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员为何会形成尚德风气?台谏官:缺德就用制造舆论办你!

随着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宋王朝再次成为历史爱好者们关注的焦点。经济文化均已达到中国古代封建帝国巅峰的大宋朝,不仅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社会各阶层的人文素养相较于前也有了较大提升。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争相标榜道德至上,席卷整个宋代朝堂,在官员之间掀起一股“尚德”风气。那么这股尚德风气为何会在宋代官员间形成呢?

宋代官员为何会形成尚德风气?台谏官:缺德就用制造舆论办你!

一、宋代官员士大夫圈子里流行尚德风气

宋代仁宗时,自唐中期开始的儒释道三家融合已近完成,儒学的转折成为当时士大夫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他们对于儒学经 典的理解有分歧,但儒学所提倡的伦理道德观却是共同推崇的修身原则。以儒入仕的宋代官员士大夫阶级中,道德修养成为官员政治生涯最紧要的必修课。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便在其著作四书集注中讲到对统治者道德的要求,“为官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在士大夫这个圈子里,标榜道德已经蔚然成风。尤其是文治时代,读书人最重视的是脸面,道德更是士大夫们最为看重的脸面。尚德风气在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

二、特立独行的台谏弹劾风格:专业弹劾无德官员

自秦汉起我国便已经开始探索建立一套官员监察体系,由最初三公九卿制的御史大夫到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的谏议大夫,至隋唐时期这套监察体系已经趋于完善,主要针对官员贪污腐败、权力滥用以及加强皇权等。

宋代官员为何会形成尚德风气?台谏官:缺德就用制造舆论办你!

而宋代也沿袭旧制,于中央设立御史台三院、地方设置通判构建起中央到地方的监察体系。中央御史台三院的台谏官员是宋代行弹劾之事的主体,“掌纠绳内外百官奸慝,肃清朝廷纪纲。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官员日常事务主要就是监察百官及百司,纠弹其过失。谏院本是谏诤君主的机构,但在宋代也有“规谏讽谕”的职能,“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古代为官从政者多为士大夫群体,作为圣人弟子,道德历来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本来无可厚非,然而由于宋代儒学的复兴和士大夫忧心天下意识的觉醒,社会和朝廷对官员的道德要求显得尤其突出。这些道德要求包括个人私德、为官公德两个层面,具体内容比较丰富。

如至和元年,殿中侍御史马遵等弹劾礼部侍郎梁适:

“奸邪贪黩,任情徇私,且弗戢子弟,不宜久居重位”,“上不能持平权衡,下不能训督子弟”。

弹劾梁适的理由既有个人道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为官之德的阙失。

宋代官员为何会形成尚德风气?台谏官:缺德就用制造舆论办你!

宋代自建立以来,由于中央重视文治,因此在科举选官的基础上,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保障能力出众的官员能够有机会得到升迁。为官者的能力是统治者比较重视的拔擢官员的原则。但是,宋代台谏官在行弹劾之事时若仅以官员能力作为弹劾的理由,往往不能得到士大夫阶层的广泛认可,所以他们常常将吏能的阙失与道德有亏结合在一起,或者说将吏能的阙失最终皆归结到道德方面,才能使自己的弹劾行为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以致引起朝中大臣及君主的重视,最终达到弹劾目的,造就了宋代侧重于弹劾官员道德过失的台谏风格。

在道德对仕途影响巨大的情况下,宋代官员士大夫阶级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这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推动了宋代官员阶层尚德风气的形成。

三、“为官以德”的官场舆论对官员的约束警醒

台谏弹劾下形成官场“为官以德”的舆论

台谏官员是发现问题提出弹劾的主体,而当台谏官的弹劾行为发生后,一旦成为朝中大臣关注的问题,很快就会引起信息传播和互动,台谏官以外的官员也开始上疏讨论相关问题,与台谏官的弹劾奏章形成互动关系。

宋代官员为何会形成尚德风气?台谏官:缺德就用制造舆论办你!

