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談明史①」朱元璋讚歎這個人的遺奏是“一縷絕唱,死後餘音”


1360年,朱元璋請這個人來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謀臣,自此這個人便開始了他傳奇的謀臣生涯。他不負朱元璋的厚望: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這個人就是流傳甚廣的劉伯溫。

雖然後世有把劉伯溫比作諸葛亮,可是,朱元璋可不是劉備。朱元璋是位個性鮮明的人,極具獨立思考之能,他通常會諮詢身邊謀臣,與身邊人商量,但他從來不盲從,也很難有誰可以做得了他的主。凡他認準的事,很難會改變主意。所以,他很“犟”。

相比之下,劉伯溫也很智慧,在大明歷史上演了“頭腦好”與“權力大”之間的明爭暗鬥。

01主僕分爭埋禍根

1363年二月,張士誠突然進攻紅巾軍重要據點安豐(今安徽壽縣),朱元璋名義上的領導--小明王韓林兒和丞相劉福通都在那裡,韓林兒向南京的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找來劉伯溫商量,二人意見針鋒相對。

劉基意見是堅決不救,對朱元璋的兩點理由作出了逐條批駁。

首先韓林兒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去救韓林兒,不救出來還好,救出來了怎麼處理呢。就像當年的曹操,一輩子被漢獻帝壓在頭頂沒辦法。

其次,安豐失守是小事,如果陳友諒趁機打來,該怎麼辦?

從這件事情上看劉基,就會發現此人確是奇才,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厚黑學水平也絲毫不低於陳友諒,他明白,要想避免弒君的惡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君主自己死掉。

劉伯溫的名聲果然不是白白得來的。

而朱元璋當時在這方面的水平明顯不如劉基。

但多年以後的朱元璋,不再是當年那個厚黑學水平低下的朱元璋。劉基的絕大多數決策,並非安民之策,而是權謀之策,用來搞陰謀政變十分有用,雖然不救韓林兒是對的,但朱元璋總時不時想到這件事,誰知他將來會不會對自己也來這麼一手。

這就是劉伯溫必死的第一個原因,皇上不能放一個陰謀家在自己身邊。

02宰輔之爭洩天機

劉伯溫的智慧確實遠超同一歷史的眾人。但是,他也有人性的弱點。

在大明的成長曆史上,劉基和李善成可謂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劉基主要是在出謀劃策方面盡職盡責。李善成一直在後勤領域跑前跑後。這個作後勤的管吃管喝的乾的漂亮,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很有特長。結果這兩位權臣在定國安邦後,分封行賞時卻各有千秋。

李善長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在所封的六個國公中,李善長的韓國公位居第一,而軍事智謀堪比諸葛亮的劉伯溫,只得到了誠毅伯的爵位,俸祿上劉伯溫的年俸240石,而李善長是4000石,李善長的待遇遠甩劉伯溫幾十條街。

顯然,這是朱元璋有意打壓劉伯溫。其實,朱元璋心裡也一直擔憂劉伯溫是否會有不滿。他留心觀察劉伯溫的日常反應。

任御史中丞的劉伯溫對官員的不妥之處有很大的法辦權力。此時,李善長任宰相。

兩人因為李善長的一個親信的事扛起來了。

這人由於犯法被劉基抓了起來,查清罪行後,劉伯溫決定要殺掉他,李善長連忙去找劉基說情,劉基卻軟硬不吃,不但不買他的帳,還將這件事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處死李善長的親信。李善長明白直接找劉基求情是不行了,想了很久,終於找到一個藉口,就是京城很久沒下雨了,這時不應隨便殺人。但劉伯溫的回答卻是,殺了這個人,老天必定會下雨。李善長的親信就這樣被殺了。

雖然劉伯溫確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這一次他的運氣不好,過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來,老奸巨猾的李善長煽動很多人攻擊劉伯溫。朱元璋還算是個明白人,沒有難為劉伯溫,但劉基自己知道,這裡是呆不下去了,於是在當年八月,他請假回了老家。

「宅談明史①」朱元璋讚歎這個人的遺奏是“一縷絕唱,死後餘音”

對這個事朱元璋並沒有怪罪劉伯溫。但是,因為劉伯溫過於敏感,結果自洩天機引來了殺身之禍。

可千不該萬不該,劉伯溫不應該在臨走前不甘心的佈下自己的棋子。

朱元璋以前覺得劉基這個人,雖然有些厚黑,但總體上還算不貪權,歷史上給人的感覺也是劉伯溫不貪權。朱元璋對劉基的兒子說過,現在滿朝文武都結黨,只有劉基不和他們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不會虧待他的。

劉伯溫留下的棋子楊憲,在劉伯溫走後,韜光養晦,扶植黨羽,不斷收集李善長的把柄,並在朱元璋面前打小報告,朱元璋是多麼雄才大略的人,對楊憲的目的豈會看不明白?

至此,劉伯溫在朱元璋心裡的最後一個優點也蕩然無存,這麼一個有能力又腹黑又貪權的人,怎麼能夠讓他繼續存在下去?所以,劉伯溫的悲劇便已註定。

聰明睿智有如劉伯溫,也終因不能明察朱大老闆的心思無奈死去,揣摩人性這點上,劉伯溫比諸葛亮還是差了許多。

03遺奏之諫四大憾

劉伯溫死後,留下遺奏,總結朱元璋治政惜有四大遺憾。原文如下:

其一,剛愎雄猜。臣預料諸多功臣勳舊,必死於先皇之前。

其二,嚴刑峻法。臣憂慮諸多酷烈律令,將使臣工百姓噤若寒蟬,其循規蹈矩,並非出於守法,更是由於畏死。

其三,吏治太苛。臣擔心時下官吏們懼於天威。雖然清廉自守,但先皇歸天后,官俸之薄,吏治之苛,將迫使官吏們法外致富,盤剝害民。

其四,蕃王可慮。如今先皇子嗣遍佈大明各省,日後擁兵自重,必致禍亂。

劉伯溫還為新君提出一些執政建議。“新君當承先皇之帝業,開萬象之更新,施仁政,親子民,寬刑罰,開言路等。

對於劉伯溫的這段遺奏,朱元璋評價是“一縷絕唱,死後餘音。”

朱元璋對朱允文動情地說,自己一輩子正是因為剛愎雄猜,嚴刑峻法,才把那些驕兵悍將,頑劣兇暴,貪官汙吏,全都扒拉下來了,得罪了的事情,爺爺都做完了,把天下已經打掃乾淨了,你呢,仁厚賢良,正好實施你的仁政。

朱元璋對孫子表露心跡,追求朱家天下永續傳承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