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握拍中的槓桿原理及應用

一提到槓桿原理,我們會自然聯想到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假如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起地球”,這句話不僅是催人奮進的警句,更是有著嚴格的科學根據的。

羽毛球握拍中的槓桿原理及應用

槓桿是人類發明並使用至今的古老工具之一,在一根木棒底下墊上一塊石頭,就能把一塊重石或重物撬起,這便是槓桿作用。人體運動雖複雜,但基本上是按槓桿原理進行運動的。人體槓桿又稱骨槓桿,是骨骼在肌肉收縮拉動力的作用下,繞關節軸轉動,形成較為複雜的機械運動。羽毛球作為持拍隔網對抗項目之一,運動員用手持球拍完成各種複雜擊球技術,自然也離不開槓杆的基本原理。瞭解握拍的槓桿原理,不僅可以增長物理知識,對於提高我們的擊球技術,加深對握拍技術的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

人體中有許許多多的槓桿在起作用,其中大部分為費力槓桿,只有小部分是等臂和省力槓桿。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當屈肘把重物舉起來的時候,手臂就是一個槓桿,肘關節是支點,支點左右都有肌肉。這是一種費力槓桿,舉起一分的重量,肌肉要花費 6 倍以上的力氣,雖然費力,但是可以省一定的距離。進化史證明,正是這一點點距離決定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羽毛球的握拍擊球也是一種費力槓桿,通過手指、手掌作用於拍柄上短距離的發力,來實現遠端拍面的擊球。

羽毛球握拍中的槓桿原理及應用

一、正手擊球握拍

張開持拍手,使手掌下部靠在球拍的握柄底託部位,虎口對著球拍框。小指、無名指、中指自然併攏,食指與中指稍稍分開,自然彎曲並且貼在球拍柄上。掌心不要貼緊,手部肌肉放鬆,只是在擊球一剎那,手指突然緊握拍柄而發力。整個擊球動作,手掌抓握的過程就是利用槓桿工作原理的過程,支點位於拇指和食指共同與拍柄的接觸處。擊球時,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緊握拍柄,抓握動作由松到緊,做最後的鞭打發力,而食指和拇指夾住拍柄起到固定支點的作用,同時也防止球拍脫手。這樣就利用了槓桿的原理,使球拍得到最後的加速。利用這一原理,抓握拍柄擊球常用於後場正手擊高遠球技術和殺球技術當中,使上肢的鞭打動作更加流暢,鏈條末梢獲得最大速度。

二、反手擊球握拍

反手握拍時,拍框稍外轉,拇指伸直貼在球拍柄內側的窄面上,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併攏,握住球拍。通常反手握拍的時候,手心與球拍柄之間有一定空隙,這樣有利於手腕力量和手指力量的靈活運用。此時,槓桿的支點為拇指與拍柄的接觸處,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在擊球時突然抓握壓緊拍柄,利用槓桿工作原理加速擊球。這一技術常用於前場的反手擊球技術當中,動作幅度小,極其隱蔽。尤其在做前場推球技術時,若能掌握好抓握彈推的時機,往往會出其不意。此外,我們仔細觀察林丹的後場反手回擊高遠球技術,會發現在準備擊球的過程中,他的食指是伸展放鬆的,只在擊球時才突然抓握,在槓桿的近端施加最後的壓力,給予來球全速一擊。

世界羽毛球運動正朝著“更加積極主動、特長突出、技術比較全面、戰術變化多樣”的趨勢發展,技術上更要求突出前臂和手腕的力量,注意鞭打協調用力,網前則越來越多采用搓球和平推球的方式。因此,合理握拍、巧妙利用槓桿原理,加強手腕、手指對球拍的控制,這樣出球才會更加準確、更加隱蔽,對抗起來更得心應手。

羽毛球握拍中的槓桿原理及應用

三、合理利用槓桿原理的要領

1、 擊球前拇指、食指和中指放鬆,掌心與球拍柄之間留有發力空間。

2、 正手和反手握拍時,最明顯的變化是拇指接觸拍柄的位置。正手擊球時握拍,拇指的位置要低於食指;反手擊球握拍時,拇指的位置要略高於食指。

3、 擊球時,食指和拇指夾住拍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緊握拍柄,抓握動作由松到緊,利用槓桿的原理,使球拍得到最後的加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