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镇墓兽?

生猛历史



这个问题,我来说一说。刚写完了一部叫《镇墓兽》的大部头小说,一共五册,主角就是古人地宫中的陪葬品“镇墓兽”。

镇墓兽是中国古墓葬中常见的冥器,主要的目的在于保护墓主人的灵魂安静,不受地下鬼怪侵扰,同时威慑盗墓贼。

之所以在地宫中放置镇墓兽,是因为古人推崇视死如生,即使进入了阴曹地府,也要和在阳间一样享有尊贵的地位与精致的生活品质,所以形成厚葬之风。死者生前所喜爱之物和大量的金银珠宝都会被放进坟墓作为陪葬品,而所有的陪葬品中,最为奢侈与惨无人道的便是人殉。但奢华的珠宝陪葬与人殉,都只有帝王将相家族才有资格享用。

除此之外,古人对神灵十分敬仰,饕餮、白泽、重名鸟等神兽的造型影响人们对镇墓兽的想象,因此镇墓兽的形象可以看见上古神兽的影子,古人想借助神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坟墓,带有一定的巫术色彩。

地宫中无数的珍宝,引来世俗中的盗墓贼的觊觎。为避免宝物被盗,墓主人受到侵扰,古墓中还常设暗道机关,比如弓弩、伏火、流沙、毒烟等等,另外就是放置一尊可怖的镇墓兽。

镇墓兽通常为兽的身体,上半身则有兽面、人脸、鹿角等不同形制。古时候,有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之肝脑。而“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专门驱逐魍象等鬼魅。镇墓兽也借鉴了“方相氏”的意义与形象,面目狰狞,驱逐恶鬼与盗墓贼。

陵墓陪葬镇墓兽的历史也非常久远,远到春秋战国,近及明清。目前存世之镇墓兽多为汉唐,尤其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年代——镇墓兽盛极一时,发展出了幽冥世界的职官体系,亦如周天子创建的秩序。

楚国大墓出土的镇墓兽,有陶器也有漆器,最为常见的是硕大无比的鹿角,外形诡谲恐怖,构思绮丽,想象丰富。

楚文化与鹿角有着深刻的渊源,鹿角在楚文化中的地位可与凤图腾相提并论,象征着力量与权威,人们将鹿与龙、凤、龟并称为“四灵”。



镇墓兽的外形形态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也出现了不同的模样。唐朝中期,镇墓兽的人面开始转向兽面,兽角增高,出现了簇毛或双翼;到晚唐时期,演变为更加多样化的造型,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手中握蛇,有的脚踩怪兽,有的弓步站立,人面与兽面已经融为一体,难以辨析了。

不过,镇墓兽的形象并不是一层不变地狰狞可怖,还有很多萌萌哒的造型,让人忍俊不禁。比如西安出土过一座北魏时期的彩绘镇墓兽,它外型像一只小猪,背部鬃毛竖起,匍匐在踏板上,双耳竖起,吐着舌头,憨态可掬。


还有一头出土于唐朝初期的釉陶镇墓兽,外型酷似狗,露着两个大门牙,竖着双耳,双眼圆睁,昂首挺胸,仿佛时刻注视着周围的动静,不仅没有恐惧之感,反而有逗乐的作用。


不过,关于镇墓兽能防盗墓贼,甚至可以吃人的传说,纯属无稽之谈!


蔡骏


古人对于死亡十分重视,尤其是对于一些帝王贵族之家,“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根深蒂固。不仅要在人在世的时候给予荣华富贵,去世之后,也要用丰厚的陪葬品显示出逝者的地位。

于是,就在古代的墓穴里出现了“镇墓兽”。镇墓兽作用主要是守护亡灵,防止其他邪恶力量的侵袭。既然活人的世界分为三六九等,阴间的世界也有各色“鬼怪”。人去了阴间,也希望能够安宁地享受阴间的生活,而不被其他妖魔怪鬼打扰,这就需要镇墓兽来看门。

鼎鼎有名的镇墓兽叫做方相氏。根据《周礼》的记载,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所以,就算是人死后入土也不一定就安稳了,还有魍象可能去破坏。而方相氏就是魍象的天敌,能够驱逐魍象,所以一般人如果有人下葬,经常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



方相氏长什么样子呢?有的文献记载,方相氏有黄金色的四只服,蒙着熊皮,穿红衣黑裤,乘马扬戈,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t方良\t、魍象。方良也是一种危害死者的恶魔,人们就借助方相氏的力量来驱赶它们。

人们把用一些陶制的模型来制作镇墓兽,这模型属于冥器,也叫明器。人形的偶像叫做俑。

春秋战国的墓葬一度非常流行镇墓兽。尤其是在崇尚巫蛊的楚国地区,在楚国墓中发现数百件用于镇墓辟邪的制镇墓兽,年代从春秋中期一直到战国中后期。这些镇墓兽造型神秘独特,人面兽身,面目恐怖。



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镇墓兽多为单头单身,战国中期镇墓兽的式样分为单头单身和双头双身两类。

双头镇墓兽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了一件双头镇墓兽、背向的双头镇墓兽,曲颈相连,两只兽头同做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至颈部,两头各插一双巨型鹿角通体着黑漆后,又以红、黄、金三色绘兽面发,勾连云纹。





以后的各朝各代也有用镇墓兽陪葬的,西晋时墓兽作四足直立,北魏时墓兽成双,作卧伏状。到了唐代,风行用三彩陶制作镇墓兽。没错,我们熟悉的唐三彩其实是放在墓穴里的镇墓兽!


生猛历史


镇墓兽来源于古代中国人对于死亡世界的想象,当时人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无忧无虑的,可能会遭到鬼怪的侵扰,镇墓兽就是古人对这种侵扰的防御措施,希望通过一种具有特别意义的雕塑来驱赶鬼怪,保护亡人的阴间生活。

最早的镇墓兽发源于楚文化,典型的镇墓兽分为三部分,插有鹿角的头部、纤细的身躯和底部方座构成,有单体的,也有双联体的。

江陵九店楚墓出土的典型楚式镇墓兽


到了汉代,镇墓兽开始多样化,最具特色的是流行于西北到黄河下游的北方文化系镇墓兽,形状是一只独角兽,很像传说中的神兽獬豸,好像要用角把侵犯墓葬的对象顶丝一样。

武威下河清东汉墓出土的青铜镇墓兽


魏晋时期,镇墓兽的流行形制是大头短颈,肥硕低矮,头上有角向前顶出,类似于犀牛一般,可能也是用抵触的方式来防御。

这是故宫日历上引用的一只西晋的陶镇墓兽


隋唐时期,镇墓兽的流行形制是两座镇墓兽成对摆放在墓中,昂首蹲踞,其中一座是兽面,另一座是人面。唐代中期以前多为陶质,以后多用三彩材质。

西安博物院展出的一对唐代陶质镇墓兽

西安博物院展出的一对三彩镇墓兽和一对天王俑。其实,镇墓兽不是哦孤独的,自汉晋时期起,镇墓兽就与士兵俑同时出现,形成镇墓辟邪的器物组合,到了唐代佛教流行,所以能够降妖伏魔的天王也加入到镇墓队伍中来。唐代以后,镇墓兽文化衰落,地位逐渐被铁牛、铁马、十二生肖俑所取代,消失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