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創作的前前後後

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創作的前前後後

以呂梁山區一個名叫康家寨的村莊為主要故事背景,生動地再現了晉綏抗日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英勇抗擊日寇和漢奸鬥爭的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是著名作家馬烽、西戎的重要代表作。它自問世以來,以其樸素清新、饒有地方色彩的鮮活語言和故事性強、通俗易懂的獨特風格,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那麼,這部紅色經典小說究竟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其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抗戰走上文學路

馬烽,原名馬書銘,1922年誕生於山西省孝義縣居義村。他5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為生活所迫,7歲時隨母親寄住在汾陽縣東大王村舅父家,並在該村入學讀書。初級小學畢業後,他考入孝義縣立高小。課餘,他閱讀了《水滸傳》《紅樓夢》《三俠劍》《七俠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中國古典小說,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37年冬,日寇侵入山西,學校被迫停辦,差半年就畢業的馬烽,只得輟學。次年春,16歲的馬烽參加了抗日遊擊隊。因他在平時連隊出牆報之類的活動中,能畫簡單的報頭,故被當作美術人才選調到宣傳隊擔任宣傳員。1938年冬,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隨軍轉戰太行山、呂梁山一帶。從此,他開始堅持不懈地記日記。

1940年冬,馬烽被送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簡稱魯藝)附設的部隊藝術幹部訓練班學習,半年後轉入部隊藝術學校美術隊。不久,他因患慢性腎炎而住院治療。在這半年期間,他常與魯藝文學系的同學交往,並開始閱讀中國新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名著,由此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病癒後,他經常去旁聽魯藝文學系的課,同時開始嘗試練筆寫作。他根據自己熟悉的戰鬥故事給牆報寫了一篇題為《第一次偵察》的稿件,同學們看過的都說不錯,他遂鼓足勇氣送到延安《解放日報》副刊編輯部。有關的情況,他後來在自傳中回憶說:“當時我什麼話也沒說,放下稿件轉身就走,匆匆跑回了住地,好像辦了一件不光彩的事似的。”1942年9月16日,《第一次偵察》被《解放日報》副刊發表。“這是我在文學道路上踏下的第一個腳印。雖然很淺,但卻鼓起了我向前邁動的決心和勇氣。可以這麼說,我真正邁上文學創作的道路,是從這裡開始的。”

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創作的前前後後

◆《呂梁英雄傳》作者馬烽。

同年夏,馬烽所在的“呂梁劇社”奉命併入八路軍120師“戰鬥劇社”,他被分配到美術隊,繼續從事文藝宣傳工作。同年冬,他隨劇社從延安返回晉綏邊區。當時,邊區為了貫徹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要培養一批青年文藝工作者,組織一個文藝工作團。馬烽被吸收參加該團,分配到邊區工會工作,深入一些公營工廠,組織工人開展文教宣傳活動,並被《抗戰日報》(邊區機關報,1946年7月更名為《晉綏日報》)《晉綏大眾報》聘為通訊員。他有感於工人們克服困難、努力生產的事蹟,撰寫了《幾種代用品的創造》《張秋鳳運動的熱潮》和《懶漢回頭賽如牛》等數篇通訊特寫,先後發表在延安《解放日報》《抗戰日報》等報上。

1944年初,馬烽奉命回到晉綏邊區文聯,一面參加整風運動,一面整理下基層時蒐集的素材準備創作。在全面抗戰7週年之際,晉綏邊區文藝界開展了“七七七”文藝獎金徵文活動。馬烽以邊區勞動模範張初元勞武結合的事蹟而創作的通俗故事《張初元的故事》,榮獲散文類乙等獎。同年秋,他調任《晉綏大眾報》編輯,後升為主編,並先後兼任過《抗戰日報》副刊編輯、呂梁文化教育出版社編輯、《人民時代》(半月刊)編委等職。為了把報刊辦得通俗易懂,受群眾歡迎,他結合採訪工作,經常下鄉蒐集民間傳說、故事,自覺地學習、研究民間文藝,陸續整理發表了不少民間故事。

