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風雲:胡惟庸案,給了朱元璋集權機會,也為宦官提供機會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改元為洪武,經過十幾年的群雄爭鬥,最終九鼎歸明,朱元璋就此一統天下,成了大明朝的開國皇帝。

和以前的朝代一樣,剛成立的大明朝,也是沿襲元朝的制度。設立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由於是草創之際,所以在建國初期,這些主要的中央行政機構權力都相對比較大。中書省統管政務,最高行政長官是丞相,丞相根據皇帝意詣、詔令等給出對政務的決策、審議和去執行。大都督府統領軍事,大都督府的權力也是很大,有統兵權、調兵權和議政權。御史臺在明朝後來又改為都察院,主要是對官吏進行糾察和彈劾,起到監察和監督的作用。


明朝風雲:胡惟庸案,給了朱元璋集權機會,也為宦官提供機會


事件的影響

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謀反,及其黨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伏誅。癸卯,大祀天地於南郊。罷中書省,廢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明朝國家周邊殘餘和邊患都基本平定,開始走向穩定,以軍事為主轉向以政治、內務管理為主的基調開始成為主要方針。朱元璋開始慢慢從軍事中投身到政治、內務中來,卻發現所有的大權都下放到了各主要的中央部門中去。

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作為最高政治機構中書省左丞相(丞相有分左右,此時是崇尚左為尊,右為次)被判以謀反罪處死。而作為御史的最高兩位長官也都有參與,涉及的人範圍非常之廣,此事件對明朝的影響深遠和意義非常。


明朝風雲:胡惟庸案,給了朱元璋集權機會,也為宦官提供機會


收權行動,已在進行

從貧民起家,經過十幾年爭戰,朱元璋最後成了最大贏家。正是這十幾年的戰鬥,讓他做任何事情,都會考慮周全、行事謹慎、決事果斷、謀事深遠,也讓他養成多顧慮、多猜疑、權力至上的性格。在建國前和建國初,國家的重心主要是平定四方之敵,一時顯得無關大局的政務都交給了身邊的重臣負責。

隨著國家走向穩定,發展經濟、與民休息、促進農業發展、官吏的治理等國家政務成了主基調,朱元璋從軍隊中抽身想更多插手政務,而總攬國家政務的中書省卻成了一座大山一樣擋住了他的去路。

也許是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要去想法去得到的心理,朱元璋開始了行動,為了能從中書省收回權力,朱元璋有步驟的開始對行政機構做出了調整。

六月甲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

洪武九年六月,就把各行中書省都進行了調整,先從名稱上進行整改,全都改為承宣布政使司。這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但是從字上就能看出朱元璋的心思。“承宣”二字在

《漢書·匡衡傳》:“繼體之君心存於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這很明顯就是要讓民眾和官員知道,政績的功勞是他朱元璋的,而所下派的官員只是按他的詣來行事而已。這很大的提高了皇權的地位和影響,也是對所屬官員的一種約束。


明朝風雲:胡惟庸案,給了朱元璋集權機會,也為宦官提供機會


通過這次的改名,中書省的影響力和權力也受到了削弱,但對於朱元璋來說,這顯然還沒有達到他的目的。為此,他還繼續採取行動。

秋七月甲申,置通政司。是月,始遣御史巡按州縣。

洪武十年秋七月初,設置通政司。通政司的主要職責就是把皇帝的命令、政策直接傳達到地方,也讓官員收集和反映地方民眾的建議、具體民情傳回給皇帝,從而達到政通人和的治國目的。通政司還可以參議國家大政,正是有這樣的權力,通政司一度還成為了九卿之一,這無疑也是為了進一步削弱中書省丞相的權力。

除了分化丞相的權力外,也對派遣御史巡察州縣,也是加大對丞相工作的監察。從側面也是為了打出丞相的勢力。


明朝風雲:胡惟庸案,給了朱元璋集權機會,也為宦官提供機會


收權開始,政務權回收

十二月,汪廣洋貶廣南,賜死。

汪廣洋和胡惟庸洪武十年九月被封為右丞相和左丞相,而到了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作為胡惟庸副手的汪廣洋在胡惟庸案中,卻三問而不知,最後也被賜死。作為一名手握重權的重臣,在朱元璋看來,卻沒有做出應有的作用,就是嚴重的失職。想想汪廣洋從元末起義就開始跟隨朱元璋,如此受到朱元璋信任的人都讓朱元璋如此失望,這更沉重的打擊了朱元璋對中書省及其最高領導人丞相的信任力。讓朱元璋堅定要把中書省這個機構削去,不再設置丞相職位。

正是這樣,很快朱元璋就在洪武十三年,隨著胡惟庸案的推進,直接把下放的權力收回,把中書省廢掉,不再設丞相職。而自己直接來管理六部。到這裡,朱元璋一舉把下放的政務大權收回。這樣一來六部所有的主管官員直接由朱元璋來管理,而主管軍事的大都督府也被朱元璋進一步分為五軍,五軍都督府權力也受到了削弱。朱元璋收回調兵權,五軍都督只有統兵權和議政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五軍都督也慢慢失去了議政權。

