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南征:周王朝国防重心逐渐转向南方

武王克殷后,西周建立。周朝统治根基还不稳固,暂时没有完全控制中原地区,殷商残余势力依然对周王朝造成很大的威胁。为了有效地镇压殷商遗民和一些少数民族的反抗,拱卫周朝王室和加强统治阶级的对中原的控制力度,西周王朝的军事上在

周公东征后一度扩建了成周八师、殷八师、西六师的武装力量,有效地保证了这个奴隶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昭王南征:周王朝国防重心逐渐转向南方

周朝王室军队主力,成周八师

周公在洛水北岸营建洛邑(今洛阳),作为周王朝的东都。 对三监之乱的三监地方军队进行收编,另组建的一支八师,主要由周人组成。驻守在以新筑的成周(洛邑)为中心的的河洛地区,戍守周天子,但主要任务是镇抚南方少数民族部落,所以称为“成周八师”。收编西周初期曾驻守在殷商故地朝歌的军队,现仍然驻扎在殷商朝歌。“殷八师”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用于镇压可能反抗的殷商遗民和东夷的叛乱。

昭王南征:周王朝国防重心逐渐转向南方

驻守王城的周朝主力——西六师

驻扎在周朝国都丰镐一带的军队,由周天子直接负责指挥。天子一离京,马上就有“六师及之”,前呼后拥,场面十分威严,史称“西六师”。在西周青铜器的铭文金文中,曾记载六师之中还有“王行参有司”的周天子的御林军。在后来的昭王南征中,西六师全军覆没。

昭王南征:周王朝国防重心逐渐转向南方

西周时期的疆域地图

南方的荆楚,在商衰周兴的时候,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武王,参加了灭商的斗争——牧野之战,受到周朝王室的重视。后分封为楚国,臣属于周。周共王时,楚国一方面臣服周王室,朝觐周天子,一方面“筚路蓝缕”,辛勤开发,兢兢业业,国家已呈勃兴之势。自周公东征后,周王朝天下局势稳定,历经成王,康王二人的节俭寡欲,勤于政事。成王与其儿子周康王的政绩,使当时周王朝的天下安宁,四十余年不用刑罚。在这前后四十多年时间里,周王朝的国库丰裕,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

昭王南征:周王朝国防重心逐渐转向南方

周昭王,西周时期的第四任君主

周昭王时期,楚人经长期“卧薪尝胆”的发展,楚国的实力也雄厚起来,已难为周王朝所容忍。后来国力强盛的楚人开始对广阔的江汉平原垂涎三尺,对周王室不事君臣关系,分庭抗礼。楚国不断侵犯周王室的权益,同时周昭王继承成康事业,继续实行扩大周王朝疆域的国策,周、楚两国的关系的紧张是无可避免的。于是周昭王决定举全国之力率军南征,攻打荆楚彰显国威。

昭王南征:周王朝国防重心逐渐转向南方

周昭王亲率六师南渡汉水

昭王十六年(约前985年,参考夏商周断代工程),周昭王第一次南征。领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王室军队和从征的北方诸侯军,以及南方诸侯军队协调配合,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高歌猛进至江汉地区。楚国不战而服,南蛮二十六国都来朝拜昭王。

后来周昭王为了掠夺位于长江中游荆地的铜锭和铜器的资源,进一步控制南方。昭王十九年(约前985年,参考夏商周断代工程),周昭王亲率王室军队及各诸侯大军继续南征,声势浩大,军威雄壮,趾高气昂再渡汉水。其结果周朝的军队遭到了空前的惨败,主力部队精锐——西六师几乎全军覆没,而且昭王撤退渡江时,在乱军中因“胶船”破散(一说浮桥断裂)而落水身亡。

昭王南征:周王朝国防重心逐渐转向南方

过伯簋,记载昭王南征伐楚的史实

源于左丘明在《左传》中记载“昭王南征而不复”。昭王南征的失败是西周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挫折,自此周王朝视汉水为畏途,也再没有组织大军南渡汉水伐楚的军事行动。在拓疆事业上改为只东征淮夷,在连续多次的伐夷之役中,西周王朝连年损耗国力,自此国运由盛转衰。同样继位后的周穆王汲取前朝昭王南征的教训,逐渐把西周王朝的国防重心从北方移向南方,并且与周边少数民族加强友好往来,用来延缓减轻周王朝南方边疆军事对峙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