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任正非問孩子們值不值得的時候,你在想什麼?

有一天,跟著丁爸聽講座,講師提到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說任正非曾經問他的孩子們,當年他捨棄了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光,奮鬥多年,為他們提供了華為這樣一個平臺,值不值得?他的孩子們都回答,值得。


這個故事不知道是真有其事,還是坊間杜撰的。但是,這個故事背後的價值觀,卻很值得討論。

當任正非問孩子們值不值得的時候,你在想什麼?

第一,我們必須得承認,這個故事放到任正非的家庭裡,屬於“倖存者偏差”。


為什麼這麼說?


1. 任正非創業非常幸運地成功了,為他的孩子們提供瞭如此寬闊的可以施展身手的平臺。


2. 任正非的孩子很幸運地都順利長大,身心健康,有能力在父親提供的平臺上站穩自己。


3. 任正非不能陪伴孩子的時光裡,有另外的人,比如他的夫人,他的父母,或者其他人,幫助他代行父職,並且,做得很好,這也是大幸運。


能夠把這三個幸運都佔住,任正非才有機會來問他的孩子們值不值得的問題。


如果,他奮鬥一生並未成功;如果,他的孩子們出現了身體或者心理的健康問題;如果,沒有人能夠替他負重前行,教育孩子。那麼,這個問題大概率沒有機會問出來,也沒辦法得到“值得”這個答案。


第二,我們需要看到,每個人都是多面體,擁有不同側面的美好。


比如,一個父親,不僅只有事業這個側面,還有家庭、生活的側面。


比如,一個全職媽媽,不僅只有家庭這個面向,也有自我實現、社會角色的需要。


比如,身為父母,不僅是人類繁衍、託舉孩子的工具,還是擁有情感、擁有自我的獨立人。


比如,一個孩子,他的生活,不僅只有學習、刷題,還需要遊戲、友誼,甚至還有無聊和虛度。


比如,一個老師,他不僅是一個為了學生嘔心瀝血的形象,還可以是熱愛美食、熱愛運動、熱愛旅遊的時尚達人。


比如,一個醫生,他不僅是不知疲倦為了患者鞠躬盡瘁的穿白大褂的人,也可以是帶著孩子瘋鬧,喜歡貓貓狗狗花花草草的有趣味的人。

……

所以,如果真的要聽故事,我更願意聽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故事。奧巴馬身為總統,卻從來沒有缺席過女兒的家長會。奧巴馬的夫人米歇爾也會帶著孩子們一起在白宮種菜。

當任正非問孩子們值不值得的時候,你在想什麼?


因為,我感受到的,是活生生的人和熱騰騰的生活。而不只是一個角色,一個側面,一個形象。


最後,我想說,讓自己保持清醒,不要陷入片段之中。


很多故事,可以被當作支持某一論點的論據,比如,任正非的故事,比如奧巴馬的故事。這些故事,只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片段,是他們更願意展現給我們看的一個側面,或者說寫文章的人選擇給我們展示的一個角度。


故事的背後,還有很多很多我們無法瞭解,看不到的故事。


比如,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得知任正非的孩子對任正非真實的看法,我們也永遠無法得知任正非的孩子們心理發育水平到底怎麼樣。


比如,有人會放大郎朗的父親對他的粗暴嚴酷,歸結成促使郎郎成功的因素。但是,我們也會看到另一個側面,郎郎說,他和父親怎麼都無法親近。


比如,虎媽蔡美兒在《虎媽戰歌》裡表現得極端甚至歇斯底里,實際上,虎媽在生活裡另有溫和的一面,家裡還有一個自由開放的老公作為教育的平衡。

當任正非問孩子們值不值得的時候,你在想什麼?

我們看到的,只是他們人生的片段和碎片。


而當我們面對自己的人生,當我們面對我們自己的孩子,選擇如何去教育我們的孩子,讓他們成為怎麼樣的人。我們需要面對的,需要考慮的,是我們自己完整的一生,是孩子完整的一生。


所有的因果,都將由我們自己承擔。


(完)


歡迎大家關注、轉發,做為自己負責的父母,培養為自己負責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