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为何高兴到癫狂?

用户64589163


范进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比较少有的形象,他的主要特点就是“乐疯了”……

关于范进为什么中个举人会高兴到疯癫,可能一些不太了解古代科举的朋友并不明白。

首先说结论,范进中举笑疯了并不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他那个情况,换成我我也得疯。

首先您要明白,中了举人,对于一个古代的读书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古代科举大体分三个档次——童生(其中包括秀才)——举人——进士。其中有很多细分,但您只要了解这些就可以了。

范进在中举之前,就是处于童生中最高档次的一种。您可能觉得这个档次很低,实际上,即使是秀才也是很不好考的,古代很多读书人,七老八十了连个秀才都考不上。

秀才是有一定的特权的,比如免除了个人的徭役(不用给公家干活),见了县令可以不下跪等等,等于国家承认你的知识分子地位,但你还不是官。

什么时候才是官呢?等你中了举,你就可以迈入“官”的行列了。

中举人的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是读书人一辈子中最大的一个槛,迈过去就改变了人生。整个清朝两百六十年,总共才产生了十五万名举人,平均每年区区六百个。对于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每年六百个考中的概率可想而知(实际上是三年一考试)。

中了举人以后,其实也不会落得什么大官。朝廷认为,举人只能干一些低级的小官,比如县丞(副校长),教谕(县教育局局长)等等,一般都是八九品的小官,能分到从七品的官那属于祖宗保佑了。

但是,即使是八品的官,对于老百姓来说,也属于“大老爷”一列了!

在范进中举之前,他的岳父打他的时候,嘴里说着“城里的张老爷,周老爷”都是文曲星下凡”等等,谄媚之情溢于言表。其实这些“老爷”们也不过就是举人。鲁迅小说《孔乙己》里,路人对孔乙己敢偷举人家的东西认为是胆大包天,对孔乙己被举人家上私刑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中国几千年都有“官本位”的思想,“民”与“官”的差距极大,普通百姓一辈子能见到最大的官就是县令。别说县丞这种在册的官了,哪怕一个衙门里的普通衙役也会因为手里的一点权力被乡里乡亲们认为是有势力的人,而举人能当上的县丞更被认为是高不可攀的地位!

其实如果举人再进一步,中了进士,那也是质的飞跃,当的官档次要高的多。中了进士几乎就可以肯定将来能当上四品左右(副省级)的干部了,不过这种官普通百姓见不到也想象不出,所以他们对举人更为敏感。

我们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范进之前家里都穷的揭不开锅了,邻里乡亲们没有一个伸出援手的。一朝中举,邻居们杀鸡的杀鸡送米的送米,安排宴席完全不用范家操劳一点。范进的岳父郑屠户,一个粗鲁野蛮的普通屠户,过去敢当年啐在范进脸上,随手打耳光,在范进中举后一口一个“贤婿老爷”赔笑脸。前来拜访的乡绅,过去都是乡亲们眼里传说级的土豪,亲自登门来跟范进拜把子论交情,送房子送钱还送关系,好像两人是多年的故交一样。

范进从一个乡村的普通屌丝,但整个县人人巴结的举人老爷,这巨大的差距仅仅在他中举的几个小时之内发生。这么大的差距,难道还不让他疯一疯吗?


小约翰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里的人物,中学课本里就有学过。那时候对于举人还不够了解,觉得一个人中举就得了失心疯,实在是无法理解。后来逐渐了解到举人的地位和好处,还有当时范进的处境和年龄,才逐步体会到范进何以会发疯。

首先说一下举人,在明清时期,举人是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三年才考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也就录取一百人左右。那时候省的数量也少,这个名额,放今天大体应该相当于每年高考全省文理科前十名。可以想象,考中举人是何其不易。

当然,那时候举人就有了入仕的资格,也就是说可以当官了,这才是举人最让人向往的地方。

古语有云,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如果是家世显赫或者天纵奇才或者运气够好,那中举没什么大不了,可能二十多岁就中举了甚至中进士了。可是这个范进,家境贫寒,除了读书是啥也不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娶了个媳妇,有个极为厉害霸道的岳父。他也许资质不行,也许运气太差,从二十岁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考中举人,期间不知受了多少白眼,糟了多少罪。可即使这样,他依然没有放弃考举,这已经不能说是执着,简直是痴迷了。

