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的书法,到底怪在哪里?

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历史中,"扬州八怪"到底是指的哪"八怪"?是真实的八个艺术家,还是某个艺术流派?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今,我们暂且可以理解为是清代时期扬州地区的一批人,他们不光以画出名,像金农、郑板桥这样的文人画家,他们在书法层面也十分具有出众,独具创新性。

金农被众口一词地被推为"扬州八怪"之首,我们熟知的郑板桥也被归入"八怪"之列。伴随着清代初期访碑活动和考据之风的盛行,使得隶书中某些鲜活的特质得以复兴,而金农便是其中一位优秀的代表人物。

01、金农样式的古雅书法

金农一生的书法作品有很多,他的字体种类多隶书、行书、草书、抄经体、隶楷、漆书等五大类,而且作品数量很多。金农进行书法创作的阶段,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效仿时期;访碑学碑时期;变革高潮时期;创作风格完善时期。尤其在访碑学碑时期,对于金农后来的书法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金农《隶书范石湖诗轴》与《王彪之井赋》

三十八岁的金农,曾经应邀前往山西游览访碑。从扬州出发,金农并没有直接去山西泽州而是先北上京城,在京城有幸结交了部分王公大臣,得以在京城逗留数月品字鉴画。随后至山西泽州,赴陈幼安之约,开始了金农客居山西的三年时光。在陈幼安家中,他们都深深的被对方的才学所吸引,谈书论画。金农被三晋淳朴之风所折服,在雄浑壮阔的北方,观壮阔山河,金农心胸开阔,心态也逐渐的积极向上起来。

此时,他的书法作品增多,开始走上了书法之路。即将南归之时,金农似乎对山西的游览意犹未尽,他继续前往山东曲阜孔庙碑林,饱览经典碑刻。在曲阜,敏锐地以《乙瑛碑》《西岳华山碑》《郙阁碑》为切入点,细心临摹,创作出了《王秀传》册页、《王融传》册页、《隶书周礼职轴》等多幅作品,此时金农的书法作品的整体风格,可以看出金农对汉隶的临习已经颇有心得,开始出具自己风范。

金农《西岳华山碑》

隶书曾在汉代达到高峰,以汉碑和汉简为代表。在唐代的时候,隶书趋于板正,而到了元明时期之后,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之下,隶书得到一定复兴,但是匠作之意明显。到了晚明清初时期,王铎等人也写隶书,但是明显地缺乏生机。清初的访碑活动,使得文人、书家对于汉碑具有了重新的完整认识,无论是在实体的器物观摩,还是在精神上的体味涵养,都成为了可能。按照邱才桢先生的说法,如果将笔法与书体相对应的话,隶书对应的笔法为摆动。在汉代隶书中,无论是汉碑中秀雅一路的《曹全碑》,还是古拙一路的《张迁碑》,这些都具有明显的摆动笔法和波挑笔法。而金农的隶书与前面所述隶书不太一样,他的隶书风格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独特性1:不见明显的摆动笔法和波挑笔画

金农在1737年所作《隶书梁楷论》,在其中便不见明显的摆动笔法和波挑笔画。但是,横画上微微上凸的弧线,以及收笔处微微的弯曲,都可以算作是摆动笔法和波挑笔画的"孑遗"。而且,横画粗又古拙。字大多呈扁形,中心较低。偶尔有字呈长方形,其重心也偏低。在金农的漆书中,这一波挑的特征更为隐晦。

金农漆书中,隶书中应有的波挑几乎隐藏不见。相对于粗重、平直、枯涩的横画而言,纤细拉长的竖向笔画更有种调皮的意味。显然,金农在"漆书"中进一步制造了线质的各种矛盾,将古拙与秀雅、生涩与轻盈等审美特质浑融无迹地融合在一起。

金农隶书中隐晦的摆动笔法和笔触在其漆书中表现的趋于极致。"漆书"之名,即来源于其横、竖画如刷漆状简率且无变化的笔触。在这种貌似简单的形态下面,金农展示了漆书极为微妙的丰富性,并将古拙与秀雅、生涩与轻盈等审美特质融为一体。


独特性2:带有比较浓重的木板气

金农洞察到了木质刻帖和刻板印刷文字所带来的一种审美特质,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书法作品中所呈现的"枣木气"。这是一种具有厚顿、程氏化的审美趣味,有一种"化腐朽为神气"的感受,即使是在金农的漆书中,也是这样的表现。

金农书法中的木板气主要体现在他抄经体楷书与隶书作品之中。金农的抄经体楷书大约形成于四十六七岁,在这类作品中,他一改传统楷书点画的提按丰富、体势的姿态多样,将横画写得几乎没有粗心变化,只在起收笔处作三角形的小小修饰。金农这种书法面貌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晋唐宋写经本与刻本的书法。而金农带有楷书气质的隶书,大约形成于五十岁左右,结体往往略用隶意,但是体势较隶书显得更长一些。用笔比较丰润,粗细完全统一。从整体来看,这种楷隶与写经体楷书的作品,在用笔上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一些重复的字上,金农也毫不避讳地运用相同的写法,这以传统帖系创作观念来看,无疑是大忌。