這樣一來,軍隊的實際大權就掌握在明朝皇帝手上,加上政務的實際大權,明朝皇帝其實是集軍隊和政務大權於一身,名不副實的中央集權。


明朝風雲:胡惟庸案,給了朱元璋集權機會,也為宦官提供機會


司禮監的設置,另一股力量的崛起

朱元璋創建明朝後,在借鑑了前朝太監對各個朝代的影響,對太監作了嚴格的管制,起用的宦人不足百人。朱元璋為了防止宦官亂政,特別在頒佈的祖訓中對宦官有明確規定,希望明朝後繼皇帝們一定要以鐵律來執行這條祖訓。

然定製,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御外臣冠服,官無過四品,月米一石,衣食於內庭。嘗鐫鐵牌置宮門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

朱元璋為了更好的管理宦官,特地設置了司禮監,以此來加強對宦官的有效監管。朱元璋和朱允炆執政時期對宦官的打擊都是非常嚴格,宦官們都不得不安分守己的做著掃地、洗衣、倒垃圾的雜活。

靖難之變,是宦官們翻身的機會,正是有在京都的宦官源源不斷地把京都的實情轉告燕王,從而為他們帶來了翻身的機會。做了皇帝的朱棣也沒有薄待宦官,很多宦官都得到了重用。宦官不但能夠兼外臣文武銜,還御外臣冠服,干政更是已經成了常態。作為管理宦官的司禮監,由宦官直接管理,主管司禮監的最高長官才能叫太監,其他宦官是沒有資格叫太監的。隨著明宣宗設置學堂讓宦官識字後,就標誌著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悄悄地形成、崛起。


明朝風雲:胡惟庸案,給了朱元璋集權機會,也為宦官提供機會


朱元璋集權的機會,也是宦官的亂政機會

俗話說的好:“小偷不可怕,就怕小偷有文化。”這句話套用在明朝的宦官身上再合適不過。

隨著宦官有文化,宦官的機會就來了。

明朝的皇帝都是生於深宮中,身邊都會有一個或幾個宦官侍奉,時間長了,這自然成了皇帝最信任的人,加上明朝的皇帝上位的年齡越來越小,有幾個是能真正有能力去管理朝政的?明朝又嚴格控制不準外戚干政的條文。有了點墨水在肚子裡的宦官很快就成了小皇帝的總管。

明朝最早有亂政的宦官,應該是朱棣晚期的馬騏、山壽。朱棣在交趾設置的交趾布政司,派出宦官馬騏、山壽做監軍,正是二人的亂政交趾布政司從明版圖中脫離。隨著仁宗、宣宗之後,大明的皇帝都是生在深宮中,過著養生處優,整日懶惰放蕩,不懂政務,從而為宦官提供了機會。

仁宗、宣宗在明永東八年就已經開始分別監國親政,而英宗九歲,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怎麼可能會理政,而他身邊的宦官王振卻是一個歷事仁宗、宣宗,又有文化的老油條宦官了,很討英宗信任。

皇帝不懂政務,就算是在朝庭上與大臣相見,大臣說的政事,他又聽不明,搞不懂,這樣一來也就不再出朝。一切政務都是通過宦官做橋樑來傳達,應該和各主要大臣親自商討,由皇帝親自批示、閱覽的奏摺等事情,也由閣臣以“票擬”的形式,交與宦官遞與皇帝。“票擬”的奏摺都送到內室了,連最後一道“批紅”也都懶得親手給批上。


明朝風雲:胡惟庸案,給了朱元璋集權機會,也為宦官提供機會


朱元璋苦心為大明後世皇帝爭取來的政務大權和軍務大權,如此尊榮的權力,這些皇帝卻把他們當作擺設。作為真正管事的各部尚書、後來能議政的閣臣,卻只能眼睜睜地、焦急地等待著批示。而作為皇帝和各部大臣橋樑的宦官也終於有了機會,他們利用自己的身份,更利用皇帝年小無知、懶散放蕩、不懂政務的特點。由開始幫遞傳奏摺、“票擬”,一步步到了敢於作“批紅”,敢於自作主張要求閣臣重新“票擬”,到參與議政,再到弄政。

皇帝的政權和軍權就慢慢的交與了宦官,這就讓明朝的宦官敢如此亂來、敢於做出各種亂朝綱、濫殺大臣、獨攬大權、禍國殃民的事情來。

“土木堡之變”就是宦官王振一手造成的悲劇事件,後來的汪直、劉謹、魏忠賢等宦官都是步王振後塵,他們無不是從皇帝那裡得到了最高的政權和軍權。

朱元璋罷免丞相,獨掌丞相事,收回軍隊的調兵權,把這些大權都集在皇帝身上,對他來說是好事。他有充沛的精力和體魄來應付,強如朱棣也不得不把政權早早下放給兒子和孫子去管理,更不用說後來不經過大磨礪、嬌生慣養、不懂政務,連出來與大臣議政都不敢的皇帝了。而宦官們正是他們身邊最親近的人和可信任的人,從而為宦官提供了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