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創作的前前後後

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創作的前前後後

在我國革命歷史題材類文學作品中,當代作家劉知俠的代表作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無疑是一部傳播面廣、影響巨大的優秀小說;即便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學寶庫中,它也佔有一席之地。那麼,這部風靡全國、享譽世界的紅色文學經典,究竟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

英模會觸發創作靈感

劉知俠,原名劉兆麟,1918年出生在河南衛輝市一個貧困的鐵路工人家庭。因父親在河南北部道清支線的一個鐵路道班房裡做工,故劉知俠幼時“一天到晚能看到客車、貨車在運行,聽慣了列車在鐵軌上運行的軋軋聲”,並學會了扒車的技術。後來他隨父親輾轉道口、焦作等地,十多歲時又做過車站上的義務服務生,對鐵路職工、行車規章制度等了若指掌。全國抗戰爆發後,他離開母校衛輝一中,被迫隨父親南撤流落到武漢。1938年春,他滿懷抗日愛國熱情奔赴延安,考入抗日軍政大學(以下簡稱抗大),數月後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5月,抗大畢業後,他留校先後任抗大分校區隊長、隊長和軍事教員。期間,他曾隨抗大一分校兩次深入敵後,熟悉敵後的游擊戰爭生活。這為他後來創作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礎。

1943年夏,山東軍區在莒南縣的坪上召開全省戰鬥英雄模範大會,劉知俠作為《山東文化》的編輯應邀與會。在聽了英模會上被評為甲級戰鬥英雄的魯南鐵道大隊中隊長徐廣田的報告後,深受感動,便採訪了他,由此瞭解到這支抗日武裝的光榮革命歷史。1938年夏,棗莊路礦工人洪振海、王志勝因棗莊淪陷而參加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年底,他們奉派回棗莊建立了秘密情報站,在黨的領導下開展抗日活動。王志勝很快以搬運工的身份,打入日本人開辦的“正太洋行”。1939年11月,他們發展了6名鐵路工人,在棗莊情報站的基礎上秘密成立了“棗莊鐵道隊”,洪振海任隊長。1940年2月,八路軍蘇魯支隊將擁有20多名隊員的鐵道隊編為直屬部隊,任命洪振海為隊長,王志勝為副隊長,並抽調三營副教導員杜季偉任政委。為了加強統一領導,同年7月,根據魯南軍區的指示,將活動在棗莊、臨城地區的幾支鐵道隊合編為魯南鐵道大隊,共100餘人,洪振海、王志勝分任正、副大隊長,杜季偉任政委。1941年8月,鐵道大隊與運河支隊聯合攻克微山島,建立了根據地。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擁有400多人的鐵道大隊先被編入魯南軍區獨立支隊,後又編入魯南軍區第2軍分區。在對敵鬥爭形勢異常險峻的抗戰初、中期,鐵道隊以短槍和便衣,機動靈活、神出鬼沒地戰鬥在日寇據點林立、重兵把守的鐵路線上,創造了許多驚天動地的英雄戰績。從而在軍事上牽制敵人兵力,配合山區主力作戰,並奪取敵人的軍事物資來支援抗日根據地,解決了山區主力部隊的冬衣和武器裝備等問題。

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創作的前前後後

◆劉知俠(後排左三)與鐵道游擊隊隊員們合影。

恰逢魯南鐵道大隊原政委杜季偉正在位於坪上附近的省委黨校學習。劉知俠又前去採訪,由此瞭解到他是怎樣被我黨派進日寇控制的棗莊,又是如何組織力量攻打洋行,配合山區主力反“掃蕩”,在津浦幹線上拔敵崗、搞布車,打得鬼子聞風喪膽的。1943年初,他調出鐵道大隊到省委黨校學習。

