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相權的發展

中國古代相權的發展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政的最高長官,通稱宰相。宰相是從國君的家臣發展起來的,宰本是君主的總管家的稱呼,相是輔助的意思,用家臣的頭目管理國事,這就是宰相的實質。宰相的稱呼最早見於《韓非子_顯學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國以後是宰相。宰相的官職起源要更早,楚國設置“令尹”,齊國、秦國設置“相”,宋國設置“大尹”,吳國設置“太宰”即是。輔助齊桓公建立霸業的管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傑出的宰相。丞相作為官稱,始於秦國,後來也被他國採用。由於春秋戰國時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實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對政治制度進行改革時,便確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使之成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襲統一前的叫法,稱“丞相” 、“相國”。秦朝開始實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

在秦統一中國、實行丞相制度後,相權日強。到西漢初期,宰相的權力更是迅速膨脹,並很快達到鼎盛時期。丞相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所不管,與當時的皇權基本上處於平等狀態。蕭何、曹參等一批名相出現,在西漢的政治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西漢時期宰相的職責無所不統、無所不包,幾乎參與所有國家重大事務的決策,還掌握選用官吏、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執行誅罰、主管郡國上計與考課、封駁與諫諍等權,還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在兩漢時期,宰相涉權之廣、職權之重,是後代宰相無法比擬的。但就在君相“坐而論道”之時,相權和皇權之間的矛盾開始暴露出來。由於相權的膨脹使皇權受到威脅,皇帝便想辦法制約相權,宰相也就很快迎來厄運。僅西漢初期到漢武帝時期的百餘年間,相權雖然很大,但宰相被殺的也達30多人。而且在漢武帝之後,由於加強了皇權,抑制了相權,將政務中樞從三公府移入內廷,提高尚書檯的地位,由尚書協助皇帝裁決庶政,尚書檯便成了皇帝的機要秘書處,尚書檯長官尚書令則成了直接對皇帝負責,總攬一 切政令的長官,成為實際上的宰相。西漢末年,改宰相為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一起為三公,亦稱三司。三公並相時期,宰相辦公處稱為“三府”:丞相府、大司馬府、大司空府。最後改定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東漢的三公是司徒、 司空、太尉,為共同負責軍政的最高長官。

魏晉以後,尚書檯從內廷獨立出來,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關。尚書檯的長官、副長官都是宰相之職。尚書檯由內廷文書機關變為外廷的行政機構以後,為收發文書、起草和傳達詔令的需要,另設中書省為文書處理機關,其長官為中書監和中書令,中書監和中書令也是宰相之職。中書省因掌管機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書省更為重要,古時有“鳳凰池”和“鳳池”之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宰相之職,分屬於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所以三省的長官並稱宰相。

隋唐確立三省制度,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就是宰相。中書令隋代稱內史令、內書令,唐代稱右相、鳳閣令、紫微令等。唐朝是宰相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其宰相機構之變化與宰相名稱之多變均較複雜。三省制度是在魏晉南北朝和隋朝時期逐漸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確立。在唐代的中樞機構中,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尚書省是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其長官稱尚書令,左、右僕射為之副。中書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國家機要大事、發佈政令的機構,其長官稱中書令。門下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凡朝廷有軍國大事,則中書出令(決策),門下封駁(審議),尚書受而行之(執行)。所以人們也簡稱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中書省是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機構。又因尚書省下設有六部,故習稱“三省六部制”。唐初右僕射加“知政事”身份,參加政事堂會議,也是宰相。中書令遷右僕射,不加“知政事”亦為宰相。李世民繼位後,尚書省的左、右僕射與侍中、中書令均成為宰相。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當過尚書令,以後臣下不敢居此職,尚書省的長官由原來的副職左右僕射擔任,執行宰相職務。唐中葉以後,皇帝另選重臣數人,授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職銜,意即與中書、門下長官商量處理國務之官,是事實上的宰相。五代、宋代均沿襲唐制,在北宋前期,中書門下的長官為正宰相,亦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宰相稱“參知政事”。後來參知政事與正宰相基本無差別,使正宰相事權更為分散。宋太宗後,一相四參或二相二參是常事。北宋神宗元年改制,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南宋孝宗以後,又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元代廢三省制,實行一省制,即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其中設左右丞相、平章、參政等,行宰相職權。

明初沿襲元制,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撓政為名,殺中書省丞相胡惟庸,廢丞相,使六部直隸於皇帝。廢除宰相制後,相權被分於六部,國柄則集於皇帝一身廢除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明成祖時,在洪武年間設立殿閣的基礎上正式設立內閣。閣臣權力雖比宰相權力小得多,但人們還是習慣把閣臣看成宰相。清代沿明制設立內閣,大學士即為宰相。雍正皇帝時,為防止內閣洩漏機密,在內廷設軍機處,無定員,多時達六七人,稱為軍機大臣,處決要務。至此,皇權發展到了頂峰。

綜觀歷史,可以把相權的發展概括為:秦統一六國之前為建立時期,西漢為鼎盛時期,西漢到明朝之前為調整時期,明清為衰落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