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鋒在前,是我們應有的樣子”

患者心中最美麗的明星

——記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江西)隊員黃自珍

“丫頭,你好!我是張奶奶。回到江西還好嗎?感謝你在方艙醫院陪我度過一段難忘時光……”

“張奶奶,您好!我在廬山集中休養,一切皆好。等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我一定帶著家人到武漢,給您一個溫暖的擁抱。”

3月27日,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江西)隊員、江西省人民醫院消毒供應中心護士黃自珍,在廬山與武漢的張奶奶通過微信聊天,暖心而感人。“張奶奶是我護理的一名患者。治療期間,在我的鼓勵下,她慢慢走出心靈的陰霾,重新樹立了對生活的信心。”黃自珍說這話時,臉上寫滿了自豪感。

2月20日晚,黃自珍在武漢江岸方艙醫院值班。經過護士站時,她聽到張奶奶向護士站電腦班的一名護士詢問:“請問這裡有食物嗎?”

護士答道:“不好意思,今天下午已經發放完了。”

聽說沒有了食物,張奶奶臉上佈滿失望,慢慢回到自己的病床上休息。黃自珍看到張奶奶黯然的眼神,心裡五味雜陳。她想辦法找來了兩個蘋果、一包餅乾和兩瓶牛奶,然後給張奶奶送去。

接過黃自珍送來的食物,張奶奶喜出望外,高興地問道:“丫頭,你在哪裡找到的食物?”

“我從其他患者那裡借的,明天我會還給他們。”黃自珍答道。

一問一答,親切而自然。她倆猶如奶奶和孫女一樣的對話,引起旁人的好奇。

張奶奶患有糖尿病,每天需口服降糖藥。剛才,她因為感覺餓了,擔心血糖過低,於是前往護士站,希望找到應急食物。

今年1月底,張奶奶的丈夫病逝,她悲痛之餘,又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住進江岸方艙醫院,情緒十分低落。

黃自珍瞭解情況後,每天只要有閒暇時間,就主動找張奶奶聊天,對她進行安慰和勸導,並加了微信。感動於黃自珍的細心照顧,出院那天,張奶奶緊緊拉著黃自珍的手,哽咽著說:“丫頭,保重身體。”

2017年,黃自珍成為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江西)的一名隊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黃自珍向江西省人民醫院護理部遞交了抗疫請戰書。“我是一名黨員,我希望到抗疫前線參加戰鬥。”她在請戰書中這樣寫道。

若有召喚,願為先鋒。2月9日9時,她告別家人奔赴武漢,投入到抗疫最前線。

到達武漢後,她首先和隊員們一起參加防護技能培訓,熟練掌握了做好自身防護的每一個要領。“防護用品的穿和脫,都有嚴格的程序,要求高,絕不能有絲毫馬虎。我們反覆練習,一遍又一遍,為的是做到萬無一失。”黃自珍說。

2月14日,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江西)隊員被安排到江岸方艙醫院工作。黃自珍作為感控組組長,每天在隊員們進入方艙醫院前,都要仔細檢查他們防護用品穿戴是否規範,以確保不被感染。

江岸方艙醫院的病人大部分是已確診的新冠肺炎輕症患者。黃自珍和4名護士一起,負責近200名患者的護理工作,任務十分繁重。“新冠肺炎輕症患者中,不少人擔心病情加重,產生了緊張、焦慮、恐懼,甚至悲傷的情緒,以致夜不能寐、食不知味。”她說,“我們護士要及時給予患者心理輔導,並指導患者調整好心態。”

為此,她產生了教患者練習縮唇呼吸的想法,希望通過此舉幫助患者提高血氧含量,改善肺功能。第一天,大多數患者認為這樣做對於減輕病情不一定有幫助,沒有什麼興趣,她於是動員熟悉的患者帶頭練習。“我們幾名護士一起,給大家唱歌跳舞,配合患者進行練習,既活躍了氣氛,又消除了一些人的恐懼心理。”患者練習縮唇呼吸取得預期效果,黃自珍十分高興。

一位不願意練習的吳奶奶,看到許多患者有模有樣地練習縮唇呼吸,也跟著練了起來。“我開始心情不好,根本沒那心思。”吳奶奶事後跟黃自珍說,“沒想到練習一陣子後,心情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舒暢了。”

