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博士課堂開講啦」是由博士一對一開辦的學術乾貨分享課堂,致力於幫助學生增加學術相關知識儲備,構建系統化的學術論文知識框架。


誰還在說論文太難寫?那是因為你還沒關注我們!

專注背景提升,助力名校申請。

在每個細分化領域,找到自己的興趣


第一講丨影響因子

Lecture One丨Impact Factor

01

知識科普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它不僅是一種測度期刊

有用性顯示度的指標,而且也是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


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影響因子由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在

1955年《科學家》(The Scientists)雜誌中首次提出,於1963年將“影響因子”重新定義為“期刊文章的平均被引用次數”。他最初提出影響因子的目的是為《現刊目次》(Current Contents)評估和挑選期刊。當時的他並不知道,影響因子會成為一個多麼具有爭議性又重要的指標...


要了解IF,首先要提到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之一,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如今SCI上發表論文累計的影響因子數已經成為大多數學校博士畢業的硬性要求。

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1975年,加菲爾德發佈期刊影響因子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首次以SCI附卷形式出版。

那麼JCR又是什麼呢?

ICR是一個世界權威性的綜合數據庫,是世界上評估期刊唯一的一個綜合性工具,因為只有它收集了全世界各個期刊的期刊的引用數據。它可以告訴人們,哪些是最有影響力的期刊,哪些是最常用的期刊,哪些是最熱門的期刊。

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2019年綜合類期刊前十名

簡單來說,影響因子是可以公平客觀地評價各類期刊的一個相對統計量。它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學術期刊的評價標準,文章本身的水準不再那麼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它刊登的期刊上的文章被別人引用的平均次數。

02

計算方法

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總次數A,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B,則影響因子為IF=A/B

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比如說,某期刊2017年、2018年發文總量是200個,2017年、2018年被2019年被引次數總計100個,那2019年該期刊的影響因子就是:100÷200=0.5。


滑動閱覽此圖

2019年最新SCI影響因子報告總榜前100名

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注意:

  1. IF只能用來衡量SCI期刊的影響力,對於SCI論文本身,則只能用被引次數來評估。
  2. IF是動態變化的指標,IF的升降反映了該期刊近幾年刊載論文平均學術水平的變化。
  3. 被SCI收錄的新期刊,最早也要三年才能獲得第一個IF數據,收錄時間不足三年的SCI期刊不提供IF(Not Available),被剔除出SCI的學術期刊也沒有IF。

03

重要作用

影響因子對科研人員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A.尋找和確定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期刊



C.證實已經發表自己論文的期刊的水平


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04

影響因素

從計算公式看,影響因子雖然只和被引次數和論文數直接相關,但實際上,它與很多因素有密切聯繫。決定影響因子大小的因素現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1)論文因素

如論文的出版時滯、論文長度類型合作者數等。

出版時滯較短的刊物更容易獲得較高的影響因子。若刊物的出版週期較長,則相當一部分的引文因為文獻老化(超過2年)而沒有被統計,即沒有參與影響因子的計算,從而降低了影響因子。

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2)期刊因素

期刊大小(發表論文數)、類型等。

期刊的規模和結構不同會造成期刊影響因子的不同。一般來講,同種類型的期刊形成的規模越大,這些期刊的影響因子總的來講就越大;期刊中所含的"熱門"課題或"熱門"專業的文章越多,總被引頻次就越高,同時這種期刊的影響因子也就越大。

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3)學科因素

不同學科期刊數目平均參考文獻數引證半衰期等。

一個學科的引文數量,總體水平取決於兩個主要因素: 一是各學科自身的發展特點; 二是該學科期刊在數據庫來源期刊中所佔的比例。這兩大因素決定了學科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分佈的不均衡性。

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此外,影響因子還受期刊所涉及的學科在專業意義上的社會覆蓋面的影響,如果某個科技期刊在專業意義上的社會覆蓋面非常小,而且同類期刊又很少,那麼它的影響因子就不可能很高。


(4)檢索系統因素

參與統計的期刊來源引文條目的統計範圍等。

對於特定刊物來說,在中外的檢索系統中,由於其所收錄的期刊群體組成的差異較大,因而所計算的影響因子值有較大的差異,並且同一刊物在不同語種的檢索系統中具有明顯不同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

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5)名人效應影響

署有名人名字的文章或被名人推薦的文章很容易在所謂的高檔次的雜誌上發表,因而也容易被SCI或CSCD所收錄,且有時文章本沒有名人科研成果,卻為了能在高級刊物上發表署上了名人的名字,所以過分地強調被引用或收錄情況,將給文章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帶來人為的偏差。

05

博士答疑

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Student:請問博士,是不是影響因子越高就越好呢?

One博士:不是這樣的。

通常來說,影響因子越高越好,但也不是絕對的。這就是為什麼有的高等級期刊的影響因子還不如低等級的期刊高。

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一般來說影響因子高,期刊的影響力就越大。但影響因子的判斷也不是絕對客觀的。不同專業對應的期刊雜誌的影響因子差別很大,綜合類和專業類期刊影響因子差別也非常大。

比如說,一個綜合類的期刊,因是大類,因為研究的領域廣所以引用率也比較高,影響因子就高;而比較小類的冷僻的專業,因為研究的人本來就少,被引用率就低。

比較影響因子,一定得在同行業同研究範圍裡去比較,這樣才比較科學,有比較價值。研究臨床醫學的,說比研究神經科的影響因子高?是根本沒有可比性的。影響因子跟期刊優劣並不能絕對上是線性正比關係。

對於中國學術界,十分崇尚影響因子的高低,而在國外學術界,更多考慮的是發表的期刊是不是最契合自己文章的方向。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影響因子的根本意義和來源。


博士課堂開講啦 I :期刊“影響因子”是什麼?

Ph.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