這些採訪一下子觸發了劉知俠的創作靈感。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所瞭解掌握的有關鐵道隊的抗日鬥爭事蹟,足以創作一部紀實作品。在構思中,他考慮到鐵道隊的英雄人物大都熱情豪爽、行俠仗義,有點江湖好漢的風格。他們經常深入敵穴,和日寇短兵相接,出奇制勝,其戰鬥事蹟曲折生動又頗富傳奇色彩,因而作家決定採用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文學形式來結構全書,以真人真事寫成名為《鐵道隊》的章回體紀實小說。

《鐵道隊》被《山東文化》連載後,頗受讀者歡迎。這天,劉知俠收到魯南鐵道大隊新任大隊長劉金山(洪振海已犧牲)和新任政委張洪義聯名寫的來信,信中熱情地邀請作家到他們那裡去,與其共同生活一段時間,以便深入、全面地瞭解其鬥爭生活,寫出更好的作品。這封信使劉知俠深深地感到,只根據徐廣田、杜季偉二人提供的材料,而不深入實地去進行多方面的瞭解,就匆匆地創作、發表小說,的確有點過於草率。於是,他決定暫停寫作,先去實地調研、積聚素材。

深入鐵道隊體驗生活

抗戰勝利前夕,劉知俠穿過日軍的封鎖線,首次去魯南鐵道大隊,近距離地和這些英雄人物密切接觸了一個時期。當時,鐵道大隊政委張洪義及其繼任孟政委已先後犧牲,新調來一個名叫鄭惕的副政委。1945年8月間,日本天皇發佈投降詔書後,日軍拒不向八路軍、新四軍繳械,只聽候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前來受降和整編。此時,鐵道大隊正包圍著一列南逃的敵裝甲列車,前後的鐵軌都被我拆除,敵人動彈不得,但仍拒不投降。在我主力和鐵道大隊的威逼下,最終迫使這股敵人向鐵道大隊俯首認輸。這一場面後來被寫入小說《鐵道游擊隊》中。

副大隊長王志勝(小說中王強的化身)平時辦事有點猶豫,但每逢危急時刻,都能急中生智,出色地完成戰鬥任務。有一次微山湖被日偽軍重兵圍困,劉金山和政委均外出不在,王志勝便肩負起率部突圍的重任。行前,王志勝的妻子拉著他的衣襟苦苦哀求,要求把她也帶出去。這時島上、湖裡到處都是鬼子,在搜索著鐵道游擊隊。形勢萬分危急,若帶上她,極易暴露目標,影響到整個大隊的安全。因多方勸阻無效,他氣得一腳把妻子踢倒在地,拔出手槍對著她狠狠地說:“你再羅嗦,我崩了你!”然後就帶著化裝成“日軍”的隊伍趟水衝向湖外。因鐵道大隊裡有個名叫張運驥的會說日語,他拿著小紅旗和周圍的鬼子打信號,用日語應付鬼子,才使全體隊員突出重圍,安然脫險。

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創作的前前後後

◆“鐵道游擊隊”隊長劉金山(左)與《鐵道游擊隊》小說作者劉知俠(右)。

除了深入細緻地採訪魯南鐵道大隊的各級幹部和主要骨幹隊員外,劉知俠還走遍了微山湖邊和鐵路兩側,尋訪其每一次戰鬥的遺址遺蹟,瞭解其戰鬥的詳細經過。在臨城(今薛城)附近的古汀,作家瞭解到,當年鐵道大隊潛伏在此,等候火車站內工人的信號,然後越過車站外圍的壕溝和木柵欄,利用鬼子巡邏隊走過去的空隙,躥上月臺,在澆油房擊斃鬼子特務隊隊長崗村和痛殲敵特務隊的情景。在沙溝和韓莊之間那段鐵路彎道處,作家深入瞭解了當年鐵道大隊究竟是怎樣把布車從列車上摘下來,發動組織湖邊百姓和長短槍隊員連夜向微山島上運布,從而解決了山區主力部隊的冬衣問題的。

