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中宗李顯復辟後繼續優容武氏家族?

真正鱷魚不哭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一、武則天雖然退位,但並沒有被廢殺,名分還在。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崔玄暐發動神龍政變,趕武則天下臺。武則天雖然不能再當皇帝了,天后或皇太后的名分還是有的,畢竟張柬之他們推上去即位的唐中宗李顯本來就是武則天的兒子。

武則天可以殺兒子李弘、李賢但李顯不能殺武則天,否則就違背了儒家的孝道大倫,所以武則天雖然退位了,但皇太后的外戚武氏宗族的地位還得以保持。

二、唐中宗李顯跟弟弟李旦有矛盾,要藉助武氏宗族來制衡

武則天廢了三子李顯的帝位以後,立四子李旦為帝,之後又廢掉李旦。但李顯被流放到湖北房陵,李旦卻長期留在長安,李旦雖然不是皇帝,但是潛勢力很大。武則天晚年把李顯從房陵叫回長安,立為太子,這時的李顯在長安無兵無勇,遠不是弟弟李旦的對手。

所以李顯跟李旦並不是想象中那樣和睦友愛。張柬之等人推李顯即位後,李顯外有朝廷大臣的逼迫,內有親兄弟李旦這個隱患,他自己完全沒有實力,所以急需找一支實力派結盟,這時武三思也想維持武氏的富貴,於是李顯就與武三思結盟,害死了張柬之等五大臣,逼得李旦辭去掌管南衙禁軍的要職。

三、武氏的終結

李顯之子李重俊發動政變誅殺武三思不過是跟韋后母子不和,是一個小節。李旦之子李隆基發動政變才真將李顯、武三思的勢力連根拔起,甚至李顯是不是真的被女兒安樂公主毒死的都可以存疑。但就是這樣,李隆基的宮廷中還有武惠妃,武惠妃還想扶立兒子李瑁,行武則天之事。直到安史之亂後,唐朝政治大變,武氏才在唐朝宮廷中銷聲匿跡。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中國歷史知識局


我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用外戚制衡神龍政變五大臣。五大臣擁立唐中宗李顯後,認為對李顯登基有功,有點功高震主的味道,李顯感到這個皇帝當得非常不爽。他當太子時,身邊的輔助官員都被武則天殺的殺,流放的流放,在朝中的根基很薄弱。李顯登基後陸續召集回來的也沒有幾個能用得上的。而且當時武則天還沒死,李顯經常去看望她,繼續重用武家的人,對武則天也是一個安慰。李顯依靠外戚制衡大臣,除了武家人還有她老婆韋后的孃家人。

二是李顯最寵愛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的是武家人,李顯和武家是兒女親家。重用武家人可以和太平公主、李旦以及李旦的幾個兒子來搞平衡。李顯用他的女兒安樂公主來與太平公主打擂臺,給安樂公主很大的權利,比如有名的斜封官。

三就是枕邊風的威力。李顯是個超級愛家的暖男。愛老婆、愛女兒,任由她們胡作非為也不聞不問,還幫著一起玩。據說李顯的老婆韋后和妃子上官婉兒都和武三思有不清不楚的關係,她們經常在李顯耳邊說武三思的好話,李顯也就潛移默化的對武家好了。

皇權說到底就是平衡術,用武家的人說明在當時對李顯來說確實是有政治上的需要。



瀟瀟雨810


當時武李兩家已經親上加親很久,牽一髮而動全身,朝廷大清洗成本太高;

新繼位的唐中宗是李武兩家後代,對他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老李家未必人人都對他好,老武家也未必人人都對他恨之入骨;

再多說一句,當初唐太宗如果有這麼高的覺悟,李恪或許就會上位,也就沒有後面這老多事了。[靈光一閃]


梓元


首先,李顯是武則天第三子,李顯在683年首次即位,因扶持韋皇后親戚對抗武則天被廢,705年復位,本想通過韋后消滅武則天殘餘勢力,結果韋后卻與武三思勾結把持了朝政。

無法清算的原因

任何皇帝如若想號令天下就必須有聽命於自己的軍隊,李顯一手扶持了韋后的親戚,然而韋后的勢力卻選擇了與武三思結盟,導致了李顯被架空,沒了軍隊支持的皇帝,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罷了。

上圖為李顯

為什麼結盟

武則天把持朝政數十年,整個大唐的勢力大部分都是武則天的勢力,武則天死後,其殘餘勢力仍非常強大,韋后不願與他們為敵,因此選擇結盟,架空李顯。

結果

李顯立了第三子李重俊為皇太子,因此子非韋后所生,韋后意圖與武三思合謀除掉此人,公元707年,李重俊先一步發動兵變除掉了武三思,在攻打後宮誅殺韋后時被阻門外,同時自己的部下背叛自己,導致兵敗被殺,武三思被殺韋后再次把持朝政,710年,韋后毒殺李顯,企圖立自己幼子為帝,欲重演武則天之事。

