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疫情對勞動力市場影響幾何?

汪濤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

勞動力市場可能面臨20 年來最嚴峻的挑戰

2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較2019年底上升了1個百分點至6.2%,但可能未全面反映整體就業市場壓力。從宏觀角度分析,我們估算如果今年實際GDP增速放緩至1.5%,城鎮就業人數可能淨減少幾百萬,而相比之下,近幾年每年城鎮就業都淨增約1000萬。勞動力市場面臨的下行壓力可能超過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

一季度服務業遭受的衝擊可能最為嚴重,但大部分影響應只是暫時性的

今年勞動力市場所受衝擊大部分應只是暫時的,且可能集中體現在一季度。我們估算在受影響最為嚴重的服務業行業中,到3月底仍未復工或者失業的人數可能達5000-6000萬,此外工業和建築業還有2000萬人處於同樣的狀態。隨著經濟活動恢復常態,再加上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支持,未來幾個季度未復工或者失業人數可能迅速大幅回落。

未來下行壓力可能主要來自出口部門

隨著全球經濟迅速惡化、多個國家嚴格限制人員和貨物流動,我們預計今年二季度中國出口可能同比下跌20%,全年下跌12%。出口和貿易活動大幅走弱可能會導致出口相關部門出現1000萬以上的失業。

勞動力市場走弱會令消費承壓

雖然大部分勞動力市場衝擊只是暫時的,但今年整體就業增長可能比近幾年低得多。此外,近期沒有工作的人群收入也可能會下降。雖然政府已出臺了部分穩就業和促消費的措施,但力度相對有限。即便人員和貨物流動限制得以解除、部分此前被抑制的消費能得以釋放,我們認為勞動力市場走弱仍會令今年消費承壓。今年居民部門消費可能會小幅下跌。

新冠疫情爆發之後,人員和貨物流通嚴格受限,經濟活動大幅收縮。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政府也逐步放鬆了相關限制措施,鼓勵和幫助各地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我們的每日經濟活動追蹤顯示整體經濟活動正在逐步回暖,但仍未完全恢復常態。服務業中的小微企業所受影響最為嚴重,特別是零售、餐飲、住宿、交通運輸等行業。疫情爆發和經濟活動收縮對勞動力市場影響幾何?未來何去何從?

2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較2019年底躍升1個百分點至6.2%,但可能仍未全面反映整體就業市場壓力。從宏觀角度分析,我們估算如果今年GDP增速放緩至1.5%(瑞銀預測,參見《下調2020年增長預測:經濟弱勢前所未有》),非農就業人數可能淨減少1000萬以上(城鎮就業可能淨減少幾百萬),而相比之下,過去每年非農就業人數都淨增幾百萬。勞動力市場所受的大部分衝擊應只是暫時的,集中體現在一季度。我們估算在受影響最大的服務業中,到3月底仍未復工或失業的人數可能有5000-6000萬,此外工業和建築業可能有2000萬人處境類似。隨著經濟活動恢復常態,再加上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支持,我們預計未來幾個季度未復工或失業人數會迅速大幅下降。不過,從二季度開始全球經濟惡化可能衝擊國內出口,進而給勞動力市場帶來下行壓力;我們估計可能會額外有超過1000萬人因此面臨失業風險。

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可能未全面反映勞動力市場所受衝擊。2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從去年12月的5.2%升至6.2%。2019年底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約為4.4億,因此失業率上升1個百分點對應在此期間失業人數增加了440萬。雖然這一規模已然不小,但和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或美國的失業情況相比依然較為有限。我們認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可能低估了整體失業情況和就業市場壓力,因為:1)2月份調查開展時大部分員工和僱主可能尚未復工,未能完整評估就業情況;2)調查樣本可能並未覆蓋部分個體經營戶及在小微企業或非農行業就業的農民工。

政策支持有助於降低失業率。國企和事業單位就業不太易受疫情和經濟走弱的影響,可能比較穩定。同時,政府已經開始、並且可能會繼續為中小企業減免稅費並出臺其他支持性政策,以延遲或減緩其裁員壓力。此外,高等院校擴招等政策也可以舒緩失業壓力。

不過,政策可能難以惠及部分個體經營戶和中小微企業。因此,我們有必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評估勞動力市場可能受到的衝擊,即便影響可能只是暫時的。

從宏觀角度分析,我們估算今年全年非農就業人數可能減少1400萬,而相比之下,過去5 年平均每年新增650萬。我們的估算基於如下假設:1)今年全年GDP實際增速和非農行業GDP增速為1.5%;2)非農行業勞動生產率增速從過去五年的年均5.8%降至4%,這裡我們假設存在富餘勞動力僱傭(勞動儲備)和其他勞動力市場摩擦。根據以往的相關性推算,非農就業人數減少1400萬可能意味著今年城鎮就業人數會減少幾百萬,而過去五年平均每年新增城鎮就業1000萬(此處為淨增;作為對照,官方公佈的新增城鎮就業為新增總量、過去幾年每年為1300萬以上)。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勞動力市場面臨20年以來最大的下行壓力,規模可能超過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

勞動力市場所受衝擊可能集中於一季度和上半年,下半年有望好轉。我們預計一季度實際GDP可能同比下跌10%,這可能造成非農就業人數減少7800萬。一季度勞動力市場和經濟增速降幅甚至超過全球金融危機時期(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不過,從二季度開始,隨著企業復工復產、經濟活動回暖,上半年非農就業人數降幅可能會收窄至5000萬以下。之後隨著經濟活動的進一步反彈,下半年非農就業可能會大幅改善。假設國企和事業單位基本沒有裁員,那麼失業將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和個體經營戶。