就这样一个人,生活的全部就是为了考举,几十年如一日,他考中举人以后欣喜若狂就不奇怪了,甚至失心疯都不意外,因为这几十年活着唯一的目标实现了。


成了举人,好处那是马上就来立竿见影。首先霸道岳丈胡屠夫立马在他面前唯唯诺诺,小心伺候。然后当地权贵过来送钱送田送房,范进一下子从窘境里解放出来。也不枉他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读书考举。

其实读书时候我一直有个疑惑,那就是胡屠夫,这胡屠夫杀猪卖肉的,按文中所写,他把女儿嫁给范进,可能他自己都没有范进年纪大。由于范进一直没有生产力,一直要找胡屠夫接济,胡屠夫对范进态度可谓差到极致。可是他当初为何要找范进一个又老又穷的老书生做女婿呢,这是我殊为不解的地方。

现在想想,原因可能两个,一个是胡屠夫女儿太差劲,要么丑要么有毛病,找不到好人家。另一个可能性更大,就是范进的身份,他再老再穷再窝囊,也是个读书人啊,是胡屠夫那种身份一直要仰望的存在,虽然因为结婚多年,范进一直没出息,胡屠夫对他态度很差。但是他未必就没有暗自得意,因为找了个读书人女婿。

范进中举以后,仿佛插上了翅膀,因为母亲去世,丁忧三年以后进京会试,居然中进士,以后官运亨通。

在这里,关于什么封建科举制度的害人之类的我不想多说,因为那是时代的局限性,谁也跳不出那个圈子。我想说范进几十年为一个目标,得中举人,高兴发疯并不是多么奇怪的事情。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也算幸运了。不要说范进,今天的我们如果几十年的目标得以实现,还不一样会欣喜若狂,不能自已?

实际上,古代读书人大多对考举考进士作为终极目标。比如年纪最大状元有七十二岁的,也就是说他考进士考到七十二岁,比范进的年纪大多了。比如写过“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著名花间派词人韦庄,考进士也考到了近六十岁。所以《儒林外史》塑造的范进尽管有多夸张,但却是极真实的。


一览众河小


“范进中举”的故事,出自于清代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故事讲一个穷秀才范进,为了科举八股考试,花光了家里财务,穷的叮当响,却坚持梦想,在五十多岁时,终于咸鱼翻身,在三年一次的乡试中,中了“举人”。但因常年承受巨大压力,突然实现梦想,乐极生悲,得了失心疯,只会反复拍手傻笑说:“噫,我中了举人”后被平时他惧怕的老丈人,胡屠夫一巴掌打醒。中举前的范进被家人邻里瞧不起。中举后的范进被家人邻里巴结。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的缩影。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的毒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范进为什么会高兴到癫狂呢?

青山带你了解一些中医基本知识,就能明白了:中医把人的内脏划分为五脏六腑。脏是实心的器官,:心肝脾肺肾;腑是空腔的器官:胃,大小肠,胆,膀胱,三焦。

而“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为“君主之官”。意思是心就类似于皇帝,是脏腑里,地位最高,最重要的。 中医认为,心的生理功能之一是“心主神志”或称“心藏神”。这里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

而古代中医通过经验总结发现,人的情绪和身体像硬币的两个面,是一体的。从而推演出五脏与五志(五种情志)的关系,而“心在志为喜”,意思是心的生理功能和喜乐的情志有关。当“心藏神”功能正常时,人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快乐的心境。适度的“喜”让人忘忧,年轻,正气足。所以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反之如果过喜则“伤心”,从而导致喜笑不休,心气耗散的情志病。

范进常年举债考试,对科举孤注一掷。突然中举,高兴过头自然“过喜伤心”,导致心神错乱。其实,在我们现代,突然中彩票的人,也有一些因为过喜而疯癫的人。这就是“乐极生悲”的下场了。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留言交流和关注!

