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喜迎政策“春雨” 服務“三農”凸顯金融力量

近日,鄉村振興、發展“三農”系列政策迅速彙集。在《關於有效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作用切實支持小微企業和“三農”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相繼頒佈後,2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於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

上述五份重量級文件都聚焦“三農”發展,但各有側重。綜合來看,文件規劃了金融支持“三農”、農業產業發展、產業融合發展、脫貧攻堅、人居環境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項“硬任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中央一號文件的引領下,“三農”發展正迎來重要機遇期,而金融將會成為“三農”發展的加速器。

重點瞄準精準脫貧、產業發展、

人居環境及基礎設施建設

據統計,進一步謀劃推動鄉村振興的投資需求,估計至少在7萬億元以上。但長期以來,由於“成本高、風險高、效益低”,“三農”領域金融服務一直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方面,就金融服務好“三農”發展等作出具體安排,體現了提升金融服務“三農”水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金融服務“三農”的面很廣,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金融重點服務領域應該與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五項“硬任務”以及短板領域相契合。一要重點服務脫貧攻堅。要實現“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保證低收入群體不掉隊,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關鍵一步。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要做到真正幫助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就要保障這一群體在生活、生產、創業、就業、就學等合理貸款需求。

二要重點服務鄉村產業發展。扶貧首先要幫助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其次要使這一群體逐漸富裕。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是拓寬農民收入來源,實現脫貧與致富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農業產業體系正在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大宗農作物的種植、畜禽水產、特色種養等現代種養業不斷地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的逐漸擴大也為農產品和農業的多功能、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

農業生產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需要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同時加速農業和工業融合,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農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充分發揮鄉村資源、生態和文化優勢,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

三要重點服務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現代農業和工業發展都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務,這也是鄉村振興、聚攏人氣的硬件要求。農村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衛生、交通、信息、郵政等公共服務設施短缺是致貧的重要原因,這也影響了鄉村產業的發展。要補上這些短板,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

聚焦短板領域

打好金融服務“組合拳”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三農”領域有不少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這也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提高金融服務“三農”水平,中央一號文件主要提出了要求金融機構迴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推動銀行完善內部考核激勵機制,將更多資源配置到“三農”領域以及運用差異化準備金率和差異化監管等政策,提高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力度和可持續性三方面措施。

貸款是滿足“三農”資金需求的主要方式。而由於缺少抵押物,收益不穩定等,商業銀行對於支持“三農”的積極性不高。要破解“貸款難”,首先要解決農業農村缺乏抵押物問題。對此,《關於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瞭解決方案:拓寬抵質押物範圍,推動廠房和大型農機具抵押、圈舍和活體畜禽抵押等信貸業務。另外,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也將通過政府授信,提高金融機構支農支小力度。

其次還要從內部信貸管理機制入手,解決銀行“不敢貸、不願貸”的問題。這就要求銀行內部落實涉農信貸業務的薪酬激勵和盡職免責機制,同時適當下放信貸審批權限,提高審批效率,讓信貸人員“放心幹、用心幹”。

除了加大信貸投放,還需要創新金融工具和產品,拓寬“三農”資金來源渠道,要發揮資本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保險的差異化功能,同時提高服務“三農”的商業可持續性。資本市場要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以及新三板等上市和掛牌融資;規範涉農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避免資金“脫實向虛”。債券市場要發揮滿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領域的資金需求。期貨市場要發揮價格發現和風險分散功能,運用期貨價格信息引導農業經營者優化種植結構,豐富農業風險管理手段。農業保險則要繼續發揮保障功能,擴大保障範圍和覆蓋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多份文件都支持互聯網金融在依法合規前提下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而互聯網金融信息搜索效率和準確性高、個性化匹配服務、降低成本等優勢也將為金融服務“三農”貢獻更多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