西戎,原名席誠正,1922年12月誕生在山西蒲縣西坡村。他6歲時到化樂鎮上學,後被堂兄帶到蒲縣上高小。在堂兄的影響下,他閱讀了魯迅的小說《吶喊》,接觸了《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等古典小說,由此愛上了文學。

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創作的前前後後

◆《呂梁英雄傳》作者西戎。

1936年春,紅軍突然開到了西坡村。這支講抗日道理、唱革命歌曲、寫抗日標語的人民軍隊,對西戎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他想參軍,但苦於年齡小、個頭矮,未能如願。不久,閻錫山的部隊從太原前線潰退下來,姦淫虜掠壞事做絕,西戎親眼目睹了鄉親們遭受的種種苦難,兩相比較,使他更加嚮往紅軍。

這樣,當蒲縣成立以抗日救國為宗旨的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時,西戎便放棄學業,毅然參加縣犧盟會工作團,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39年冬,閻錫山配合蔣介石第一次反共高潮發動了“晉西事變”,妄圖消滅共產黨領導的抗日群眾組織和人民武裝力量,西戎隨團轉移來到延安,進入延安魯藝學習。1940年春,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建立後,他隨團返回晉西北,被編入新軍決死縱隊二縱隊呂梁劇社。5月,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同年冬,西戎被送到延安魯藝附設的部隊藝術幹部訓練班學習,後又轉入八路軍留守兵團部隊藝術學校戲劇班,比較系統地學習了戲劇理論,閱讀了不少古今文學名著,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1942年春,他調任八路軍120師政治部戰鬥劇社編輯股幹事,開始嘗試寫作,並於10月31日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處女作《我掉隊以後》。同年冬,他返回晉西北抗日根據地,被任命為晉西北軍分區所轄保德縣第四區抗日救國聯合會(簡稱抗聯)文化部長。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他按捺不住創作的衝動,接連撰寫發表了幾篇小說、散文、通訊。

後來,西戎返回晉綏邊區政府所在地興縣參加整風運動。為了配合整個根據地減租運動的開展,他奉命創作了題為《王德鎖減租》的多幕大型歌劇,以反映這場鬥爭。據統計,該劇共演出100多場,觀眾達20餘萬人,成為當時呂梁地區最受群眾歡迎的劇目之一,被賀龍同志譽為“對當時的群眾運動起了推動作用”。在抗戰7週年晉綏邊區文藝界舉辦的“七七七”文藝獎金徵文活動中,該劇榮獲戲劇類甲等獎。

1944年末,西戎調到晉綏大眾報社工作,歷任編輯、編輯科長、編委等職。

為民兵英雄立傳

在抗日戰爭中,晉綏邊區人民熱烈擁護中國共產黨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領導,許多熱血男兒踴躍參加八路軍,在家的就參加了民兵。這些民兵們平時在家生產,抽空練兵習武;戰時便拿起步槍、火槍、地雷、手榴彈和敵人戰鬥,保護群眾,日夜打擊敵人,並且配合主力部隊作戰。他們忠實地貫徹執行毛澤東主席關於“把敵人擠出去”的戰略方針,創造了明的、暗的、軟的、硬的各種戰法,組織了“變工爆炸”,實行了“勞武結合”,粉碎了敵人的“蠶食政策”“懷柔政策”“三光政策”以及數次“強化治安”,擠得敵人統治區日益縮小,由面變成線,由線變成孤立的據點。而晉綏解放區卻被保衛得如銅牆鐵壁一般。在機動靈活、形式多樣的民兵抗日遊擊戰中,民兵英雄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其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蹟,被當地群眾廣為傳頌,婦孺皆知。作為和呂梁山區人民群眾一塊戰鬥、共同生活過幾年的馬烽、西戎,耳聞目睹了許多英雄人物的先進事蹟,深為感動,內心裡總有一種難以遏制的強烈的創作衝動。他們後來在《〈呂梁英雄傳〉的寫作經過》一文中如此寫道:“應該把敵後抗日軍民在偉大領袖毛主席領導下,與日本帝國主義、漢奸走狗鬥爭的英雄事蹟記載下來,譜以青史,亢聲謳歌,弘揚後世,變為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民群眾從中受到應有的鼓舞、教益和啟迪。”