当年青山


我要是范进,也会高兴到癫狂。为什么呢?曾经受的气,以后不用了承受了。过的苦日子,再也不用过了。久违的尊严与面子,一下子都有了。

宋代之后,有功名的读书人所拥有的社会位置和尊重,是非常高的。士农工商,位居第一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范进生于白庙村的贫穷家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集市中得到中举消息,范进欣喜若狂,有了功名就有了敲门砖,还考了第七名。一个人在地方上拥有功名和资源,不仅仅意味着阶层转移,更意味着财富与地位。秀才是一种身份,举人有当官的资格。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可谓是一进龙门,身价十倍。

实际上,考中举人没有那么容易的。有了举人功名,至少能够活得体面。中国古代考试也有名额限制,获得这么一个考试的机会,都要一番运作。而且,考试的内容自明代之后,愈发精细化,俗称八股文。除此之外,还要会写试贴诗,字体要求是馆阁体。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乡试是省级考试,通过了也就和做官还有一步之遥。即使考不中进士,也有做官的机会。在清代,举人考上进士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机会,但是举人还是有做官的机会的。

比如,每年的朝廷大挑,总督巡抚得幕府招纳,很多举人也是走的这条路,从此荣华富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范进的结局当然不是一个疯子,进京会试期间,范进拜见了周进,不久之后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可以说发达了。

凭借八股文上青天的范进,可谓纯书呆子,只知四书五经,却也活得不错,甚至认为苏轼是明朝的秀才,因为科举制不考诗词歌赋了,闹出了天大的笑话。范进中举既是人间的众生相,也是科举时代阶层流动的表现。同时,吴敬梓更是讽刺了这种毫不实用的知识和僵化的制度,说实在的挺腹黑的。很多人批判科举制,实际上就是考不上,吃不到的葡萄反说它很酸。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历史传讯社


范进中举这么高兴主要是因为考上举人自己的命运就被彻底改变了。

这段故事出至于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所以必须说说当时的背景。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可是相当的不容易,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儒学(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这些人就是所谓的秀才。从范进的遭遇来看,他的应该属于第三类,不是公家人。

接下来就是正式的科举考试,一共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范进在中举之前就是一个穷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之后还有省试、殿试,但大多数人都达到不了那个程度,因为科举相当之难,没看到范进到了五十多岁才中举吗?



考上举人之后,就有了做官的机会,也就是候补官员。他的地位从一个穷酸书生立刻变成了未来官老爷,在当时人的眼里,会读书学习好考上举人的就是文曲星下凡了。范进当然高兴,自己的社会地位一下子升高了,以前瞧不起他的人以后都会见到他点头哈腰,多年失意一扫而空,心里怎么不痛快。

范进的岳父平日里总欺负他,中举之后竟然因为打了范进一个巴掌就吓坏了。不敢打,有迷信的因素在里面,当然更多的是对范进前途的担忧。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范进升官发财指日可待,说不定哪天自己的这位女婿就会飞黄腾达了,变得高不可攀,得罪了他可没什么好果子吃。范进已经够幸运的了,有人考到七八十岁还只是一个秀才,那个打击和失落可不是一般的大。


小太史


“范进中举”之所以高兴到癫狂,实在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归根结底,科举考试给了普通人一跃成为士大夫的可能,从此扬眉吐气,光耀门楣。

科举制度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给了普通人入仕的可能,但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是八股取士,舍诗、词、歌、赋而重四书五经,又条条框框约束的很死,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况且从童生到进士,一路考下来,绝不是普通人尤其是穷苦人能做到的。



读书人第一步要考个县试或者府试,合格的录为童生;

童生参加院试,合格的录为秀才,也称相公。秀才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

秀才参加省城三年一次的乡试,合格的录为举人;

举人参加下一年的京城会试,合格的录为贡士;

