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豫情》秦腔版進入創排

《秦豫情》秦腔版進入創排

三意社演員們正在排練


  

  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兩不誤的關鍵階段,西安文藝工作者持續蓄力創排精品——記者16日從西安演藝集團獲悉,三意社與西安市豫劇團強強聯手打造的《秦豫情》秦腔版移植作品已進入創排階段。


  一個河南妮兒,一個陝西娃,一碗胡辣湯……原創豫劇現代戲《秦豫情》以1942—1949年河南百萬災民逃荒入陝為歷史背景,講述了災民在異鄉奮力拼搏、艱苦創業,並與陝西人民相互扶持、風雨同擔的感人故事,再現了秦豫人民水乳交融的感情,更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


  作為由西安市豫劇團出品的精品大戲,該劇登臺以來,憑藉“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打破了地域的侷限,三獲國家藝術基金支持,廣受專家和觀眾熱議。為了更好地讓這部優秀精品劇目走得更遠,西安演藝集團決定,由擁有著深厚民眾基礎的百年秦腔劇社三意社,與《秦豫情》原創單位西安市豫劇團開展聯合創作,進行秦腔版移植。


  記者瞭解到,目前秦腔版《秦豫情》的唱腔設計已經完成,正式進入演員練唱階段。三意社總經理何紅星表示:“這次創作中,三意社眾多骨幹發揚了一貫‘為年輕演員提供廣闊舞臺’的高尚風格,甘當舞臺領路人。”據介紹,為排好這部作品,三意社特別抽調了以國家一級演員王戰毅為首的中堅力量,設置了“《秦豫情》練技集訓營”,利用劇場演出暫停的時間,為社內眾多青年演員開展“充電”集訓,夯實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集訓營”中還專門支起了直播手機,對演員的練功練技狀況於三意社官方快手平臺進行“雲端”直播,為闊別劇場許久的秦腔戲迷打開一扇“雲交流”“雲看戲”之窗。


  梅花獎得主、三意社社長侯紅琴表示,豫劇《秦豫情》獲得社會極高評價,讓秦腔版《秦豫情》創作的挑戰更大了,“在集團的關心和支持下,作為兄弟單位的豫劇團,給予了我們全方位的無私幫助,除了無償開放版權,提供樂譜、舞美裝置等支持外,原豫劇版演員還將與秦腔版同角色演員進行‘一對一’交流,我們有信心在疫情消散後,帶著這部佳作與秦腔戲迷重逢在久違的舞臺上”。


  自古至今,跨劇種流動,是戲劇藝術生生不息的一個要素。西安演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寇雅玲表示,在時下,體制與機制的創新更為跨劇種合作提供了更好的平臺,“西安演藝集團旗下擁有多元藝術院團,近年來創作了大量文藝精品。打通渠道,深挖已經過檢驗的題材,幫助藝術精品以不同形式進行更廣維度的傳播,是我們所有藝術人共同的目標”。 文/圖 記者 孫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