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任正非问孩子们值不值得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有一天,跟着丁爸听讲座,讲师提到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任正非曾经问他的孩子们,当年他舍弃了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奋斗多年,为他们提供了华为这样一个平台,值不值得?他的孩子们都回答,值得。


这个故事不知道是真有其事,还是坊间杜撰的。但是,这个故事背后的价值观,却很值得讨论。

当任正非问孩子们值不值得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第一,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个故事放到任正非的家庭里,属于“幸存者偏差”。


为什么这么说?


1. 任正非创业非常幸运地成功了,为他的孩子们提供了如此宽阔的可以施展身手的平台。


2. 任正非的孩子很幸运地都顺利长大,身心健康,有能力在父亲提供的平台上站稳自己。


3. 任正非不能陪伴孩子的时光里,有另外的人,比如他的夫人,他的父母,或者其他人,帮助他代行父职,并且,做得很好,这也是大幸运。


能够把这三个幸运都占住,任正非才有机会来问他的孩子们值不值得的问题。


如果,他奋斗一生并未成功;如果,他的孩子们出现了身体或者心理的健康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替他负重前行,教育孩子。那么,这个问题大概率没有机会问出来,也没办法得到“值得”这个答案。


第二,我们需要看到,每个人都是多面体,拥有不同侧面的美好。


比如,一个父亲,不仅只有事业这个侧面,还有家庭、生活的侧面。


比如,一个全职妈妈,不仅只有家庭这个面向,也有自我实现、社会角色的需要。


比如,身为父母,不仅是人类繁衍、托举孩子的工具,还是拥有情感、拥有自我的独立人。


比如,一个孩子,他的生活,不仅只有学习、刷题,还需要游戏、友谊,甚至还有无聊和虚度。


比如,一个老师,他不仅是一个为了学生呕心沥血的形象,还可以是热爱美食、热爱运动、热爱旅游的时尚达人。


比如,一个医生,他不仅是不知疲倦为了患者鞠躬尽瘁的穿白大褂的人,也可以是带着孩子疯闹,喜欢猫猫狗狗花花草草的有趣味的人。

……

所以,如果真的要听故事,我更愿意听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故事。奥巴马身为总统,却从来没有缺席过女儿的家长会。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也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在白宫种菜。

当任正非问孩子们值不值得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因为,我感受到的,是活生生的人和热腾腾的生活。而不只是一个角色,一个侧面,一个形象。


最后,我想说,让自己保持清醒,不要陷入片段之中。


很多故事,可以被当作支持某一论点的论据,比如,任正非的故事,比如奥巴马的故事。这些故事,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片段,是他们更愿意展现给我们看的一个侧面,或者说写文章的人选择给我们展示的一个角度。


故事的背后,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无法了解,看不到的故事。


比如,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知任正非的孩子对任正非真实的看法,我们也永远无法得知任正非的孩子们心理发育水平到底怎么样。


比如,有人会放大郎朗的父亲对他的粗暴严酷,归结成促使郎郎成功的因素。但是,我们也会看到另一个侧面,郎郎说,他和父亲怎么都无法亲近。


比如,虎妈蔡美儿在《虎妈战歌》里表现得极端甚至歇斯底里,实际上,虎妈在生活里另有温和的一面,家里还有一个自由开放的老公作为教育的平衡。

当任正非问孩子们值不值得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人生的片段和碎片。


而当我们面对自己的人生,当我们面对我们自己的孩子,选择如何去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成为怎么样的人。我们需要面对的,需要考虑的,是我们自己完整的一生,是孩子完整的一生。


所有的因果,都将由我们自己承担。


(完)


欢迎大家关注、转发,做为自己负责的父母,培养为自己负责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