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清朝的軍隊比日軍到底差在哪裡


甲午戰爭中,清朝的軍隊比日軍到底差在哪裡


在甲午戰爭中,我們所看到的是清朝軍隊一潰千里的場面。海戰就不用說了,我們只說陸戰。在陸戰方面,清軍從漢城一路敗退到了瀋陽附近,基本上就沒有打過什麼勝仗。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清軍和日軍相比到底差在哪裡呢?

有人說,清軍太腐敗了,從上到下都貪生怕死,沒人敢拼命殺敵,所以才會連吃敗仗。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在甲午戰爭前期,確實出現了不少諸如葉志超、衛汝貴、豐升阿之類不戰而逃的膽小鬼。不過,清軍中還是有敢戰的部隊的。

特別是戰火移至中國境內後,清廷拼命地從全國各地調遣精銳部隊,能打仗的部隊幾乎都派上去了。和日軍對壘的部隊基本都是敢拼敢打的。像宋慶的毅軍、聶士成的武毅軍、依克唐阿的東北練軍、長順的吉林馬隊,都很能打。特別是後期上陣的老湘軍,非常勇敢,即使是日軍也對他們表示由衷的敬佩。

然而,這麼多敢於戰鬥的部隊湊到一塊兒,人數上佔據優勢,武器裝備也比日軍只好不差,可是打起仗來依然是一勝難求。到最後,清廷還是不得不落得個割地賠款的下場。

那麼戰敗的原因出在哪裡呢?清軍和日軍的差距在哪裡呢?仔細探究一下,我們會發現,戰敗的原因來自於清軍自身,是清軍的整個體制都有問題,所以才會敗得那樣慘。

甲午戰爭中,清朝的軍隊比日軍到底差在哪裡

淮軍士兵照片


首先,清軍從上到下,就沒有人明白什麼叫現代化的戰爭,人員的素質嚴重落後。

無論湘軍還是淮軍,指揮作戰的將領都是當年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老班底,他們沒有人通曉現代軍事,沒人上過現代的軍校。將領們普遍都是從作戰勇敢的士兵中選拔出來的,文化水平都不高,連現代化的地圖都沒有人能看懂,更沒有人知道什麼步炮協同、火力配備之類高深的東西。

在士兵方面,雖然有洋人教習進行訓練。但是,洋人只是負責教會清軍如何使用洋槍洋炮,再多一些到戰術層面的東西,清軍根本就不學。他們還是相信自己以前打太平軍時的那些東西。因此,我們可以說,清軍完全就是一支拿著現代化武器的中世紀軍隊。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軍的將領都是經過現代化軍事教育薰陶的。他們都是現代軍校畢業,通曉現代戰爭的一切知識。日本的士兵接受的也是現代化的訓練。整個日本陸軍都完全模仿德國陸軍,一絲不苟地把德國陸軍的精華全面移植了過來。

這樣一來,清軍與日軍在人員素質上的差距就一目瞭然了。

甲午戰爭中,清朝的軍隊比日軍到底差在哪裡


其次,清軍在編制到組織方面也和日軍具有代差。

清軍的編制依然是傳統的綠營制度。在綠營,平時最大的編制就是營。每營500士兵,由管帶負責指揮,再往上就沒有實際的編制了。綠營的高級軍官平時並不直接指揮部隊,到了打仗時,如果需要帶一萬人出征,那上面就給你撥二十個營;如果需要帶兩萬人出征,就撥四十個營。打完仗再把部隊交出去,還是分散成500人的一個營。

清廷之所以規定這樣的軍隊編制,是為了防止有人擁兵自重、譁變造反。因為平時最大的編制就是一個營,手下只有500人的管帶顯然是不敢造反的;到了戰時,各個營臨時湊到一塊兒,大家互相不熟悉、不託底,也不敢跟隨著高級將領造反。

湘軍和淮軍雖然帶有私屬性質,與綠營不同,但是也依然繼承了勇營制度,平時的編制最大也是一個營。

這種側重於防內而非御外的軍隊編制顯然與現代化軍隊格格不入,在指揮上會造成很大的麻煩。相比於日軍完全現代化的軍隊編制其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另外,清軍沒有現代化的司令部,更沒有受過嚴格訓練的作戰參謀,他們只有一些幕僚。幕僚們都是一些落第的秀才,並不通曉軍事,大多隻能做點抄抄寫寫的工作,和日軍訓練有素的作戰參謀比,完全就是兩回事。

沒有合格的司令部,使得清軍在作戰中顯得顢頇笨拙,反應遲緩。最突出的就是在情報方面:日軍異國作戰,卻耳聰目明,對戰場形勢瞭如指掌,總能掌握戰役主動權;而清軍在本國作戰,卻如同瞎子一般,根本搞不清楚日軍的動向,處處被動挨打。

甲午戰爭中,清朝的軍隊比日軍到底差在哪裡


再次,清軍在作戰理念和戰略思想方面也比日軍落後了一個時代。

從前期的李鴻章到後期指揮作戰的劉坤一、吳大澂,他們都是曾國藩的信徒。曾國藩打仗一貫強調要以慢制快、以靜制動,主張“結硬寨,打呆仗”。然而,曾國藩這套東西是在與太平軍作戰時總結出來的,在和日軍這樣一支截然不同的現代化軍隊作戰時,依然照搬照抄曾國藩的打法,那就如同刻舟求劍一般,勢必吃到大虧。

在甲午戰爭中,前期的清軍幾乎從不主動出擊,只是坐等日軍上門進攻,結果將戰場的主動權拱手相讓。然而,當日軍真的打到眼前的時候,清軍“結硬寨、打呆仗”的方法又不管用了。因為清軍根本挖不出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水平的戰壕工事,按照對付太平軍標準設置的“硬寨”,在現代化的炮火面前不堪一擊。同時,日軍的戰術素養又遠在清軍之上,雙方在一起“打呆仗”,發呆的只能是清軍,日軍則是靈活機動、處處佔據上風。這樣一來,每次“呆仗”的結果就只能是以清軍的大敗告終。

在甲午戰爭後期,由於日軍已經逼近了瀋陽,所以清軍被迫發起反擊,接連對海城展開進攻。然而,由於清軍從上到下都沒有現代戰術素養,即使發起進攻,也無法奪取戰場主動,甚至連日軍小小的戰術伎倆都對付不了。例如,日軍從戰爭開始,就一直使用“尖兵”戰術,即每逢作戰,先派出小股部隊騷擾,誘使清軍開火,暴露火力點位置,隨後再用本方炮火將清軍火力點消滅。這種打法,日軍從漢城一直用到海城,清軍卻每次都乖乖上當,一直都沒有找到對付的辦法。

甲午戰爭中,清朝的軍隊比日軍到底差在哪裡


從以上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清軍和日軍相差了幾乎一個時代。清軍就是一支拿著現代化武器的中世紀軍隊,而日軍才是真正的現代軍隊。清軍的接連慘敗是必然的、無法逃脫的命運。而清軍和日軍在戰場上不同的表現,歸根結底還是是由各自國家的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來決定的。清軍敗給日軍的本質,就是抱殘守缺、淺嘗輒止的洋務運動敗給了大刀闊斧、全面改革的明治維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