同時,劉知俠還特地去採訪當年姬莊“愛護村”村長姬茂西,瞭解了他表面上應付敵人、暗地裡幫助鐵道大隊的情況。當年,就在群眾和鐵道大隊緊張地轉運布匹時,鐵路上駛來了敵人的巡邏卡車,姬茂西提著紅綠燈一面督促自己人加緊運布,一面又跑到巡邏車那邊,勸鬼子不要過去。鬼子被那邊眾人活動的熙熙攘攘聲給嚇住了,誤以為真是八路軍的主力,便停下來,只用巡邏車上的機槍向遠處一頓掃射。不料卻迎來了鐵道大隊密集的炮火,於是鬼子調轉車頭,駛回臨城去搬救兵了。可是當鬼子大隊人馬開過來時,整車的布匹早已被運進微山湖。

抗戰時期,津浦鐵路幹線作為日本帝國主義支援南洋戰爭的運輸大動脈,日軍不僅在沿途火車站駐有重兵把守,而且在鐵路兩側的村莊都建立了偽政權和“愛護村”,強迫當地群眾看守鐵路,遇有八路軍破路,就馬上報告。同時在鐵路兩邊的重要地點都修築據點,甚至在鐵路兩側挖了又深又寬的封鎖溝、封鎖牆。在穿越鐵路的大路口,都築起了碉堡,對所有過鐵路的人都進行盤查。因此,活動在這條被敵人嚴密控制的鐵路線上是極其艱險的。敵情嚴重時,魯南鐵道大隊隊員經常在田野裡過夜,春、夏、秋三季尚有莊稼來掩護;一到冬天,他們就只得睡在湖邊的藕塘和雪窩裡。

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創作的前前後後

◆魯南鐵道隊原政委杜季偉1946年2月所作《魯南鐵道隊介紹》。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部遷移到了江蘇鹽城一帶。由於通訊不便,急需開闢一條通往延安的秘密通道。經過再三考察,最終確定了一條從鹽城北上、經山東南部西去延安的秘密路線。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要穿越臨城附近的津浦鐵路。而這段路程的護送任務,自然落在魯南鐵道大隊的肩上。鐵道大隊相繼護送過劉少奇、陳毅、蕭華、羅榮桓、朱瑞等過路幹部千餘名,為主力部隊輸送了數百名骨幹力量。1942年夏的一天,鐵道大隊奉魯南軍區之命擔負護送代號為“0號”的首長穿越津浦鐵路的重任。晚上,身著長袍、頭戴禮帽的“0號”首長在數名鐵道大隊隊員的掩護下,從一條幹沙河涵洞悄悄跨越津浦鐵路,安全抵達八路軍115師教四旅所在地。從教四旅拍來的報平安電報中,鐵道大隊才知道他們護送的首長是劉少奇。

1946年初,為了慶祝抗戰勝利後的第一個新年,魯南鐵道大隊在微山島上舉行了一次令人難忘的新年慶祝會和悼念活動,劉知俠應邀參加。當時,鐵道大隊臨時歸魯南區黨委下轄的魯南鐵路工委領導。慶祝會伊始,魯南鐵路工委書記在講話中宣佈了三項提議:為了悼念死者,一是把鐵道大隊的戰鬥事蹟寫成一部書;二是將來在微山島上立一座鐵道大隊革命烈士紀念碑。並提議吸收劉知俠為鐵道大隊的榮譽隊員。大家一致以熱烈的掌聲表示贊同。而寫書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作家的頭上。

5、6月間,劉知俠再次到魯南鐵道大隊進行了個別訪問和集體座談。

擺脫束縛紀實變小說

根據在魯南鐵道大隊深入生活期間所收集、整理的兩大本材料,劉知俠開始創作長篇紀實小說《鐵道隊》。就在小說初稿將告完成時,書中的英雄人物之一徐廣田竟在政治上出了問題,於是對這個人物怎樣評價,如何寫法就成了問題。經作家打聽了解,才得知詳細情況。原來,徐廣田認為自己在抗戰中勞苦功高,卻沒有獲得應有的職級待遇,於是負氣離隊回到家鄉。適值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徐廣田家鄉被國民黨軍佔領。他為利誘所惑變節投敵,但只當了兩個月的敵特務連連長就洗手不幹了。因此,當時的棗莊市市長緊急致信劉知俠,勸他不要寫鐵道大隊了。