在江岸方艙醫院,黃自珍還教患者學習七步洗手法、跳廣場舞,儘量營造輕鬆快樂的氣氛,被患者稱為“快樂的天使”。

2月23日,是黃自珍30歲生日。為了感謝黃自珍為大家所做的點點滴滴,一名患者為她寫了一首詩:你是白衣天使,你是病魔剋星,方艙裡,你是病人的希望……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江岸方艙醫院工作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黃自珍用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服務患者,與患者結下了深厚情誼,成為患者心中最美麗的明星。

記者手記:

用“四心”服務好每一名患者,讓關愛在醫院裡無處不在,只有這樣,才對得起“白衣天使”這個稱呼。黃自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她每天穿著防護服、戴著N95口罩和護目鏡,在方艙醫院辛勤工作,是隊員中最後一個出艙的人。

為了幫助患者消除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她想到了教患者縮唇呼吸、跳廣場舞等。讓患者在活躍的氣氛中積極配合治療,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每一天,雖然辛苦,但她很快樂。

醫者仁心,記者從黃自珍身上再次感受到一名醫護人員的人格魅力。

高原戰“疫”助脫貧,這個駐村書記好樣的

“衝鋒在前,是我們應有的樣子”

劉印洲(中)和組員深入牧民家裡講解惠農政策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脫貧攻堅本就是一場硬仗,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給這場硬仗帶來了新的挑戰。

劉印洲來到協隆村當駐村書記已經第4個年頭了,作為中國鐵建派駐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江千鄉協隆村的駐村第一書記,疫情期間,他仍然忙碌在脫貧攻堅一線……

奔赴在高原上的宣講組長

“衝鋒在前,是我們應有的樣子”

劉印洲和宣講隊員們奔赴高原每一個角落,為全村215戶村民宣講扶貧政策

高原三月,在海拔4300米、零下32攝氏度的高寒地區,劉印洲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奔走在草原的每一個角落。面對疫情,劉印洲迅速投入到繁忙的防疫工作中,進行著“鼓幹勁、戰疫情、穩脫貧、迎小康”主題宣講。

“索南才讓,體溫36.7攝氏度,一切正常,戴上口罩也很美。”“劉書記,俄尕塔(辛苦了)!先喝點奶茶。”在疫情特殊時期,宣傳組不能大範圍組織集中宣講,只能挨家挨戶進行。

“大家要繼續保持積極心態,村裡雖然沒有發現疫情,但也不能疏忽大意,要勤洗手、多通風,聚會是萬萬不可的,出去必須佩戴口罩。”“劉書記,放心吧!我們一定按您說的做。”村民們特別尊重和信任這個年輕“第一書記”,因為他說的話從來沒有落空過。

這次宣講重點除了疫情防控,主要還包括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中關於“三農問題”的五部分內容,要求緊密聯繫群眾,做好脫貧攻堅驗收工作,為下一步鄉村振興打好基礎。他們這支宣傳隊走家串戶,餓了吃點自備的乾糧,渴了就喝點老鄉的奶茶,累了就在雪地裡眯一會,經過20天的奔忙、將近900公里行程,他們的宣講終於覆蓋到了協隆村全部215戶牧民。

穿梭在牧民間的“貼心人”

“衝鋒在前,是我們應有的樣子”

劉印洲幫助牧民喂犛牛

“劉書記,這可怎麼辦?孩子阿媽的老毛病犯了,咳嗽不停,您快來看看!”“阿叩(叔),你先不要著急,我馬上過去。”掛掉電話,來不及吃早飯的劉印洲急匆匆向益西家跑去。益西的妻子周群有肺結核病,兒子娘格本得了腦膜炎,在這裡待的兩年,劉印洲對每家每戶都瞭如指掌,一聽聲音就知道是誰。

“劉書記,您可算來了,昨天晚上就開始有點低燒,但沒有現在咳嗽這麼嚴重。”“阿叩(叔),我已經給衛生院打過電話了,醫生一會就到,你們全都戴好口罩。”每次生病,劉印洲都會讓衛生院醫生直接到家就診,這樣益西還能照顧兒子,周群也免了路上的顛簸。

