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妃冊封之金印與"節"象徵,祈雨之年,或可成就萬曆之治

貴妃冊封之金印與

前言

明朝冊封皇貴妃制度如何執行?皇妃同皇后地位與立儲之事有何關?明朝文官之間不合竟然促成了邊遠酋長的為所欲為,東廠錦衣衛為皇帝耳目,臣僚對其視為眼中釘,他們是怎麼憑藉小事開始明爭暗鬥?廷臣之間的政權加在一起能否與皇帝分庭抗禮?是怎樣的怨氣使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堅持除掉錦衣衛?皇帝本來有著可以促成"萬曆之年"的良機,如何因立儲之事,勵精圖治之情與日具減?祈雨祭祀本是迷信,皇帝大臣皆知,卻仍行此事,全城皆知,意欲何為?

貴妃冊封之金印與

一八五七年,明朝萬曆十五年遼東巡撫視察領地,知一建州酋長大肆開疆擴土,吞併四周城鎮。巡撫恐養虎為患,遂下令向酋長征討,欲先下手為強。其部下有一名為開原道,得令後不從,私自改剿匪令為安撫酋長,以正明朝德行。剿匪一事因此不成,巡撫見出師不利,皆因此人,遂上奏朝廷參駭開原道。

封妃制度,巡撫參下

朝中京察官見此奏摺,不但未批,反對此人生出同情,反參巡撫。此事為朝中元輔申時行知,出面調和,以為此事為小,兩方不如停止互參,將事情化解。雙方遂作罷,而這位建州酋長在其領地為所欲為,官員不合正中其下懷。申時行為明朝元輔,與定國公同為重臣,皇朝中諸多大事都由他經手,輔佐皇帝做出決斷。

貴妃冊封之金印與

此年有一事,皇帝萬曆冊其愛妃鄭氏為皇貴妃,我們可從此事得以一窺皇家冊妃儀式。定國公與首輔一同接受御前所賜的象徵權力的"節"和金印,連同制冊一起走向右順門,將此三物交給宦官大人,宦官再授予貴妃,禮成。

皇貴妃在本朝地位僅次與皇后,皇后無子嗣,皇貴妃所生之子則可為皇子,繼承大統。一五八六年皇貴妃生子常洵,皇帝曾言,立儲一事與冊封貴妃一事無關,而在皇妃生子之後,皇帝拒立皇長子為儲,與大臣相爭儲位。


臣君不合,上下否隔

首輔出面與大臣調解,稱皇帝立儲,乃是大事,只要給皇帝時間,他一定自己解決問題,改變主意。眾位同僚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首輔的這種態度並沒有達到彌補事情的成效,而且產生了更加嚴重的後果,大臣的指責開始在奏章中愈演愈烈,毫不顧忌皇上尊嚴,措辭爭鋒相對。

貴妃冊封之金印與

稱其作為與國家無益,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皇帝發怒,將其罷免,而下一位忠臣良將又繼續上奏皇帝,仍是類似的奏摺。皇帝哭笑不得,因此人乃是忠臣,不可罷免,又不知皇帝心意,皇帝遂覺知無行政的自主權,他勵精圖治的抱負與日具減,由此開始不顧朝政。

本年又出一事,皇帝在與大臣之間的權力相爭中節節敗退

。東廠,隸屬司禮監,皇帝的情報機關,在萬曆這年,已存在二百年,是本朝政治體系中不可或缺一處。東廠錦衣衛對城中車馬流動、人員增減、市場行情極其熟悉,而他們最重要的任務,監視大臣的一言一行,無形中構成了對大臣的制約。

貴妃冊封之金印與

這次的事情要從一五八七年說起,京都建於宛平和大興之間,大興有一縣令因一小事打了樂舞生,樂舞生為太常寺供奉的祭祀。

太常寺為掌管禮儀之寺,時大旱,乾造土龍,自與巫覡對舞,彌月不應。太常寺認為此事在蔑視祭祀大典,將縣令告到了三法司。三法司是有刑部、都察院、大理司構成三位一體的法理機構,審此案件時皇帝派出鎮撫司的兩名官員進行旁聽,刑部尚書認為案件為文官之內的事,無需錦衣衛。