劉知俠對此意見並不贊同。他透過徐廣田事件,卻看到了自己擺脫真人真事的束縛,轉而以生活中的真實人物和鬥爭事蹟為基礎,更自由地進行小說藝術創造的一個天賜良機。但在炮火連天的解放戰爭中,他始終靜不下心來搞創作。轉眼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已擔任山東省文聯編創部部長、秘書長的劉知俠,開始醞釀構思長篇小說《鐵道隊》。

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創作的前前後後

◆劉知俠在創作中。

動筆之前,劉知俠為了重溫當年魯南鐵道大隊以及整個抗戰時期的鬥爭情形,喚醒塵封的創作激情和衝動,他又找到鐵道大隊的領導王志勝、杜季偉等,到魯南去故地重遊。

返回濟南後,劉知俠全副身心投入創作,捨棄那些瑣細的、重複的和非本質的東西,把一些主要英雄人物加以合併,進行典型化塑造。如1943年發生在姜集附近運河邊的一次激戰,魯南鐵道大隊雖然消滅了一小隊日本鬼子,擊斃了其小隊長,但在與另外兩路增援敵軍的血戰中,大隊長洪振海不幸犧牲。以軍事觀點而論,這次戰鬥顯然有違於游擊戰術的原則。因踞守著交通線的日軍三路出動,到處找鐵道大隊決戰,戰鬥一旦打響,周圍的敵人就很容易源源不斷地趕來增援。洪振海帶著鐵道大隊的六七十人,要和數量眾多、武器精良的敵人硬拼,其結局只能是我軍陷入敵人重圍,全部壯烈犧牲。劉知俠在描寫這一戰鬥時,是把它作為教訓來寫的。但實際情況是,由於敵人毀了村莊,百姓一時間對鐵道大隊有不滿情緒,適逢政委外出不在,洪振海一怒之下,就把長、短槍隊拉出微山湖和敵人硬拼了。若當時政委在的話,肯定會阻止這次行動。因而在小說中,作家是這樣寫的:當戰鬥進行到最危急的時刻,政委從外邊趕回來,他以自己的負傷,阻止了洪振海的蠻幹,命令將部隊撤走,從而挽救了鐵道大隊的重大傷亡。作家之所以這樣寫,正是從主要人物的藝術處理上來考慮的。因為此次戰鬥發生在鐵道大隊的後期,不久日寇就投降了。作為小說中的主要英雄人物,洪振海在勝利的曙光初露之際,竟在一次錯誤的戰鬥中倒下了,是有損於該人物形象的。並且在他犧牲後,還得重新樹立新的大隊長,而精彩的戰鬥都寫在前邊了,這個新人物樹立不起來,小說就該結束了。故此作家沒有寫洪振海犧牲,而是將他和後來的大隊長劉金山合成一個人物來寫,糅合了兩個人物的性格,塑造出劉洪這一完整的英雄形象。