疫情期間,劉印洲對村民們生病更加上心,對“發熱”變得格外敏感。他跑得更勤了、叮囑的話更多了、睡覺的時間也更少了。

“3月9日晚,溫度有點低,今天牧民誇我是‘黨的好乾部、好書記’……”剛剛整理完村民情況的劉印洲伸了伸胳膊,拿出日記本回顧起了一天的生活。

活躍在脫貧路上的村幹部

“衝鋒在前,是我們應有的樣子”

三年後協隆村易地搬遷後蓋起的小樓房

一年之計在於春。對牧草種植來說,錯過這一時節就可能荒廢一年。對於剛建立起來能給牧民帶來經濟效益的萬畝飼草基地更是經不起等待。

為保障四月份能按時播種,劉印洲提前與縣農業局聯繫,親自去遴選種子、託運有機肥、租賃機械,及時做好草場的維護工作,確保12000頭犛牛、奶牛有充足的飼料。

“我還是喜歡在工廠工作,除了養活家人外,還能掙到更多的錢,能讓我的兒子將來在城裡上大學。”剛從村裡服裝廠下班的索南才讓高興地說。服裝廠已復工十多天,工人們已正常上班。但劉印洲還是堅持每天到廠裡巡查一次:檢查體溫監測是否落實,工人是否戴著口罩、工作制度有無違反……

“如今,村裡脫貧攻堅到了最關鍵時期,一定要把防控工作做好,把扶貧產業做實,真正讓村民們脫貧,讓協隆村的產品走向全國各地……”劉印洲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的話。

  “衝鋒在前,是我們應有的樣子”——對話90後黨員幹部

疫情防控的衝鋒號吹響。廣大黨員幹部挺身而出,戰鬥在第一線,其中不乏90後年輕的身影。

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訪年輕的下沉幹部、社區工作者,與抗疫戰鬥中成長的同齡人對話。

社區書記扛起重擔,疫情防控服務復工兩不誤

“衝鋒在前,是我們應有的樣子”

在萬科漢陽國際A區,陳念(右)指導社區居民申請湖北健康碼

3月22日9時許,陳念帶著兩位心理疏導志願服務隊成員來到萬科漢陽國際A區,對著名單準備逐戶上門。

30歲的陳念是武漢漢陽區龍陽街龍湖東岸社區書記,從2月中旬開始,她便制定疫情防控心理疏導工作方案,線上線下舒緩社區居民情緒。

剛進小區,居民彭爹爹提著團購菜回來,與陳念打招呼,“小陳又來走訪啦。”

“怎麼樣,還好吧?”陳念向彭爹爹問好。

“孫子在家待不住,一直想往外跑。”彭爹爹有點無奈。

“再堅持堅持,您也可以在家陪著孫子們鍛鍊,在家也是戰鬥。”陳念給老人鼓勁。

陳念是武漢理工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畢業,“有時候,不用刻意去做心理疏導,及時解決問題,和他們聊聊天、傾聽心聲,讓他們把心中的壓力說出來,也是一種疏導。”

不久前,她又專門建立了青年復工公益服務平臺,將有招聘需求的企業負責人與有求職意向的社區居民拉進群裡,線上對接。

龍湖東岸社區是無疫情社區,一路上,與陳念打招呼、諮詢的人不少。

一位婆婆主動分享她從外省回家的經歷,兩名老人問如何申請健康碼,還有一名企業老闆詢問復工復產事項。

邊走邊與居民交流,差不多一個小時後,陳念才來到名單上第一戶人家,開始計劃中的工作。

機關幹部逆行返崗,協調轉移醫療廢物近4噸

“衝鋒在前,是我們應有的樣子”

沈一楠(右)在長江職業學院葛店校區康復醫學觀察點詢問現場負責人當天醫療廢物收集轉移等情況

3月20日10時許,沈一楠一行3人穿著防護服,來到長江職業學院葛店校區康復醫學觀察點,進行環保檢查。

26歲的沈一楠是鄂州市生態環境局葛店分局環境監察負責人,疫情期間,他每天都會到葛店開發區6個隔離點巡迴檢查。

“今天要轉運多少公斤?搬運前都先消毒了沒?”到達隔離點醫療廢物暫存間時,湖北聖堃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正往車上搬運貼有“醫療廢物”標識的黃色醫療廢物桶。沈一楠邊問邊上前查看臺賬,並打開其中一個桶,抽查裡面的醫療廢棄物袋是否按照標準封扎。