唐隆政變

公元710年,李隆基(武則天孫子,李顯的侄子)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廢幼帝,擁其父李旦為帝,至此,大唐重回李氏手中。

上圖為唐玄宗李隆基


微神葬文舍


一、武則天雖然退位,但並沒有被廢殺,名分還在。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崔玄暐發動神龍政變,趕武則天下臺。武則天雖然不能再當皇帝了,天后或皇太后的名分還是有的,畢竟張柬之他們推上去即位的唐中宗李顯本來就是武則天的兒子。

武則天可以殺兒子李弘、李賢但李顯不能殺武則天,否則就違背了儒家的孝道大倫,所以武則天雖然退位了,但皇太后的外戚武氏宗族的地位還得以保持。

二、唐中宗李顯跟弟弟李旦有矛盾,要藉助武氏宗族來制衡

武則天廢了三子李顯的帝位以後,立四子李旦為帝,之後又廢掉李旦。但李顯被流放到湖北房陵,李旦卻長期留在長安,李旦雖然不是皇帝,但是潛勢力很大。武則天晚年把李顯從房陵叫回長安,立為太子,這時的李顯在長安無兵無勇,遠不是弟弟李旦的對手。

所以李顯跟李旦並不是想象中那樣和睦友愛。張柬之等人推李顯即位後,李顯外有朝廷大臣的逼迫,內有親兄弟李旦這個隱患,他自己完全沒有實力,所以急需找一支實力派結盟,這時武三思也想維持武氏的富貴,於是李顯就與武三思結盟,害死了張柬之等五大臣,逼得李旦辭去掌管南衙禁軍的要職。

三、武氏的終結

李顯之子李重俊發動政變誅殺武三思不過是跟韋后母子不和,是一個小節。李旦之子李隆基發動政變才真將李顯、武三思的勢力連根拔起,甚至李顯是不是真的被女兒安樂公主毒死的都可以存疑。但就是這樣,李隆基的宮廷中還有武惠妃,武惠妃還想扶立兒子李瑁,行武則天之事。直到安史之亂後,唐朝政治大變,武氏才在唐朝宮廷中銷聲匿跡。


饕餮貼


唐中宗李顯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孫。武則天最疼愛的兒子。唐中宗李顯復位後,仍然重用武氏家族,與他個性的懦弱有關。

一,李顯被提為太子的經歷

李顯雖貴為王子,但他的命運卻是不幸的。因為母親武則天太強勢了,對權利的渴求遠超了親情。

偏偏李顯的妻子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也都是有野心的人。身邊有三個不省心的女人,懦弱的李顯也就被束縛住了。

太子李弘死後,有人說李弘是武則天派人毒死的,李賢被立為太子。

李賢小心奕奕地主持編書,武則天以他私藏武器的理由,把他廢掉了,貶為庶人,幽禁在長安。離開長安後鬱悶而死。

李賢死後,李顯馬上被立為太子。前兩位太子的悲慘下場,在李顯的心裡留下了很深的陰影。

李顯即位後,個性極強的韋皇后也開始提拔自己的親人,想學著武則天那樣,掌握後宮。

武則天一看到自己的利益耍受到威脅,便勸李顯不要這樣,但李顯沒有聽武則天的。

武則天便以提拔外戚干預朝政的理由廢掉了李顯。

《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中宗欲以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固爭,中宗怒曰:“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炎懼,白太后,密謀廢立。二月,戊午,太后集百官於乾元殿,宣太后令,廢中宗為廬陵王,扶下殿。中宗曰:“我何罪?”太后曰:“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乃幽於別所。

想到李弘李賢的下場,自己又步入了他們的後塵。這次被廢,顯然在李顯的心裡留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的懦弱性格也由此形成。

二,李顯對韋氏的放縱

二十二年後,武則天去世,大臣們乘機接回了李顯。李顯重新登上皇位。

苦盡甘來後的李顯,沒忘了這麼多年來陪著自己的韋皇后。對韋皇后十分縱容。

於是韋皇后就逐步掌握了朝廷大權。掌權的韋皇后四處尋歡作樂,生活放蕩,和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勾搭成奸,敗壞朝政。武氏家族的勢力也沉渣泛起。

宰相張柬之等人便秘密覲見唐中宗,要求誅殺武三思。

但窩囊的中宗不但不聽,反而將武三思等人列為了擁立他即位的大功臣。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李顯韋皇后和武三思的姦情不是不知道,但他對此毫不介意。

武三思和自己的老婆在床上打情罵俏的玩賭博遊戲時,李顯還在旁邊給數錢。“上使韋后與三思雙陸,而自居旁為之點籌;三思遂與後通,由是武氏之勢復振。”