贡士参加殿试,合格的录为进士。

录取比例极低,大部分人都止于童生和秀才。范进从二十岁开始考试,一直考到五十四岁,参加了二十多次考试依然止步于童生。这对他来说不能不算是沉重的打击。然而对于除了读书然后做官之外什么都不会的范进来说,成为官老爷是他一生的追求,哪怕这追求在现实面前举步维艰。

他的丈人胡屠夫随意骂他踩低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他从来都是唯唯诺诺不敢反驳。乡人邻里也看不起他。如果说一开始做官是他的理想,那么几十年下来,这理想就成了执念,驱使着他一次次参加考试。



说起来他能成为秀才也是遇到了好老师,负责院试的周学道之前的遭遇和范进差不多,吃了很多苦才成为进士,所以他愿意好好看卷子,范进确实有真才实学,只是他的文章一般人看不懂,周学道看了三遍方才觉得是

“天地间之至文”。于是范进成了秀才。

按说一般穷苦人做到秀才就可以了,但范进不肯,一来周学道对他的肯定,觉得他一定会发达,二来成为秀才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胡屠夫依然对他吆五喝六,依然没有人看得起他,他依然穷的叮当响。

于是他去找胡屠夫借银子参加乡试,胡屠夫又骂了他一顿,他装作没听见,却瞒着家里人去考试,然后回家,家里已经饿了三天,这是怎样的执着?



发榜那天,家里没有米,范进抱着家里的母鸡去集市上卖,然后听到自己中举了。那份激动真的无法形容,三十多年的期盼,三十多年的冷嘲热讽,三十多年的穷苦生活,一夕间,改变了,他从此成了官老爷,成了文曲星下凡。怎样都不足以表达他的兴奋之情,所以一口痰堵在那里迷了心窍,疯了!

这一疯须得借助胡屠夫的巴掌,这个平时凶悍的不得了的人害怕了,借酒壮胆才打了一巴掌,手发颤,再也落不下第二掌。然后“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范进一中举,胡屠夫从心底里怕了范进,邻里都跑来巴结,更有做过知县的张乡绅来送银子送房子叙年谊之情。两三个月不到,范进房子有了,田产有了,店房有了,奴仆丫鬟有了,钱米有了,这些还都只是别人送的。

这种天差地别谁不为之疯狂。

当然,后来,范进科举一路顺利,“会试已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


萧晓四姑娘


范进中举高兴到癫狂,是典型的乐极生悲,他之所以反应如此强烈,既有为自己中举代表从此命运的改变高兴,更有长期内心的压抑一下子得到了释放,不受自己控制,彻底放飞了自己,从而导致自己乐极生悲,高兴到癫狂。

范进中举,代表从此命运的改善。在古代,中了举人,彻底成了特权阶级,在政治上,在古代秀才见县官不用下跪,而举人可以说与县官平起平坐,而且有可能会直接做官或者成为候补官员,而且继续考试,可能会中进士,有无限的潜力,从此走上了官宦之路;在经济上,举人享有特权,会给他带来巨大的财富,明朝的举人享有免税的特权,不少人主动将田地产业,归到士绅名下,借以逃避税收、徭役,从此范进不再是一个穷秀才,摇身一变成了地主,这辈子吃喝无忧。命运的彻底地改变,才是范进高兴的根本原因。

长期内心的压抑,导致范进高兴到癫狂。范进中举之前,就是一个穷秀才,被自己的屠夫岳父看不起,穷困潦倒,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被周围的人看轻和指指点点,长期内心压抑,并且得不到释放,而中举的天大的好休息,让他扬眉吐气,长期内心的压抑一下子得到了释放,但不受自己控制,陷入了癫狂,这是典型的乐极生悲。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范进中举通过夸张的手法,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对读书人的毒害。


密探零零发


举人是士大夫与平民的分水岭。

科举制度中,蒙学者考过县试叫童生,童生中秀才就是有了读书人的正式身份,国家給优秀者奖励些钱粮。而中举则是进入士的阶层,不仅在地方上有面子,可与官员平等对话,还能够得到座师同年的推荐而当官,做高级官员的幕僚。同时,国家给予举人免税免徭役的高级待遇,很多小农小商会携家带口,献上土地财产托庇給举人老爷。

但是,读书科举又是很难的。

难到什么程度呢?

