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思極恐的真相——《桃花源記》其實是一個恐怖故事

晉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看似是在那個混亂的時代描寫了一個虛構的美好世界,但其實不然。陶淵明用隱澀的手法,將漁夫誤入死人國的故事表現了出來。

細思極恐的真相——《桃花源記》其實是一個恐怖故事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在古代,很多產業都是世代相承,手藝基本上都是一代一代傳下去。正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其實正是說明了這種傳承性。那麼,作為捕魚為業的漁夫,自然從小開始捕魚。而捕魚的話,絕不可能永遠只是待在同一個地方,往往漁夫追逐水路,去的地方會比一般人更多、更遠。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一個在河道里捕魚的當地漁夫,對附近的水域肯定是相當熟悉,絕不可能迷路。但是,漁夫竟然迷路了。這說明一個問題,桃花源必須迷路才能進入,尋常情況下不可能找的到。在中國民間有一種“鬼打牆”的玄奇說法,就是哪怕這條路你再熟悉,然而一旦出現被“鬼打牆”的現象,那麼就必然會陷入無窮盡的迷失當中。所以從漁夫的表現來看,他必然是碰到了這種現象。


細思極恐的真相——《桃花源記》其實是一個恐怖故事


除此之外,從時間上推算,漁夫捕魚應該是在白天。那麼這天他想去一個新的地方,最大的可能是因為原來捕魚的很多地方魚已經很少了。不然怎麼會捨近求遠?那麼忘路之遠近,明面上說的是距離,但其實指的是時間。時間已經過去了很久,等到他到達桃花林時,必然天色將晚。為何他在天色將晚的時候才能到達桃花林?因為魂靈白天有著日光的存在,是不敢出來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這裡說明桃花林面積之廣。這麼一大片桃花林引出的問題有多個。

首先,兩晉時期,社會不穩,戰亂頻仍,民眾缺衣少食。是典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時代。然而,在漁人生活的村落不到半日路程的地方,竟然存在著這麼一大片桃花林,其提供的桃子,完全可以供給一個村落吃上很久的時間。但是漁夫及其同村居民,那麼久竟然都沒有發現,完全無法理解。

細思極恐的真相——《桃花源記》其實是一個恐怖故事


其次,陶淵明喜菊,這是世所共知的事情。如果這篇文章僅僅是陶淵明憑空臆想的文學創作,那麼喜菊甚重的他,也會描寫出一個遍佈菊花的樹林。要知道,在陶淵明時期,菊花還只是菊花,並沒與現在代表某些器官的寓意,自然沒有必要進行避諱。所以,這篇《桃花源記》其實壓根就不是他創作的,而是作為一名旁聽者記錄下來的內容。這個內容,很有可能是真實發生過。不然南陽劉子驥作為一個名士,所學必然博雜,如果僅僅是虛構的,又怎麼會讓他產生欣然前往的念頭?

再次,民間說法中桃樹有辟邪的功能,如今這種說法在中國農村同樣盛行。所以,在各種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道士辟邪驅鬼時使用的劍體多為桃木。在古代,桃花常常作為陰陽兩界的分割,可以據止魂靈,防止它們進入人間作亂。這些對於中國的文人而言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另外,桃花一般在四月初飄落,恰逢中國的清明時節。此時世間陰氣最重,人們會祭祀祖先,而魂靈也會在此時出來。紛飛的紙錢,和飄落的桃花,是不是格外相似?

細思極恐的真相——《桃花源記》其實是一個恐怖故事


最後,普通的亂墳崗即使有桃花林作為屏障,也不會像文中所描寫的擁有如此龐大的規模。因為桃樹的威力不小,所以往往種上一圈就足夠。可是《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林,規模簡直龐大到異常,這說明了什麼?我們都知道,魂靈的實力也有強弱之分。一般的魂靈,因為是正常死亡,怨氣並不是很重,可能一根小小的桃枝便足以令其畏懼。而兇靈、惡靈、怨靈則不然,它們在死之前積攢了太多的戾氣,死後同樣兇蠻異常,所以桃花源中的魂靈大都應該屬於這麼一類。從後面的“自雲先世避秦時亂”描述中也能看出。秦朝暴政世人皆知,那麼這些人必然在死之前經歷了莫大的冤屈和苦難。如果不然,怎麼會數百年依舊不會轉世投胎或魂飛魄散,甚至還要那麼一大片桃花林來辟邪防備?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魏晉之前,乃是三國亂世。群雄逐鹿,常年征伐,民不聊生。而盜墓就成了人們賴以生存的方式之一。到了魏晉時期,達官貴人為了防止陵墓被盜竊,墓道大都修建成前窄後寬的樣式。而古人為了吉利,入村的道路絕不會修建成如此模樣。由此可見,漁人進入的乃是一個極大的墓冢。

