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教授:新冠疫情防疫對麻醉學科帶來的啟示


劉進教授:新冠疫情防疫對麻醉學科帶來的啟示

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歷史悠久、規模龐大,是世界最大的麻醉學科之一,連續10年名列全國麻醉學科第一名。本著“安全、無痛、感控、高效”的工作原則,麻醉手術中心1200餘名醫護人員每年為25萬多患者實施麻醉,麻醉死亡率小於1/100萬,達世界先進水平。作為全國最大的麻醉學科臨床醫師培訓基地,華西麻醉手術中心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每年向全國輸送130餘名完成3年規範化培訓的臨床麻醉醫師。臨床為本,教研強科,6年來麻醉教研室獲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40餘項,每年發表SCI論文50多篇,轉化醫學和新藥研發在業界遙遙領先。

如何管理規模龐大、人員多樣的科室是一門藝術。在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之際,科室管理方面會有怎樣的難度和改變,是中國乃至世界麻醉界共同關注的問題,我們就這一難題採訪了四川大學華西麻醉手術中心的掌舵人—劉進教授。

米勒之聲:疫情是否會改變目前醫師規範化培訓的方向?

劉進教授:培訓的主要目的和方向不會有重大的變化,當前的形勢更好地證明了我們原先制定的培訓內容、規範和方向是正確的。麻醉醫生的核心價值和工作內容不僅僅是字面上的麻醉,如果將麻醉理解為“打一針,睡一覺”,那就像將外科理解為只做“表面的手術”一樣膚淺。麻醉的內涵,是基本生命功能的監測和調控、重要組織和臟器的保護與支持,這也是我們培訓的主要目標和內容。

新冠病毒具有傳染性強、致死率高的特點,避免交叉感染的方法和我們平時院感培訓的基本原則是一樣的,在科室接受的培訓同樣適用於社會上預防和阻斷傳染病的傳播,所以不會改變培訓方向,只會加強培訓力度。另一方面,病毒造成機體重要臟器和組織病理上的損傷,功能上的衰竭,增加了致死率,而麻醉醫生工作的重點就是基本生命功能的監測和調控、重要組織和臟器的保護與支持。所以對一名經過嚴格規範化培訓的的麻醉醫生來說,無論是新冠、其他烈性傳染病還是自然災害、戰爭帶來的損傷,都能夠發揮自己的作用。

除了加強住院醫生的培養,更應該進一步加強專科醫師培養,尤其是ICU方向的專科醫師,下一步就是要將ICU的專科醫師培訓迅速規範化,並不斷壯大,以適應國家今後危重症醫學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要滿足特殊時期,如疫情、自然災害及戰爭時短時間內對ICU醫生的需求。歷史上,全世界的ICU都是主要由麻醉科醫生建立起來的,目前麻醉科醫生需要輪轉ICU,ICU的醫師也要接受麻醉科的培訓。有麻醉背景的ICU醫生將會在工作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麻醉的工作核心和ICU是相通的,基本生命功能的監測和調控、重要組織和臟器的保護與支持同樣也是ICU必備的基本功。

米勒之聲:麻醉學科今後的創新會向哪些方面發展?

劉進教授:臨床創新主要有三個方面:更多的使用神經阻滯麻醉、床旁超聲的廣泛應用和人工智能的臨床應用。超聲不僅可以用於引導神經阻滯,還可以用於圍術期重要臟器的評估,

如經食管心臟超聲和經體表超聲的快速評估。目前人工智能在臨床上主要應用於影像學靜態圖像的智能識別和自動化診斷以及外科手術自動化精準操作。由麻醉科醫生主導的動態人體基本生命功能的監測和自動化調控將會成為人工智能臨床應用的重要部分和創新趨勢。同時,麻醉醫生也可以利用人用智能做麻醉相關的圖像智能識別和麻醉的精準智能化操作。

在管理方面,除了麻醉手術中心,麻醉科的建設和管理還應該包括無痛內鏡診療中心和介入治療中心。作為麻醉科管理者,在醫院建設時就應該制定出麻醉科的工作範疇,建設現代化無痛醫院。

米勒之聲:華西麻醉作為連續10年全國麻醉學科排名NO.1的學科,請您分享一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的管理經驗?

劉進教授:

首先,我們最主要是實行“臨床為本,科研強科”管理方針;

其次是盡力發揮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儘量通過科室平臺支持每個人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個人的成就加在一起就有了科室的強大;

第三,瞭解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趨勢,選擇適合科室的方向進行創新;

第四,就是能有更廣闊的眼界,看到更遠的前景,比如我們現在做的新藥研發,將臨床上常用的藥物進行優化和創新,這就是在超出當今世界麻醉學的發展,走在麻醉領域的最前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