明清时期,全国读过蒙学私塾者大约三四百万人,秀才约五六十万,举人只有不到十万,进士约六七千人。

中举之难,甚至比进士还难。科举也素有“金举人银进士之说”,为何?

因为五六十万秀才几乎都会拼命去考举人,而全国每三年合计不足3000新举人,中举率约千分之四五。而每次去考进士的举人则大约不到两万,每三年有300名进士,中率是千分之六七甚至还更高些。

特别是在江南等文风昌盛之地,中举更难。

所以一般读书人也就是举人到顶。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却是了从穷秀才一举进入士大夫的阶层,后面立马就有人送房子送土地送奴仆,呵,当然是会疯癫的。


四川達州


范进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作品《儒林外史》里的人物,作品通过对范进参加乡试中举,直至喜极而疯的一系列描写,深刻地展示了科举时代下,士人生活的不易及世人丑陋的面相。那么为什么中一个举人,就可以令范进高兴到癫狂呢?这其实与范进本人的性格、处境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连。

范进的性格和中举前的处境:通过小说《范进中举》的描述可知,范进是一个怯懦、自卑的人,而他这种性格的形成又与他的生活环境紧密相关。小说中,范进是一个家境贫寒的人。以至于当他瞒着家人去参加乡试时,家里人竟饿了三天,不得已还得将一只正下蛋的母鸡拿去卖。他出身贫贱,又长期不得志,使得他在经济上需要倚靠他的丈人胡屠户。所以当他面对丈人胡屠户不断的啐骂时,竟唯唯连声。当他打算参加乡试,向胡屠户借盘缠时,遭到胡屠户百般羞辱,他却默不作声。家人都待他如此,周边的人对他的态度可想而知。这种压抑的环境,加剧了范进对科考的迷恋。因为科考是范进能够完成阶层晋升的唯一途径。

时代背景:自科举制创立以来,科举取士成了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明清时期,科举出身的官员在授职、升转方面都会受到照顾。由此更是形成了科举的绝对主导地位。古代中国不像今天的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择业机会,“士农工商”像个巨大的条框,紧紧地限定了当时人的就业选择。对于家境贫寒的读书人而言,除了参加科考,似乎更没有别的路径可以改变命运。

在科考程序中,乡试又是所有的士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必由之路。只有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才能继续参加会试、殿试。而且中了举人,其社会地位和发展机遇大大改善。可是乡试要三年才开考一次,开考时考生还要经过三次考试。明朝时,因考生日多,实行限额,规定录取名额和考生数比例为1:30。例如,福建一般额定录取90人,每次参加乡试的生员是2700名。其难度之大,远甚今天考公务员。身处如此严酷的社会环境和恶劣的生活环境,无怪乎范进中举后会高兴到发疯。


与书居


中国自古待读书人不薄,可也不是随便抱一本书读就是读书人,最起码你要考到举人。

考中举人,你就是国家认可的知识阶层,地方依赖的士绅阶层,平民眼中的特权阶层。



举人的特权主要有这么几项:

第一,不纳粮,免徭役。这里会有一个附带收益,那就是会有很多小农为了避税,主动将土地或部分土地转让给举人,说白了就是无偿当地主,坐地收租子。

第二,见了县官不用跪,犯了案子不到庭,拒不招供不能打,除非申请朝廷将其举人功名革除,这叫司法豁免权。



第三,是朝廷的备选官员,以后有机会可以去当个小官,甚至能当县令这样的一方父母官。

第四,以后再去会试时就不是自己掏钱了,国家给报销。



原来考中了举人有这么多特权,换了我中举也得疯,更何况是考白了头的范进。周围人对范进的态度也不一样了,刻薄的岳父都不敢抬手打人了,邻里乡亲都赶过来笑脸相迎,地方的乡绅大户递来帖子主动求勾搭,换了我中举也得疯啊。


一朝得道,感觉天都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