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小康之路》節選

康金花這一路懵懵懂懂,但又信心滿滿。這一次,她回到王化縣田野鄉,她總得要當一回土地的主人,當一回真正投身偉大建設的實踐者!她要把她青春未能實現的抱負、把她當年學農沒有為農的遺憾、把她在北京闖蕩多年累積的經驗,都拿來在土地村上做個試驗!其實,這不僅僅是康金花的夢想,離鄉遊子功成名就都要榮歸故里,幫扶鄉親,建設家鄉。這也是許多人衣錦還鄉的中國夢哦!金花雖然不是什麼成功人士,但回鄉扶貧也是她的夢想。

電暖器廠廠房竣工了!新廠舉行開工剪彩儀式,各有關部門的領導們都來了,電視臺、網站、報紙的記者們也來了。廠長康國興最激動:“今天是我最開心的一天。感謝各界領導對我的關心和幫助!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我所走過的每一步創業的路,都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其實這些年我在外辦廠,經常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當我的工廠在家鄉的土地上順利開工時,我要由衷感謝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我從來沒有過像今天這樣踏實,我能真正站在家鄉的土地上建設家鄉!”

康金花清楚地記得一九八四年鄉鎮企業開工的日子,那時她還是不到十歲的孩子來廠裡看熱鬧,今天,她和鄉親們一起努力,讓這片廠房重新煥發生機。土地村的禮樂隊敲鑼打鼓奏樂,村子裡開始禁炮。

禁炮倡議書剛發出去的那些天,院子裡的老人家有人表示不滿:“祖祖輩輩都是這樣放過來的呀!紅白喜事要放炮的,這個不能改!”“現在要講環保,鞭炮對空氣汙染大呢!炮渣子清掃也麻煩,農村裡也要跟上新形勢!”村幹部、小組長、黨員輪流上門做解釋。“其他的我不說,老人故去的那個炮一定不能禁!那可是千百年來的風俗!子孫後代興旺發達的!”

“老人家,這個要看怎麼說,什麼叫移風易俗,改了也就改了。難道長輩去世不放炮,他的後代就不興旺了嗎?沒這個道理。”

習慣成自然,不放炮,村子裡安靜了,馬路也乾淨了,慢慢地村民也習慣了。

遇上喜事,村裡的阿嫂們組織的業餘禮樂隊出場,男人們說:平時裡看著她們嘻嘻哈哈幹不了正經事,搞起表演來還像模像樣呢。

環繞土地村的油溪河,兩岸青山相對出,峽谷深潭神龍入,這是土地村神秘的森林,更是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無數傳說的地方。

但近些年來,總有城裡人和村民在河裡打魚,在山中打獵。樹林裡的麻雀子明顯少了,帶著鳥銃的人四處穿梭。想蓋房,去砍幾棵樹,想換錢,去賣木材。有些人想著林地分給自己承包管理,自己可以隨意砍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怎麼守著片林子不換金子銀子!”村裡剛剛提出來說要禁漁、禁獵、禁伐時,好些人不服氣。

“朝朝代代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麼多年我們村雖然有山有水,可是也沒吃出個什麼名堂來哦!”康青說的似乎有幾分道理。

“現在都講科學發展觀,講生態環境,講要為子孫後代留青山呢!”老黨員康民主說。

土地村八千畝的總面積,林地面積就有五千畝,九個村民小組的兩千多農業人口,零星分散在相距甚遠的院落,老幼相守的村莊,其實幸福感並不高,康金花從老人家落寞的眼神裡可以看到隱憂。

兩千多畝耕地,原來是一片綠色與希望的海洋,荒蕪了十多年,種水稻的老莊稼漢,都已經幹不動農活了。康金花在新苑裡走門串戶,當年香梅和正道常年唸叨的生產模範,都已經風燭殘年了。

康富強那時算是生產隊的一把好手,身體好,一年四季總不見他停下來。他滿臉富態,但難得一笑,種田種地那可是有口皆碑的,村民笑他和個土地神一樣。“八十多了,早就沒上山了,金花,這田土荒著是可惜了啊。你看看我幾個崽都六十多了,孫子們都在外,冇人捉田哦。”

“主要冇勞力,現在的後生家,還有幾個會犁田拉耙?”“請一個工要一兩百元,請不到人。農藥化肥加起來不合算,不如去買點米吃了。”

日漸凋零的老一輩,改革開放實行責任制初期的這一代人,當時三四十歲正是幹勁十足,現在都是古稀老人了!只要有最後一點力氣,他們都在勞作,下不來水田,就改種玉米花生。

金花剛走到漢宮隊,只見老木匠家坐滿了人,門口貼著治喪委員會的白紙。又一個土地村的老人走了。

老木匠的兒子和金花是小學同學,正戴著孝帽穿著孝服。“莫傷心了,老人家這麼大年紀,總要去的。”