從行業角度分析,在受影響最大的服務業行業中,我們估算3 月底未復工或者失業的人數可能達5000-6000萬。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行業包括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和居民服務業,而數據顯示2018年這四個行業從業人員達1.91億人(圖表5)。此外,國家統計局估算小微商貿企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行業的小微企業)的從業人數達3300萬,此外這兩個行業還有8700萬的個體經營從業人員。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3月28日,餐飲、住宿企業的復工率分別為80%和60%,但銷售額僅恢復到去年同期的35%左右。家政企業復工率為40%。大型連鎖超市、品牌便利店、百貨商場的復工率超過95%,但很多小型零售商仍未完全復工。假設國企和大型私企均未裁員,我們估算批發零售行業(假設復工率為60-70%)未復工或者失業的人數為3000-4000萬,住宿餐飲業近1000萬,交通運輸和家政服務業為1000-1500萬。

工業和建築業未復工或者失業的人數可能為2000萬。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中小工業企業的從業人員佔比約2/3。假設該比例大致持穩,這意味著在2018年1.42億的工業企業就業中,有9500萬來自中小企業(圖表6)。假設大型企業沒有因為新冠疫情而裁員,同時中小企業復工率為76%(截至3月28日,工信部數據)且維持了部分額外的富餘勞動力,我們認為中小工業企業可能損失10%的就業、規模近1000萬人。另一方面,建築業從業人數為7300萬(截至2018年),3月底復工率為85%。這可能意味著有1100萬的建築業從業人員未復工或者失業。

外出務工農民工可以為估算勞動力市場承受的壓力提供另一個視角。根據人社部數據,2019年全國農民工共2.9億,其中有1.7億人外出務工。在這1.7億人中,春節返鄉的農民工為1.25-1.3億;而截至3月19日,約有1億人已經再次外出務工,也就意味著還約有2500-3000萬人未返崗。此外,目前也尚不清楚這1億外出務工農民工是否已順利復工,以及1.2億本地農民工中有多少人已找到工作或者返崗復工。

隨著復工率提升、經濟活動回暖,我們預計大部分人會順利返崗復工或者找到工作。上述對未復工或者失業人數的估算也和3月底整體經濟活動的恢復情況基本相符。我們追蹤的復工數據顯示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基本全面復工,不過各行業產能恢復程度不盡相同(圖表9)。近幾周,中小工業企業復工率也有明顯提升。很多服務業領域復工進度相對較慢,但近期也有所提速(圖表10)。每日百度城內出行強度指數和百城交通擁堵延時指數也顯示居民外出活動也正在恢復正常。我們假設4月企業將基本全部復工,城市人員流動也將繼續好轉,後者應能推動部分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服務業恢復常態。

我們預計政策將進一步加碼對就業的支持。為減輕新冠肺炎疫情給整體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政府已放鬆了貨幣和財政政策,包括加大對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低成本信貸投放,允許貸款展期或延期償付、減稅降費等。政府還計劃發行特別國債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從而為額外的財政支出(包括基建)進行融資。目前政府對低收入人群和受疫情影響的困難人群給予的直接補貼較少,而且主要是針對目前接受低保的人群,不過我們預計未來相關政策支持還會加碼。西南財經大學2019年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顯示,15.6%的中國家庭(約2.18億人)金融資產價值低於1000元(包括現金和儲蓄)。

但是,外部環境惡化可能給未來幾個季度勞動力市場帶來下行壓力,來自外需大幅走弱、全球供應鏈受阻的負面影響。瑞銀預計2020年全球GDP將下跌1.5%(而2009年跌幅為0.07%),其中美國下跌5.2%、歐洲下跌4.5%,且經濟收縮主要集中在二季度。基於此,我們預計二季度中國出口可能同比下跌20%或以上,全年下跌12%。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來推算,我們估計工業部門出口直接拉動的就業數量為2000-2500萬。根據OECD最新的貿易相關就業數據庫(Trade in Employment, TIM,基於投入產出表來衡量與國外最終需求相關的就業),我們估算2018年和出口(體現所有國外最終需求)相關的中國整體非農就業人數為6800萬(參見《為什麼勞動力市場所受衝擊可控?》)。該估算方法即包括了與出口直接和間接相關的工業部門就業(其中製造業就業3500萬),也包括了與出口活動相關的服務業就業(約2700萬)。未來幾個季度出口的大幅下跌可能導致相關行業超過1000萬人失業。

勞動力市場衝擊可能會令消費承壓。大部分新增失業可能只是暫時的,一旦經濟活動恢復常態,失業率可能會大幅回落。不過即便如此,今年整體就業增長也可能比近幾年低得多。此外,近期暫時沒有工作人群的收入也可能會下降。UBS Evidence Lab把脈消費問卷調查顯示2/3的受訪者擔心未來收入下降或失業。雖然部分地方政府出臺了刺激消費的措施,包括放鬆汽車限購、發放消費券等,但我們認為即便流動限制解除、部分此前被抑制的消費能得以釋放,勞動力市場整體走弱也會令今年消費承壓。我們預計今年居民部門消費會小幅下跌。

本文源自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