金农书法作品

金农书法作品

独特性3:金农的漆书,独一无二

在金农的书法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后世所熟知的当属"漆书",金农将这种风格自称为"渴笔八分"。虽有"八分"之名,但其结字是金农非凡艺术领悟力的一种体现。"漆书"奇特的艺术特征也使得后世对其书写方法及风格来源颇为关注,清人蒋宝龄就称金农:

书工八分,小变汉人法,后又师《国山》及《天发神谶》两碑,截毫端作擘窠大字,甚奇。


在文章前面也有说到,金农的漆书一般被归于隶书的范畴。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关于隶书定义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陶文等书体,常常也被成为隶书。隶书存在如下共同的特质:一是线条平直,不同于篆书中的弧线,二是字形扁平;三是横向取势。一般而言,符合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特质的,常常被称为隶书。金农的隶书和漆书,超越了做作的晚明清初的隶书,也超越了版刻般的唐人隶书。金农的书法变法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纯从汉魏金石中来,晋唐以下无此风骨。

金农书法作品

从"楷隶"及"漆书"中还可以看到金农在不同阶段艺术风格间的连续性与差异性。从笔法上看,金农的"漆书"是卧笔横拖,在竖画撇画中并不调锋,因而显得横粗竖细;"楷隶"的笔画似也应是卧笔而成,只不过横竖画都有调锋,因而笔画等粗。总体来说,金农"漆书"乃至其他几类书法风格都呈现出较为强烈的个性,使金农书法在书史上独树一帜。

金农书法作品

02、金农与郑簠书法比较

郑簠与金农同为清初前碑派中的书法代表者,他们是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不束缚于教条的艺术家。郑簠和金农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都寻找到了独特的艺术指向性,郑簠以"草隶"传世,金农以"漆书"闻名。他们都开创了属于他们时代的新书风,他们都看到了帖学的发展到清代后的弊端、看到了碑学中兴的趋势,郑簠在隶书中掺以"行草",金农在分隶中掺"魏碑"的楷法

。虽然二人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都是借古开今的创新,也由于二人追求古法而不被古法所拘泥的艺术主张,使得他们有着些许联系,但他们各自独特的审美倾向,使得最终两人艺术创作的风格截然不同。

金农与郑簠二人皆从隶书出发追寻书法之变。郑簠是终身研究隶书,以隶书见长;金农书法作品虽多,但是字体当中他已经将隶书融进了他的书法骨骼当中,无论变化多么丰富隶味不减。金农和郑簠二人书法创作的思想和方法相同。书法最忌讳媚俗,而媚俗的来源则在于过分追求书写的完美性而忽视书法创作的精神性。此二人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注重古法而皆不被古法所束缚,创作出具有个人审美情趣的书法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二人对书写的速度和状态也是颇为相近的,这对作品最后呈现的方式影响巨大,前文作品中已分析不多加赘述。二人都有着强烈的艺术风格,他们走上了别人不敢尝试的艺术之路,郑簠写的很潇洒,金农写的很任性。


郑簠《杨巨源酹于驸马》


03、金农书法艺术形成的影响因素

首先,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金农少年家境殷实,物质条件丰富这成为了让他够饱读诗书和满足金农喜爱金石收藏的物质基础,也为成为一个艺术家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金农在二十一岁时,拜投于何焯门下。何焯天资聪颖且学识渊博,精通经史子集,尤其擅长校勘考订古籍,为清朝初年考据学代表人物,他家中收藏了大量的金石碑刻。金农投于何焯门下后,金农在诗文、"金石"和考据上面受到的影响十分深远。何焯家中大量的金石碑刻,使金农有机会早的且近距离的接触到金石碑版,对金农交友访碑过程奠定了基础。

后来,金农与友人的谈碑鉴赏活动也日益增多。他以"金石"为切入点,在宽广眼界的基础上,提高了他的审美眼界。融金石气于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使自己的书法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展现出率真、质朴的韵味,其意境妙不可言。

金农像

初到扬州金农无意书法,反是以诗文小有名气,他在扬州结识了一批好友,其中包含对他影响深远的"扬州八怪"群体,大家经常沟通交流学习,但其各自书写审美又略有不同。

扬州的艺术氛围、和"扬州八怪"之间的友谊,无意间也成为了他以后定居扬州的情感中的预热。可以说,金农既生活在"扬州八怪"这一文化圈子之内,又对这一文化圈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结:金农式的古雅,有谁了解真正的金农呢?

金农隶书之变的初衷在于字体之变,并不是可以追求塑造某种书写风格。他在继承汉隶笔法的基础上,注重用笔的变化,追求线条的质感,成为了书法之变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他全新的艺术观和师古而不别古法所约束的开拓性的笔法,在他不断锤炼和超越自我的艺术追求之路上,创作出了全新的书法面貌特征,这也是他最终书法的特征—— "漆书"和"渴笔八分",这也成为了他一生所代表的书法特征。


金农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