如至和元年十二月,因家中女奴被殴打致死,宰相陈执中遭殿中侍御史赵抃的弹劾“家不克正,而又伤害无辜”,请求罢免陈执中相位。仁宗未能听从,于是至和二年二月至五月,赵抃与御史中丞孙抃连续不断上章弹劾陈执中,在台谏官不断奏劾过程中,先后有翰林学士吕溱、欧阳修等上奏疏论列陈执中。

吕溱上疏论陈执中:

“外虽强项,内实奸邪,朝廷故事多不谙练,除改官序,常至差错,平居不接士人,惟阴阳卜祝之流,延入卧内,干预政事。又历数其过恶十余事。”

欧阳修言陈执中任宰相期间:

“使天下水旱流亡,公私困竭,而又不学无识,憎爱挟情,除改差谬,取笑中外,家私秽恶,流闻道路,阿意顺旨,专事逢君,此乃谄上傲下愎戾之臣也。”

他们议论陈执中之事基本皆是道德、吏能并举,从奏疏文本看,“奸邪”、“不学无识”、“憎爱差谬”等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词,让人产生对被弹劾者品行的价值判断,也更加突出了被弹劾者的道德阙失。

宋代官员为何会形成尚德风气?台谏官:缺德就用制造舆论办你!

更重要的是,台谏官往往在弹劾奏章中指出官员道德阙失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以此引起君主的重视。如皇祐二年六月,谏官包拯等弹劾三司使张尧佐“凡庸之人,徒缘宠私,骤阶显列,是非倒置,职业都忘,诸路不胜其诛求,内帑亦烦于借助”,“违天意,则善应差殊,虽禳祈祷祀,无以益也。咈人情,则治风颓弊,虽督率纠摄,无以拯也”,而且“若不恤人言,罔顾天戒,祸不止其人,又贻患于国家”,明白指出如果官员德行严重受损,则会影响统治基础。谏官所言虽有夸大其词之嫌疑,但也正是通过这种无限放大其危害性的方式,才能获得君主的支持;而君主的支持对于以“尚德”为中心的官场舆论的形成意义重大。

可见,朝中大臣们的意见在互动之中不断交锋、整合,求大同、存小异,趋向于统一,同时也使“为官以德”理念认同者的规模越来越大,其中也包括君主的认同,最终形成相对稳定、有序的官场舆论。

为官以德的官场舆论对官员士大夫的影响

台谏弹劾作为一种舆论活动方式,对于官场为官以德舆论的形成有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在监督和舆论的双重作用下,宋代官员尚德现象蔚然成风。由台谏官主导的弹劾,在批评官员道德缺失的过程中,制造官场舆论热点,引导官场舆论走向,并控制官场舆论动态,从而以舆论的力量制约和监督官员,不仅对被劾官员个人带来直接影响,而且对整个士大夫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官员为何会形成尚德风气?台谏官:缺德就用制造舆论办你!


当弹劾内容上升到道德高度时,就很容易形成舆论风暴,因此多以道德问题为中心的弹劾在形成“为官以德”的官场舆论后,被劾官员一般皆会遭遇降职或改官的责罚。从而使当事官员的仕途受到影响。

“为官以德”的官场舆论已经成为北宋士大夫群体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它能够对士大夫个体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即:顺应舆论而动,可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个人仕途上的升迁;若逆舆论而行,则有可能陷入孤立的境地,甚至遭致贬官、迁职的惩罚。因而,官场舆论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规范官员个人行为、乃至官场秩序的作用。

弹劾形成的官场“为官以德”舆论也影响到了北宋整个士大夫阶层。台谏官通过弹劾将偏离社会规范和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众,唤起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谴责,将违反道德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舆论整合的作用,有利于形成保持士大夫阶层崇高地位、以“道德”为中心的主导性舆论。更重要的是,这一正向舆论一旦形成便具有权威性,对整个士大夫群体产生导向、约束、警诫等心理作用。

在这样的官场舆论影响下,士大夫个体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有德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以期获得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和接受。

宋代官员为何会形成尚德风气?台谏官:缺德就用制造舆论办你!


四、结语

宋代官场尚德风气的盛行与其台谏弹劾制度下形成的官场“为官以德”的舆论及尚德的价值导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台谏弹劾是过失已经出现之后的纠偏,对官员的道德行为起到监督约束的作用,类似于被动的防御;而努力建立“为官以德”的官场舆论,形成以道德为准则的价值导向促使官员增强自律性,则是宋代官场尚德风气盛行的根本原因。正是在这种尚德风气的影响下,宋代士大夫中才涌现出许多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