“今天有195公斤,消毒了,數量和重量也都與醫院對接好了,保證去向安全。”搬運工回答。

每一次檢查,對於沈一楠來說,都增加一次暴露風險。

疫情以來,沈一楠協調轉移處置醫療廢物近4噸。

“醫療廢棄物安全處置,是切斷病毒傳播途徑、防止二次汙染的重要舉措,一絲都不能馬虎。”沈一楠說,守土有責,一定要守好防疫最後一道關口。

2月12日,本已返鄉過年的他主動要求返崗,獨自一人從重慶開車9小時回到葛店,第二天便投入戰鬥。

“衝鋒在前,是我們黨員幹部應有的樣子。”

隨著鄂州確定為低風險地區,沈一楠的工作足跡又擴展到即將復工的企業。從長江職業學院葛店校區康復醫學觀察點出來,他還要再跑2個企業,指導他們進行復工復產前的環保準備工作。

下沉黨員當上“團長”,從手忙腳亂到得心應手

“衝鋒在前,是我們應有的樣子”

熊敏君(右)正在對從超市拉回來的團購菜進行分類清點

3月21日12時30分左右,熊敏君拉著從武商超市採購回來的政府補貼豬肉、愛心蔬菜回到社區,對著清單進行歸類整理。

29歲的熊敏君是武漢江漢區萬松街黨建辦宣傳幹部,1月28日下沉到街道白松社區做網格員,2月20日,她開啟了“團長”生活。

“楚天星座還建樓110份、安全村10份、北區15份、青年廣場15份……”熊敏君一份份清點,聯繫網格員過來取貨,然後由志願者送貨上門給低保戶、空巢老人等“四類人員”,一切得心應手。

“最開始的群眾不相信、質疑,現在大家拿貨時有笑容、有感謝,自己也收穫、歷練不少。”熊敏君說。

熊敏君的朋友圈記載著她一步步成長——

2月20日朋友圈:當“團長”的第1天,手機要“炸”掉了。

當天,她跟商超負責人對接,建立“白松團購群”,一天便有300多人加入,還有不會玩微信的爺爺奶奶們給她打電話諮詢。

2月21日:還有預料之外的各種狀況。

2月22日:因套餐價格變動,有居民質疑團購真實性。決定先墊付團購款,等大家取貨時再給錢,1萬多元,結賬時發現自己虧了111元。

2月23日:在大家幫助下,今天的賬總算是搞平了。

2月24日:除了在中百超市結賬花了些時間,肉差點砸手上,其他一切順利。

……

如今,熊敏君做“團長”已一個多月,她將團購的一人一檔精確到每一個家庭,摸索出一套社區團購新模式。

“對抱怨的群眾要換位思考,對社區居民要用心服務,對社區治理模式也要學會舉一反三。”從街道黨建宣傳的“理論崗”,下沉到為群眾解決吃住用行的“實操崗”,熊敏君說,她更“接地氣”了,也成長了。

記者手記:力量源於信仰

“我是武漢人,是中共黨員,這個時候,我不上誰上?”

“在這個崗位,就想要把這件事做好。”

與90後同齡人對話,這是我聽到最多、也是印象最深刻的話。

“為人民服務”,刻在了他們心裡。

心中有信仰。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公司武漢通信段24歲的鄧夢瑩、26歲的姚祈欣兩名黨員,主動下沉社區,做群眾的“好閨女”。她們相信,大家一起努力,湖北人民就可以早一天共賞春光。

行動有力量。25歲預備黨員甘寧召集27名愛心市民組建愛心志願服務車隊,24小時輪流值班,運送100餘噸醫療物資、義務接送一線醫護人員上下班3000餘人次,為奉獻者奉獻、為守護者守護。

初心使命,薪火相傳。

全省法院系統248名90後、00後幹警在一線遞交入黨申請書。

火線上,一批又一批同齡人入黨,立志成為忠誠可靠的“傳承人”。

作為一名90後黨員,與同齡人對話,我感受到他們扛著責任與使命的肩膀,堅實有力。

  往期精選

我們有義務為黨和國家做貢獻

擔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就是真英雄

把好關口才對得起重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