窩囊的是前無古人,也難有來者。

中宗主動和武三思二夫共事一女,其樂融融

當然要說沾光的還是武三思了,他以皇后情夫的身份權傾朝野,結黨營私,逼迫張柬之等人自殺。

三,女兒安樂公主也不安樂

女兒安樂公主也不讓中宗省心,她也是權利慾很強的女人,一心想當皇太女。

《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九:散騎常侍馬秦客、光祿少卿楊皆出入宮掖,得幸於韋后,恐事洩被誅;安樂公主欲韋后臨朝,自為皇太女;乃相與合謀,於餅中進毒。六月,壬午,中宗崩於神龍殿。

就這樣中宗被妻子和女兒合夥給毒死了。

這樣窩囊的一位皇帝,活著時已經心死了,混天了日的活著,生與死對他來講已沒有差別,活著只是多喘口氣而己。

世上也只不講親情的封建帝王家庭,會出現這樣的奇葩。想指望他除掉什麼武氏家族,根本就不可能。




風土揚


個人觀點,歡迎糾錯和補充。

首先,唐中宗李顯,在朝中的根基薄弱。他當太子時,身邊的輔助官員都被他媽殺的殺,流放的流放,李顯登基後才陸續召集回來。神龍政變的大臣,認為對李顯登基有功,有點功高震主的味道,李顯感到威脅很大。

這時李顯只能依靠外戚來制衡大臣,一是她老婆韋后的孃家人,所以封韋后的兄弟和父親高官。另一個就是他母親的孃家人,武三思等人。而且當時武則天沒死,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再者就是來自皇族的壓力,太平公主和李旦以及李旦的幾個兒子都有當皇帝的野心。所以,李顯用他的女兒安樂公主來與太平公主打擂臺,給安樂公主很大的權利,比如有名的斜封官。

對付李隆基就是,直接壓制了,比如《資治通鑑》記載:初,則天之世,長安城東隅民王純家井溢,浸成大池數十頃,號隆慶池。相王子五王列第於其北,望氣者言,“常鬱郁有帝王氣,比日尤盛。”乙未,上幸隆慶池,結綵為樓,宴侍臣,泛舟戲象以厭之。

意思大致是說:李旦和他五個兒子居住的地方有帝王之氣,李顯到這大宴群臣來壓制帝王之氣。說明李顯心中對李旦和他的幾個兒子還是不放心的。所以要藉助外戚的力量壓制。

最後,就是枕邊風的威力。李顯的老婆韋后和妃子上官婉兒,據傳都和武三思有不清不楚的關係,她們經常在李顯耳邊說武三思的好話,李顯也就潛移默化的對武家好了。

最後的最後希望您能給點個贊和關注,謝謝。


小史寫小史


李顯不但腦子沒坑,反而非常清醒。優待武氏,貶斥五王都是權力鬥爭的需要!

五王政變的背後,是李顯、李旦與太平公主三股勢力

神龍元年,武則天病重,大臣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薛思行、袁恕己等人發動兵變,誅殺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於李顯,史稱神龍政變,又因發起兵變的五位大臣事後都被封為王,因此又稱為五王政變。

表面上看,五王政變的發起者是以大臣為主,但隱藏在大臣背後的,其實是李顯、李旦、太平公主李室皇族三兄妹齊心協力推翻武周政權,捍衛李家皇權。這三人其實才是五王政變的幕後大主角,也是最大的利益獲得者!這可以從五王政變,李顯登基為帝后,對李旦、太平公主進行了極大的封賞看出。

以幷州牧相王旦及太平公主有誅易之兄弟功,相王加號安國相王,進拜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公主加號鎮國太平公主,仍賜實封,通前滿五千戶。

三人的背後勢力

李顯曾在唐高宗死後登基為帝,後被武則天廢去,流放為廬陵王達十五年之久,後再次被武則天封為皇太子,但在朝中根基淺薄;李旦,之前在李顯退位後,被武則天立為皇帝,實際是傀儡皇帝,後禪位武則天,此時為相王,在朝廷中有一股龐大的勢力;太平公主,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小女兒,深受武則天喜愛,而且是武家媳婦,但是一直擁護李唐皇室。

五王政變,是李顯、李旦、太平公主三人為了李唐皇室的延續,而站到了一起;政變之後,三人又因為權力的鬥爭,而走向紛爭。

弄清楚了以上的關係,現在就可以回答下面的問題:

李顯為何優待武氏

一、武氏已退出皇權之爭

武則天退位後,意味著武周政權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李唐皇族重新掌握政權。而隨著武則天的退位,武氏家族已經失去了獲取政權的名份與時機;同時,五王政變的目的是推翻武則天的統治,武氏家族當時手握大權,卻沒有任何人站出來反抗,這從側面已經說明,武氏家族至少是默認五王政變的,說明武氏家族已經轉變了立場。因此,武氏家族對皇權沒有威脅,而且武三思還是皇帝的外戚,這是李顯敢優待武氏家族的基礎。

