中心。作为麻醉科管理者,在医院建设时就应该制定出麻醉科的工作范畴,建设现代化无痛医院。

米勒之声:华西麻醉作为连续10年全国麻醉学科排名NO.1的学科,请您分享一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的管理经验?

刘进教授:

首先,我们最主要是实行“临床为本,科研强科”管理方针;

其次是尽力发挥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尽量通过科室平台支持每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个人的成就加在一起就有了科室的强大;

第三,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合科室的方向进行创新;

第四,就是能有更广阔的眼界,看到更远的前景,比如我们现在做的新药研发,将临床上常用的药物进行优化和创新,这就是在超出当今世界麻醉学的发展,走在麻醉领域的最前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