細思極恐的真相——《桃花源記》其實是一個恐怖故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桃花源裡的房屋錯落有致,秩序井然。這看似是為了表達一種對美好的嚮往,其實不然。要知道,在古代,只有大城市的建設才會井然有序,小村莊往往按照地勢錯落雜居,形同迷宮,根本就不會有所謂“屋舍儼然”的情況出現。但是古人對的墳墓的修建卻各位重視,擁有著更多更嚴苛的規矩。特別是一個比較大的家族,必須按照風水的要求以及輩份的高低整齊的排列在祖先的周圍。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阡”這個字,在古代除了用來指田間小路之外,還經常用來表示墓道的含義。如杜甫《敵武衛將軍輓詞》之三中所作:哀輓青門去,新阡絳水遙。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細思極恐的真相——《桃花源記》其實是一個恐怖故事


桃花源中的人說,他們的祖先是為了躲避秦朝的戰亂而來到這裡,一直沒有再出去過,也不知道有朝代的更迭。從秦朝到東晉已經過了近五百年的時間,即使不如如今一樣,每年都會流行不同的服飾,但是數百年的時間,衣著差異必然會很大。然而,桃花源里人們的穿著竟然會和外面的人一樣,這絕非尋常。有人說唯一的可能解釋便是他們穿的衣服都是後人燒給他們的。

但是這就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

因為後文已經說了,“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既然把老婆孩子都帶了進來,外面怎麼還會有子孫後代?所以,他們的衣著要麼是會隨著外人的進入而進行變化,要麼就隱藏著一個極為可怕的真相,那就是漁人只是誘餌,他們每隔一定時期,都要吸引外人前來,而這些人死亡之後,他們便得以脫離這種遊魂野鬼的狀態去轉世投胎。而留下的那一批魂靈,繼承了他們的故事,等待下一批人的到來。所以他們給漁夫只是講述了一個最初的故事而已。

細思極恐的真相——《桃花源記》其實是一個恐怖故事


另外,五百年的時間裡,他們沒有出桃花源,如果他們真的是人,就不可避免的要進行繁衍。但是,區區數百人的族群,原本就可能是一個大家族,即使不是一個大家族,經歷了數百年的通婚生育,那麼不可避免也要近親結婚。近親結婚的後果我們都知道,但是他們卻並沒有任何異常的表現,這說明他們根本就不是人。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裡的人設酒殺雞款待漁夫,這段形容很有意思,外面戰亂不斷,生活條件極其困難。而桃花源裡則家家安居樂業,有酒有肉。古人對祭祀祖先很是重視,為了求得祖先庇佑,往往會將最好的食物拿來做貢品。這也就是為何桃花源中的人酒食如此豐富的原因所在。同樣也表明了他們應該是作為後來的殉葬人,而非第一批進入桃花源的秦人。同樣也說明漁夫在桃花源的那些天,吃得其實是祭品。對於祭品,生人是不能隨便吃得。必須先要供奉給祖先,然後其子孫方可食用。而外人是絕對不能吃別人家的祭品的,這有著嚴重的忌諱。

細思極恐的真相——《桃花源記》其實是一個恐怖故事


停數日,辭去。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首先,對於在外面生活了很長時間的漁夫而言,不會不知道外面民不聊生的情況。既然如此他為何還要放著桃花源這麼美好的世界不待反而執意要離開呢?有兩種解釋。

一是漁夫外面還有自己的親人。二是漁夫經過在桃花源中生活的多日,已經發現了這裡的秘密,所以不敢再待下去。如果是前者,那麼情有可原。這麼好的一個地方,漁夫肯定會希望將自己的親人帶過來。可惜,他外出之後不是回家,而是直奔太守府第,直接排除了這種可能。如果是後者的話,那麼就很容易理解了。有人將其報告給太守理解為是他想要因此獲得賞賜,但是漁夫日常打漁,和官方稅務人員打交道肯定不止一天。發現一個小村落,或許能給太守帶來些許的稅金,但是對他而言,能有什麼賞賜呢?所以報告太守其實是因為他已經懷疑這可能是一個鬼村,所以才慌忙去報告太守。

細思極恐的真相——《桃花源記》其實是一個恐怖故事


除此之外,漁夫能夠從桃花源自由進出,但是裡面的人呢,五百年來,竟然沒有一個人想要出來。這完全不合情理。對於那些年輕人和小孩子,他們想要發現這個洞穴根本就不是難事,但是他們依舊沒有出來的原因是什麼?或許《葬經》給了我們一個極為合理的解釋。郭璞曾經在給《葬經》作注時寫道:門前桃桑乃是大凶之兆。而桃花源外有桃內有桑,正應了這種說法。所以不是裡面的人沒有發現洞穴的存在,而是他們懾於洞外的桃花林,根本就出不來。

綜上所述,漁夫進入的應該是個死人國,不過桃花源中人在死後已經忘記了自己的生平,所以只是繼承了最初那一批秦人的執念,一批又一批的講述最開始的那個故事。然後吸引外來者,這樣他們就能轉世投胎。所以,漁人其實只是一個誘餌,桃花源中的鬼告誡他“不足為外人道也”其實是欲擒故縱而已,因為經過多日的瞭解,他們已經明白漁人的弱點,所以通過他的嘴巴,將這個離奇故事傳出去,然後將外人騙進來殺死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