二、牢固皇權,遏制相王集團

李顯雖登基為帝,但朝中根基淺薄;而相王李旦卻在長期擔任皇帝、皇嗣的過程中,聚集了一個龐大的朝堂勢力,這對李顯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作為皇帝,李顯的危機感促使其必須擁有足夠的政治力量,確保自己的皇權穩固,而對皇權沒有威脅的武氏家族便是一個可以爭取到的勢力。

事實上,李顯二度成為皇太子時,便極力結交好武氏家族,他的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延基;幼女安樂公主嫁給了武崇訓,而武三思還是李顯當太子時的賓客,這些舉動李顯企圖通過姻親穩固與武氏家族關係,牢固自己的地位的努力。

兩家早已有了站在同一陣營下的基礎。

三、武則天仍然在世

武則天雖退位,但其威信猶在,武氏族人的主心骨就還在。當然,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李顯為何貶斥五王

五王被貶斥的過程,是武韋集團(武三思與韋皇后)聯手而為。五王政變第二年,武三思誣構,五王等與王同皎密謀廢除廢韋皇后,五王第一次被貶;同年秋,武三思再次誣陷五王想廢皇后、危害皇上,李顯再次貶斥五王。

在整個過程中,都可以看到唐中宗李顯的影子。而李顯之所以一次次貶斥政變的功臣集團,一是因為功臣集團與武三思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在五王發動政變之時,便想除掉武三思,但是因種種顧慮,張柬之未能下手;唐中宗登基後,因寵信武三思,導致武三思日益放縱,也被五王等直臣所不容。唐中宗李顯選擇了站在了武氏家族這一邊而默認了功臣集團被冤屈、貶斥。

張柬之曰:主上疇昔為英王時,素稱勇烈,吾留諸武,冀自誅鋤耳。今事勢已去,知復何道。

二是因為五王等功臣集團被貶是李顯勢力與相王集團權力鬥爭的結果。李顯登基後,與相王集團的鬥爭日趨白熱化。參與過政變的相王集團的大臣許多被貶,而五王等人也都與相王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可以從《新唐書》記載的許多政變參與者都是相王集團的一員,且很多人與五王等人關係密切得到驗證。

以上,無論是武氏家族受寵還是五王被貶,其實都是權力鬥爭的結果。畢竟,對於政治來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感謝您對我的關注!如果您覺得我的回答恰好答到了點子上,請不吝點贊哦!


姑且說


武則天和高宗並稱二聖,而在協助處理政務的過程中,武則天也漸漸的對權力有了一種渴望,甚至有了一種思想,那就是男人可以做皇帝,那麼女人為什麼不可以呢?也許正時候在這個時候她有了做皇帝的想法,高宗的幾個太子因為各種原因被廢,也讓她漸漸有了當皇帝的想法。當然了,當了皇帝的武則天,對繼承人問題也想過,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總要立下來一個繼承人。

神龍元年正月,張柬之、敬暉等人發動政變,誅殺張易之兄弟,皇太子李顯監國,很快登基,就是唐中宗。八十一歲的武則天被送往上陽宮,同年十一月去世,史上最強勢的一代女皇結束了精彩的一生。按照歷史的經驗來看,在武則天時代地位顯赫的武氏家族,此時應該受到嚴厲的清算,所以敬暉對唐中宗說:“事不兩大,武家諸王宜皆免。”

李顯的做法引起了發動“神龍政變”的各位大臣們的不滿,首先武氏不除,李唐江山就不能穩固,再者這些大臣都得罪了武氏,要是武家人伺機報復,他們將死無葬身之地。可是不滿歸不滿,權力在皇帝李顯手中,他要罩著武氏誰都沒招。可是大家都很疑惑,武氏明明是唐中宗李顯的敵人,為何他要包庇武家人呢?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等大臣發動政變,誅殺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復位。這次政變背景很複雜,是幾方不同訴求的勢力在消滅張家兄弟這個共同目標下一起發動的。武家人和太平公主實際都間接參與了政變。張家兄弟勢力的擴張,也損害了武家人的利益,連武家人都一起政變。

唐中宗李顯執政後,武家的武三思等人依舊掌握大權。相反張柬之為首的五名直接發動政變的大臣,不久後就被貶斥,最終被殺。神龍三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這次政變最終失敗。但武三思和其子武崇訓(安樂公主丈夫)在政變中被殺,武家勢力被削弱。

武家還有一支沒有受牽連,就是隱士武攸緒。武攸緒在武則天時代也曾被封王,之後棄官歸隱。朝廷屢次徵召也堅決繼續做隱士。朝廷內的風波沒牽連到武攸緒,一直活到開元十二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