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觉得生活苦、前途无望的时候,就该读读曾国藩

历史上道光十二年,科举放榜之日,曾国藩第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只中了佾生。

第七次科举才中了秀才。可见,曾国藩天资鲁钝。


当你觉得生活苦、前途无望的时候,就该读读曾国藩

曾国藩是实打实的中人。

首先长相上就不是一个天才的样子。

晚清时,清朝方宗诚见到晚年的曾国藩后评价说: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

一个总督和将领,竟在晚年时被称作老教师。

后来的英国人见到曾国藩时,也甚是失望:曾国光却是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

晚晴还有一名臣左宗棠,传说其一目十行,记忆力极好,是个天才。曾国藩在湖南练兵时,曾左二人第一次见面讨论兵事,之后,左评价曾: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


当你觉得生活苦、前途无望的时候,就该读读曾国藩

左宗棠

其次,曾国藩,确实天天资不好,“才具稍欠开展”。

就连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关于曾国藩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一天深夜,还是少年的曾国藩在家读书,想背诵一篇文章,背来背去,背了半天也没有背下来,只好边读边背,忙的不亦乐乎。

这可急坏了潜伏在他家屋檐下的一个小偷。这个小偷原本想等曾国藩家人睡了再去行盗。结果左等右等,结果见曾国藩一直在那里翻来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就是不去睡觉。

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声骂道:“就你这水平,也能读好书么?”于是接下来,在曾国藩的惊讶中将那文章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嘟嘟嘴,扬长而去。

背了一晚的书,还没一个小偷背得快,想来,七次才考中秀才,也在常理之中了。

曾国藩还是有名的军事家,不过他带兵打仗也是一样没有天分。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母去世,曾国藩在家中丁忧,因曾国藩是湘乡人,皇帝命曾国藩在湖南建立军队带兵打仗。

曾国藩带出了一支艰苦卓绝的湘军,然而他信心百倍,带领自己湘军第一次打仗,却吃了败仗。

沮丧羞愤之下,曾国藩一心要投水自尽,最后还是被左宗棠骂醒,又继续操练起军队来。

紧接着连续打了胜仗,将士皆骄,是军事之大忌,本该稍作休整,任凭幕僚怎么劝说,曾国藩都不听不管,结果吃了败仗。

此外,在打仗方面,曾国藩只会结硬寨,打呆仗。避开正面交锋,修筑壁垒。

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虽然这样稳妥,不过效率也低。若是偶尔冒险,仗或许一年能打完,但这样打呆仗,他要打两年。

可见,曾国藩确是中人。

虽为一个中人,曾国藩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个圣人。

因为他自律。

曾国藩是一个其极自律的人。

但在30岁前,他和我们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都是常事。

入京为官之后,曾国藩看到周围优秀的人才、朋友,曾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日课,每天都要早起,写大字一百,温习经书,阅读史籍,还要写诗作文,但这个日课并没有严格执行。

翻开他的日记,全是这样的:

应酬稍繁之际,便漫无纪律......

心浮不能读书......

晏起,则一无所做,又虚度一日,浩叹而已......

由此看来,曾国藩不过普通人,也会散漫,也会放弃。

可曾国藩又是一个钻牛角的人。

为了完善自我,曾国藩首先做的就是立坚定不拔之志。

他要做完人。做完人就是做伟人,做圣人,这一志向驱动他不在小诱惑小目标前止步。

其次就是执行力。

普通人做不到自我实现最大的原因在于没有执行力,容易出现停顿和倒退。


当你觉得生活苦、前途无望的时候,就该读读曾国藩

但要做至大至艰之事,

开头一定要提起全力,有股冲劲,“猛火”痛烧一段,否则绝难成功。

曾国藩读书也是如此,一句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这个办法在现代来说其实并不科学,但对天资鲁钝的曾国藩来说,效果甚好。

虽然定了规矩,但曾国藩也是凡人,也会有散漫的时候。但每次不按照自己的规定走,他都会一一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曾国藩平时喜欢社交,有天上午他去了朋友家拜寿,原本想想下午回家学习,却在朋友的劝说下去了另一个朋友家玩耍,看朋友下围棋,但内心进行着激烈的“天人交战”。

一方面想放纵一下自己,反正上午也没学习,一方面却又不断想起自己给自己定的规矩,最终,观棋未了,他就战胜自己,匆匆回家了。

前期他日日执行自己的日课,后期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改造自己。

并且,曾国藩做事,持之以恒,终生对“恒”最为用力。求恒最为痛苦,绝大多数普通人都不可能熬下去。

但曾国藩说:极耐得苦,方得为一代之伟人。

对于持之以恒这件事,他终生攻伐不懈,虽然这个过程极其痛苦。

逝世前四天日记里还在写: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惶悚渐郝。

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恒这个原则,才让他成为了一代圣人。

人要成长,必须有一个吃大苦的过程。忽忽悠悠,舒舒服服是永远完不成脱胎换骨的。

张宏杰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这样评价他:

曾国藩之于后人最大的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在面对现实的挫折、平凡的天赋,而又不甘于就此沉沦时,我们需要学习曾国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