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一生有“六怪”,却原来都是常识!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一生有“六怪”,却原来都是常识!


家书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形式揭示着作书者的齐家情怀。家书所传达的信息,一定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如果说官样文章还有矫饰的成份,那家书则就自然、真实得多,最能体题作者的思想情操。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一生有“六怪”,却原来都是常识!

郑板桥家书


#1

对待佣人的“怪”思想

对待仆人的卖身契问题,郑板桥说:“谁非黄帝尧舜之子孙,而至于今日,其不幸为臧获、为婢妾、为舆台、皂隶、窘穷迫逼,无可奈何。非其数十代前即自臧获婢妾舆台皂隶来也。一旦奋发有为,精勤不倦,有及身而富贵者矣,有及其子孙而富贵者矣,王侯将相岂有种乎!”对下人也是轻视不得,而郑板桥本人也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证明这一点“愚兄为秀才时,检家中旧书簏,得前代家奴契卷,即于灯下焚去,并不返诸其人,恐明与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愧恧。自我用人,从不书券,合则留,不合则去。何苦存此一纸,使吾后世子孙,借为口实,以便苛求抑勒乎。”

因为郑板桥饱读诗书,对人生有了透彻的了解:“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直是算尽自家耳!”很显然郑板桥在尊重仆人人格方面比同代人更进一步。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一生有“六怪”,却原来都是常识!

郑燮 行书自叙稿卷

故宫博物院藏


#2

对待家族墓地中无主孤坟的

“怪”观点

郑板桥的先人看好了一块墓地,但因其内有座无主孤坟而做罢,当时先君考虑的是“岂有掘人之冢以自立其冢者乎”。而郑板桥认为“吾家不买,必有他人买者,此冢仍然不保。吾意欲致书郝表弟,问此地下落,若未售,则封去十二金即留此孤坟,以为牛眠一伴,刻石示子孙,永永不废。”在封建社会中,家宅墓地的风水问题是个大问题,被看成是关系到家族发展的大问题,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例外,所以几千年来关于风水阴阳宅的著述从未间断。作为封建时代的士人,郑板桥一方面承认传统,一方面又超越于传统,体现了为“天地立心,为苍生立命”的士人情怀。

他在家书中说:“夫勘舆家言,亦何足信,吾辈存心,须刻刻去浇存厚,虽有恶风水,必变为善地,此理断可信也”。充分体现了存心仁厚天必佑之的思想。风水家言在郑板桥心中认为是小道,而个人的人格修养才是大道,而且大道制约小道

。在客观上对风水迷信做了批判。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一生有“六怪”,却原来都是常识!

郑燮 竹石四屏题记 六分半书

中国书法大观行书第8卷 中国文史出版社


#3

强烈的重农“怪”思想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尤为可贵,因为当时的士“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读书、做官、致富发财不是郑板桥心中理想的士人,读书人存此想难怪要被郑板桥骂了,而他对农人的态度却很好“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为我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一生有“六怪”,却原来都是常识!

郑燮 司空曙七绝 草书

65x100.8cm

南京博物院藏


七月初七牛郎会织女,本于唐朝,为男女相爱之节,而郑板桥理解与众不同:“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在郑板桥看来“七巧节”是讴歌劳动人民的节日,是提醒全社会重视农业的节日,因此七巧节由爱情主题转变为农业主题是典型的“农民节”。郑板桥重视农业除了农业是农业民生之本外,还因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培养了人的敦厚品性、和睦的民风,与自然的相谐。


#4

现代动物保护主义的“怪”观点

郑板桥在家书中写道:“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在郑板桥眼中“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絪缊而出”,天地自然化育大千世界,地球上一切生灵都是大自然的杰作,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发展。郑板桥已经有了很朴素的自然发展观,在他看来人应当辅助天地化育,保护弱小,因为:“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正因为“人性为贵”这种贵不是因为人自私而可贵,而是因为人的无私,能够帮助弱小者而可贵,如果人不能保护动物,人的可贵从何体现呢?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一生有“六怪”,却原来都是常识!

郑燮 竹石图 1763年作

182×96.5cm

3220万元 北京匡时2011秋拍


尤其是对待人类看来是害的蛇、蜈蚣、豺狼虎豹等是负面因素的代表,也不应以人的观念为是非观念,而是以:“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驱之使远,避之使不相害而已”的客观态度。这种以天地之心为心的态度才是能担当起为天地立心的历史重任,相反如果人随意虐杀动植物,这种惯性势必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郑板桥提出,“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这是何等的心胸与气度,难怪郑板桥被称为诗、书、画三绝,此种士人之品才会修成过人之技


#5

另类“读书救贫”的“怪”说

与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观点不同的是郑板桥认为读书可以改变思想,“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当时的读书多是为求功名而读书,得功名即得名利,而在郑板桥看来,读书是可以救贫的,其理由是:“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这里的救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救贫,曾有人说过,贫穷是一种病,一种思想上的病,所以医贫从医心开始,致富从教育开始,近代的日本就是一个由重视教育而走上富国的典型。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一生有“六怪”,却原来都是常识!

郑燮 竹石幽兰

168×69.5cm

1265万元 北京东方大观2013秋拍


郑板桥明确提出了读书救贫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前瞻意义的。人的贫穷在于精神的软弱,读书可使明理,明理后就不恐慌,不恐慌心态就平衡了。古人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意义也在于此,和郑板桥的读书救贫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6

对自己以卖字画谋生有“怪”说

在家书中郑板桥说:“愚兄少而无业,长而无成,老而穷窘,不得已亦借此笔墨为糊口觅食之资,其实可羞可贱。”在郑板桥看来真正的士人应该建功立业,“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

他很推崇苏东坡的作画态度,“东坡居士刻刻以天地万物为心,以其馀闲作为枯木竹石,不害也。”他不赞赏为诗而诗,为画而画,对前代的王维、赵子昂并不欣赏,“不过唐宋两画师耳!试看其平生诗文,可曾一句道着民间痛痒?”强调艺术要为百姓服务,反映民生疾苦。否则就是“门馆才情,游客伎俩”而“何足数哉!何足数哉!”这两句“何足数哉”足以说明郑板桥的内心世界,士人当以天地苍生为念,艺术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大众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一生有“六怪”,却原来都是常识!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一生有“六怪”,却原来都是常识!

郑燮 东坡烟江叠嶂诗卷

23.5x82cm

常州博物馆藏

纵观郑板桥家书,不难看到郑板桥“怪”在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怪”在与家人言不独言利而更多是言义

,也不难看到郑板桥“怪”在忧国忧民的士人情怀,齐家重在教育,修身在反省,像许多家书一样,板桥家书也是教导家人以修身齐家为理念,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身居陋室而心怀天下,这是郑板桥家书中齐家的一大特点,也是现代人所欠缺的。现代人与家人言多是衣、食、住、行等琐事,很少有体念苍生的大胸怀,这一点我们要向郑板桥的“怪”思想学,要向郑板桥一样的古人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