東廠旁聽,龍顏大怒

雖然態度是如此,但尚書沒有直接拒絕錦衣衛的到來,而是事先答應,隨後在審問此事時使兩名文官將錦衣衛攔在門外。皇帝本無心參與太常寺與大興寺一案,可錦衣衛被攔一事令他心情不暢,下旨質問了文淵閣,又命大臣將此案件交給東廠。元輔出面做和事佬,要刑部尚書向皇上道歉,皇上保住了他的面子,好景不長,幾月後積怨已久的文官抓住了皇帝的鞭子。

貴妃冊封之金印與

東廠張鯨被參與文官勾結,罪名為接受賄賂,接受賄賂的並非只有張鯨,朝中眾多官員也並非那麼清白。而為何文官只參張鯨?錦衣衛對文官的監事使其終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張鯨又是錦衣衛之首,所以其最為招人怨恨。萬曆皇帝接受了他們的參奏,但沒有彈劾張鯨,只是口頭訓斥。

文官們平日唯唯諾諾,但此時聚在了一起,膽氣十足,他們選擇了更為強勢的手段。如果皇帝不彈劾張鯨,文官就參駭皇帝內閣所有學士。這種逼宮的手段十分有力,萬曆免職了張鯨,文官是如願以償。皇帝心情十分沮喪。

這時一位不知死活的官員上奏了皇帝,不知是貪圖忠烈之名還是其他緣故,他奏皇帝包庇張鯨,是否是受了張鯨的賄賂。皇帝正愁無處宣洩,於是賞賜這位文官六十廷杖。錦衣衛對大臣們構成的鉗制,早已使他們蠢蠢欲動,政治上的情報使他們處於劣勢,私人生活被探知也讓其自尊受損,這次機會他們等待已久,樂舞生就是他們開戰的導火索。

貴妃冊封之金印與

祭祀祈雨,久旱逢雨

樂舞生於祭祀大典中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五八年的乾旱之情,皇帝就藉助祭祀大典挽回了失散的民心。這年是乙酉年,京都少雨,地面乾裂。皇帝焦慮不安,下令向上蒼祈雨,這次事件並未參照制度禮儀,而是從開始至結束,皆由皇上一人御製。

儀式未開始前三日,皇上即開始齋戒,祭祀當天,皇帝與學士宦官同穿質樸服裝,文武百官各兩千,列與皇帝兩側,從皇宮步行至天壇,一路共十里。皇帝堅決不做車馬,與大臣同行,在天壇第四臺階處叩頭,文武百官在他叩頭後效仿。儀式結束,皇帝與大學士開始了馴辭。他稱缺水原因為皇帝無德,官員貪腐,上天發怒,故從此願意改邪歸正,去惡除奸。上天若有好生之德,請賜場大雨。同時皇帝下了聖旨,戶部免除信號雜稅。

貴妃冊封之金印與

全體官員向皇帝應答,我等同皇帝一起整頓朝廷,如有奸惡再生,必然嚴加懲治。天壇求雨歷時一月之後,甘霖如期而至,連連下了兩天兩夜,皇帝大喜,令文武百官感謝上蒼恩典。這年在申時行眼中是白駒過隙般短暫的機會,皇帝萬曆在此年或許可以促成"萬曆之治"。

明朝政府一向重視人心,旱情之下人民十分焦慮,在尋求精神上的依託,萬曆知此事,遂自我責備,人處於困境之中,即使希望極為渺茫,也會抓住這樣的機會。東廠被拒,和立儲失敗,萬曆認為自己為君,無法實行自己的政事,遂熱情消亡。而東廠在皇權的保護傘下也做過很多令人髮指的事

"民間偶語,或觸忠賢,輒被擒僇,甚至剝皮、刲舌,所殺不可勝數,道路以目"。

貴妃冊封之金印與


參考文獻

  • 《新唐書·黎幹傳》
  • 《明史·魏忠賢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