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創作的前前後後

1945年春,晉綏邊區召開第四屆群英大會,表彰抗日戰爭期間湧現出的124位民兵英雄。其中有神槍能手,有破擊英雄,有鋤奸模範等等。大會結束後,《晉綏大眾報》原準備一一介紹這些英雄人物,但限於版面,耗時又太長。當時負責報道工作的馬烽和西戎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後,建議把這些民兵英雄們的典型材料揉和在一起,以《呂梁英雄傳》為題,寫成通俗小說在報上連載。他們的想法得到了編委會的肯定,社長周文建議他們使用傳統的章回體來寫。於是,馬烽、西戎從1945年春開始多方蒐集材料,採訪受表彰的先進人物,討論寫作大綱,然後分頭寫作。6月5日,《呂梁英雄傳》開始在《晉綏大眾報》上連載面世,每週一回,作者邊寫報紙邊登,到1946年8月20日全部刊登完,共95回。同年4月,兩位作者修改整理了前37回,由呂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呂梁英雄傳》單行本(上冊),延安的《解放日報》摘錄轉載,反響良好。

當《呂梁英雄傳》在《晉綏大眾報》連載時,馬烽、西戎因工作任務繁重,無法集中時間和精力一氣呵成,故導致故事情節中出現漏洞,人物活動有時矛盾,文字顯得粗糙等缺憾。對此,馬烽後來回憶說,有一次他去採訪時,有讀者向他指出,連載故事中西戎寫到敵人來“掃蕩”,一位老太太藏到山藥蛋窖裡,被敵人用手榴彈炸死了。到他寫以後的故事時沒有注意到這個結局,又寫了那位老太太提上雞蛋慰勞八路軍去了。一些細心的讀者還來信指出這個細節的矛盾,作者很快作了修改。對於讀者的每一封來信,作者都認真閱讀,妥善保管;對於專家和文友們提出的每一個建議,作者更是反覆思考,能採納的儘量採納,不能採納的,也要分析研究。連載完以後,作者歸類了各方面的意見,準備作全面修改時,恰逢根據地開展土地改革運動,他們都被抽調到土改工作隊。直到1949年初土改結束後,他們才得以集中一段時間對《呂梁英雄傳》全書進行通校、修改,將95回壓縮到80回,共28萬字,於當年10月由北京新華書店收入《中國人民文藝叢書》出版發行。

不朽的抗戰史詩

《呂梁英雄傳》在報上刊登後,頗受廣大幹部、群眾的熱烈歡迎。許多識字的人把閱讀這部連載小說當作重要的事情,不識字的就圍坐在一起請識字的人朗讀。當時,反映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現實生活的文學作品很少,這部有著呂梁地區的語言生活特色的抗日傳奇故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一時間,故事中的民兵英雄雷石柱、孟二楞和武得民等,成為晉綏邊區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晉綏大眾報》的發行量也以四五千份逐月上升,很快就翻了一倍——而當時在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管轄的20多個縣中,只有四五個完整的縣,其餘都被日寇佔據。

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創作的前前後後

◆1948年秋,左起牛文、馬烽、束為、蘇光、西戎、力群、胡正、李少言。

馬烽、西戎也因此聲名大振,成為晉綏邊區眾所周知的人物。馬烽後來曾回憶說,在《晉綏大眾報》連載《呂梁英雄傳》期間,有一次他到興縣界河口採訪,村公所文書看了介紹信,知道他就是《呂梁英雄傳》的作者之一時,便對他特別熱情,並立即將此消息轉告村民。當晚,許多男女老少湧到村公所,再三要求馬烽講報紙上還沒有登出來的故事。他被群眾的熱切願望所感動,只好現編現講,講了一段不行,再講一段還不行,一直講到雞叫天亮,故事裡的敵人被“擠”走,大家才滿意地散去了。

兩位作者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讀者來信,其中許多讀者在信中難掩其對《呂梁英雄傳》的喜愛之情。