金花安慰道,想起來老木匠當年在家裡幫工建房子時的音容笑貌,金花也是一陣傷心。老木匠精通木作,金花那時常常喜歡看他拉起墨線,目光打量每一根木頭,就像看一件絕世精品。別讓四隻麻雀散了夥的故事,金花就是從他那聽到的。農村裡請匠人幫工,無論是石匠、木匠、篾匠還是漆匠、砌匠,都要用最隆重的待客方式招待。

這些鄉村的工匠在主家做工,勤快又麻利,認真又嚴肅,只有在吃飯的時候,他們就似相聲演員談笑風生,一個個鮮活的鄉村故事,就在他們嘴裡活靈活現了。

正道和香梅特地給老木匠煎了兩個雞蛋,自家老母雞下的蛋,蛋黃特別黃,新鮮的紅辣椒炒起來格外香,金花和銀花在一旁看著流口水。

金花盯著老木匠的筷子,看看他何時夾上那個煎蛋。只見老木匠在其他的菜碗裡夾點家常菜下飯,遲遲不動那兩個煎雞蛋。金花的心就一直沒有停下來。

香梅常常熱情得過分:“來來來,做活辛苦了,莫講客氣,今天沒有去鄉里趕集賣肉,這二個煎蛋快吃了。”

香梅端起菜碗來,往老木匠的飯碗裡撥。正道端起來燒酒杯,也附和著喊:“來!喝起,下酒菜!”老木匠推辭著用手掌蓋住了自己的飯碗:“莫莫莫,莫這樣勸,我曉得呷,我嗯做客的。雞蛋留給小孩子。”

鄉里人呢,指望著母雞下個蛋呢!有的拿去換錢,有的留著給老人孩子生病的時候補補身子。老木匠見香梅太盛情,總在不停喊不停夾菜,他接過香梅手裡的菜碗,用筷子的另一端夾起一個煎蛋分給了金花,另一個分給了銀花。

“細把細,莫呷,這是給木匠師傅做的。”香梅阻攔著。“哎呀你嫌意哦!”香梅對著木匠說。

金花和銀花,雖然有點不好意思,但一顆心總算放下來了。金花有點點過意不去,她又用乾淨的一雙竹筷子夾起來雞蛋遞給老木匠:“來,伯伯,還是你吃吧。”

“金花,你吃,你吃,你們小孩子要營養。好好吃我給你講個故事。別讓麻雀散了夥。”

老木匠繪聲繪色底講了起來:“話說蘇東坡一次請朋友喝酒,炸了四隻小麻雀。眼看著朋友一連吃了三隻,還剩下最後一隻麻雀。朋友喝下一杯酒,夾起來小麻雀正準備下咽,可能發現蘇東坡一隻也沒吃,他有點難堪,又把炸麻雀放在盤子裡。蘇東坡笑著說:“你吃了吧,別讓四隻麻雀散了夥。”

金花、銀花聽得哈哈大笑,老木匠也笑了起來。在金花心裡,老木匠伯伯可是土地村的靈魂人物哦!可惜回來這段時間,還沒來得及跟老人家談天說地,他竟然走了。

“金花,我現在愁的是老人家出山找不到年輕力壯的人抬柩。”老同學愁眉苦臉。

這是個問題,早幾年在北京,金花的父母就接到過土地村鄉親的電話,說村裡的老人故去,出殯時找不到勞動力抬靈柩。農村的土葬習俗一下子還難以改變。過去周圍的人一齊到場,熱熱鬧鬧、輕輕鬆鬆地就組成了抬柩隊伍,現在總擔心怎麼把沉重的棺材抬上山。有些地方出現了職業化的抬柩隊伍給錢辦事,買賣而已。

土地村的人想了一個辦法,遇到老人故去的白事,由村民各家各戶出錢,請在鎮上、縣裡務工的人員請假回來為老人張羅後事,抬柩出山。

香梅問金花:“你看看,人都要老的哦!以後我們也要回老家去的,這是村裡的新辦法,得支持。”

金花當時聽著有點意外和納悶,但她又能有什麼辦法呢?當一切都變成錢的時候,往昔的人情與鄉村認同去哪裡尋找。

老木匠哦,你怎麼也沒想到,一輩子走遍家家戶戶,最後送你上山,還要想這個招才能出得了門。這真不是你人緣不好,是社會變了。

長篇小說《小康之路》即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現可接受讀者預訂作者親筆簽名版本。請聯繫小編18811101271微信同號。

長篇小說《小康之路》節選

燕語主筆簡介

海燕,作家、編劇。父母大學堂全國巡講、青少年勵志報告主講。全國家庭教育巡講團講師。代表作《媽媽養育心經》《孩子我想讓你幸福》。長篇小說《小康之路》作家出版社即將出版。影視作品《陳香梅與飛虎將軍的一千個春天》《民國第一家庭:宋美齡的傳奇人生》。原創公眾號燕語世界每日更新敬請關注。每日在全國三百社群分享閱讀。所有原創作品已申請著作權保護,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歡迎轉發分享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