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創作的前前後後

◆游擊隊員準備截擊日軍列車。

魯南鐵道大隊能夠克服艱難險阻,出奇制勝地打擊、消滅敵人,不斷髮展壯大自己,離不開當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因此,劉知俠根據自己在鐵道大隊體驗生活期間,從當地老百姓中所瞭解到的他們如何幫助鐵道大隊與敵人進行鬥爭的素材,在小說中塑造了芳林嫂這一婦女英雄形象。而芳林嫂的原型,則是三位曾給鐵道大隊以無私幫助的中年婦女。她們一位姓時,外號叫時大腳,有個叫小鳳的女兒。另一位是劉桂清,其兒子是王志勝的通訊員,隊員們都稱她二嫂。還有一位大嫂姓尹。鐵道大隊的秘密聯絡點就設在她們家。每當敵情緊急,隊員們為了擺脫敵人,或去執行戰鬥任務回來,總是乘著夜色來到她們家。為了不驚動敵人,隊員們一般都不叫門,而是悄悄地跳牆進去。這三位婦女不僅給他們做飯吃,還在村邊為其放哨。遇到敵人搜捕,她們會巧妙地應付敵人,掩護這些隊員,使其免遭敵人的殺害,然後將他們安全轉移。有時敵人乘夜間去襲擊鐵道大隊,她們得到這一緊急情報後,就冒著生命危險前往鐵道大隊的駐地去送信,要他們迅速轉移。她們常常混進敵人控制的臨城據點,去完成偵察任務。若有隊員負傷,她們就把他藏在自家,像對待親人一樣救護和治療。由於叛徒出賣,這三位婦女都被捕過,雖然受盡敵人的種種酷刑,但她們從不屈服。被釋放後,她們繼續為鐵道大隊提供幫助。時大嫂的丈夫是鐵路工人,被日本鬼子殺害,她守寡和女兒過日子,後來在幫助鐵道大隊開展對敵鬥爭中和洪振海有了愛情。但洪又犧牲了,使她第二次守寡。劉二嫂不僅自己幫助鐵道大隊,而且還促使她丈夫也為革命盡力。精明能幹的尹大嫂不但掩護傷員,傳遞情報,還帶著鐵道大隊的幾個隊員去襲擊敵人。

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創作的前前後後

◆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鐵道游擊隊》電影海報。

至於徐廣田的抗日事蹟,都被劉知俠糅合在林忠、魯漢、彭亮、小坡四個人物裡面了。

劉知俠又特意給“鐵道隊”這一標題加了“遊擊”二字,以突出其戰鬥性。同時還非常注意借鑑吸收《水滸傳》的寫法,在寫作中運用我國傳統文學筆法來刻畫人物,儘量不用歐化的詞句和過於離奇的佈局及穿插,努力把小說寫得有頭有尾,故事線索鮮明,使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小高潮。1953年,他就完成了這部40餘萬字的長篇小說。

行銷海內外影響巨大

1954年元月,《鐵道游擊隊》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後,當年便深受歡迎,一版再版。由該小說改編繪製的同名連環畫共計10冊,從1955年起陸續和廣大讀者見面,累計印發3652萬冊;1956年,它被改編攝製成同名電影,在全國播映;1965年,它又被改編為同名山東評書(上部)出版發行。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小說的普及,擴大了其影響。

豈料,在“文革”中,《鐵道游擊隊》卻被誣衊為“大毒草”,橫遭批判和查禁。當時該小說被強加上的主要罪名是:不僅描寫的是一群無組織紀律的無產者的鬥爭,沒有遵循毛澤東關於游擊戰的戰略原則,還在“掩護過路”一章中為“被打倒的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樹碑立傳。劉知俠也被扣上“山東省的文藝黑線頭子”等帽子,受到造反派的批判、拘禁和迫害。

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創作的前前後後

◆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鐵道游擊隊》。

是金子難掩光芒。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抗擊外來侵略的一部傳奇經典,小說《鐵道游擊隊》迄今已先後被譯成英、俄、法、德、日、越南、朝鮮等近1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擁有眾多讀者,總髮行量達400萬冊。其中僅上海人民出版社就先後印行60多次,累計達262萬冊之多。該小說在1995年紀念抗戰勝利50週年期間,還出現了被全國8家出版社同時以各種版本出版的奇觀。1985年、2005年,該小說分別被改編攝製為12集和35集電視連續劇;2005年10月15日,同名評書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開始連播;2008年10月,同名現代京劇由山東省京劇院編排上演;2010年7月,同名舞劇由總政歌舞團編排上演。從而使《鐵道游擊隊》熱持續升溫。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