《呂梁英雄傳》的影響遠不止此。1946年,周恩來、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團赴重慶與國民黨政府談判時,將該小說單行本上冊帶到重慶,在重慶《新華日報》上連載,引起國民黨統治區廣大讀者的強烈反響。這是解放區流傳到國統區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郭沫若等同志熱情地寫了評介文章。此後,該小說單行本上冊分別於1946年10月被東北書店重印,1947年2月被新華書店重印,同年10月被蘇中韜奮書店重印,後又被大連大眾書店重印。

新中國成立後,《呂梁英雄傳》全書先後被北京新華書店、人民文學出版社、通俗讀物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發行或重印。同時,它還被翻譯成日、俄、朝鮮、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外文,在國外出版發行,總印數200多萬冊。“文革”結束後,馬烽、西戎應人民文學出版社之約,又對全書作了校閱、修改,於1977年底重新出版。1992年5月,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馬烽、西戎“人民作家”榮譽稱號,以表彰他們在文學創作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和作出的重要貢獻。

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創作的前前後後

◆連環畫《呂梁英雄傳》。

2005年8月,在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之際,由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中共呂梁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山西省廣播電視總檯根據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聯合攝製的同名電視連續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再次掀起了人們重溫這部紅色經典小說的熱潮。在將小說改編為電視劇本的過程中,馬烽付諸了大量心血,一心想著要把以前小說中不滿意的地方都改完善了,“每個人物怎麼樣改,故事怎麼樣改,他都要和張石山(電視劇《呂梁英雄傳》編劇)細細地說。”直到馬烽於2004年1月逝世,他的書桌上還堆滿了《呂梁英雄傳》電視劇本的修改意見。

《呂梁英雄傳》作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解放區第一部反映全民族抗日的長篇小說,堪稱為全民抗戰的一部不朽的史詩,其思想意義在於:一是形象地反映了人民大眾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功績;二是真實地描述了人民大眾覺醒的過程;三是強調了中國共產黨及其八路軍在抗戰中的作用。

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創作的前前後後

◆《呂梁英雄傳》劇照。

該小說的藝術成就和深遠影響,已為業界所公認。建國後,從王瑤編著的1954年版的《中國新文學史稿》開始,在數十種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史的著作中,馬烽與他的小說創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章節。在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學系文學史教研室編著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講義》(初稿·下冊)中,對《呂梁英雄傳》給予高度評價:“這部作品和我國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血肉關係,小說的重大主題和動人的英雄事蹟是通過為勞動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如生動曲折的情節,富有傳奇性的場面,章回體的形式以及通俗的語言等表現出來的,這也是它深受群眾歡迎的重要原因。這些特點一般都做到較好地為內容服務,特別是故事情節的描寫,作品沒有為表現驚險場面而故弄玄虛,每一個戰鬥場面的安排,都是圍繞著主題思想而展開的。”

在錢理群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如此寫道:“影響更大的是馬烽、西戎合作的長篇《呂梁英雄傳》與孔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分別描寫了呂梁山區與白洋淀的農民游擊戰爭,人們很容易聯想起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以及《水滸傳》《兒女英雄傳》這類的‘英雄傳奇’小說。”楊義著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在“解放區小說”一章中,專門設立了一節:“馬烽:從新英雄傳奇到鄉土寫實”,對馬烽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的小說進行了宏觀評述,著者稱:“馬烽、西戎是四十年代中期晉綏文藝界同時脫穎而出的文學雙子星,在其後的發展中,馬烽具有更堅實的文學實力和成就。”1951年,日本學者三好一在《呂梁英雄傳》日文譯本後記中寫道:“我在讀這部作品時,便想到一定要儘快讓日本國民讀到這本書。理由之一,是想讓日本的同志們再一次認真地反省一下我們日本軍過去在中國大陸上究竟幹了些什麼事?再者,是想讓知道中國人民過去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做了如何英勇的鬥爭。過去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以及現在我們日本人民在亞洲所處的境地——翻譯著這部作品時,我也深深地思考著這些問題。”作為一個曾經給中國人民造成巨大痛苦的日本民族的一員,能夠選擇表現中國人民抗日鬥爭的《呂梁英雄傳》,翻譯給日本人民進行反省,更加充分說明了《呂梁英雄傳》的價值和影響。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