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二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第12章 去彼取此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①,馳騁畋獵②,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③。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④,故去彼取此⑤。

【註釋】

①爽:指口腔味覺發生毛病。

②田久:打獵。

③妨:本指妨礙、損害的意思,這裡特指盜竊、掠奪之類行為。

④腹:是指內在自我。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覺世界。

⑤彼:指外。此:指內。

【譯文】

五光十色絢麗多彩的顏色,容易使人眼花繚亂;紛繁嘈雜的音調,容易使入耳朵受到傷害;香馥芬芳、濃郁可口的食物,容易敗壞人的口味;放馬飛馳醉心狩獵,容易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奇珍貴的貨物,容易使人失去操守,犯下偷竊的行為。因此,聖人只求三餐溫飽,不追逐聲色犬馬的外在誘惑。所以應該拋去外物的引誘來確保安足純樸的生活。

【導讀】

眼睛可以看到繽紛的色彩,耳朵可以聽到紛繁的聲樂,嘴巴可以品嚐甘穠的食物,美色、美樂、美食都是大部分人一生所追逐的東西,但老子卻指出,過於沉湎於這些會讓人“盲”、“耳聾”、“口爽”。“馳騁畋獵”、“難得之貨”這些當時貴族們追逐、沉湎的東西,都會讓“人心發狂”、“行妨”,所以在生活之中,隨性並不等於放縱,順道並不是無道。

【解析】

本章揭示了“為腹”與“為目”的辯證關係,指出了物慾文明對人的傷害,並通過色彩、聲音、味道、狩獵、稀有之物對於人身心的種種傷害,進而導出自己的觀點:沉迷於感官上的享樂會導致人感觸功能減退,會使人的品行偏離正道。老子堅決排斥這種生活方式,而是提倡“為腹不為目”的生活態度,實際上就是把前一章的“利”和“用”關係歸結到人體科學上來。表明了老子以“道”為本的微觀認識論。只不過是老子在本章繼續列舉防礙心法達到“無”的事例。眼睛失去辨別事物的能力,就會迷惘。

在佛教中,人類的感覺器官被具體分成了六類: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器官分別感知著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世境界,正因為感知了這六種境界,所以人類產生了喜、怒、哀、樂、憂、思六種意識,也正是這六種意識的存在,才使我們原本平靜的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慾望,當慾望得到滿足時我們就會欣喜若狂,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的情緒就會消沉低落,內心就會備受煎熬,使得我們的靈魂有一種想要出竅的痛苦,甚至彷彿跳入了火海般難以解脫,而不能自拔。因此,我們原本明淨的心境就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垢,連我們一向敏銳的感覺也因此而變得麻木而遲鈍了。

“五色令人目盲”,這裡的“五”並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字,“五色”並不是就指黑白黃綠青五種顏色,它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泛指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目肓”也不是指瞎眼,而是指令人眼花繚亂的事物,使我們的眼睛喪失了辨別事物本原的能力。眼睛的功用就是觀察事物,一旦我們所觀察到的事物真假難辨,就常常會陷入迷惘的境地。

在懂得了“五色令人目盲”的道理後,“五音令人耳聾”也就不難理解了。單一的聲樂會令人心曠神怡,會讓人精神放鬆,從而得到一種無法描述的美的享受,然而再動聽的聲音,一旦和別的聲音混雜起來,旋律就會走調,其美的享受就會立刻在瞬間變成痛苦的煎熬,這是生活在喧囂的鬧市的的人們渴望迴歸田園生活的最好註腳。

我們在理解“五味令人口爽”時可以參照以上兩句話的解釋。人的口舌是具有感知各種食物味道能力的,它能敏銳地品嚐出酸甜苦辣等各種滋味,然而過多地品嚐各種風味的佳餚、也會使人的口舌麻木、嗅覺失靈,無法辨別各種美味了。人的口舌是專門用來享受美味的,可一旦喪失了鑑賞美味的能力,就會給我們自身造成損失。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畋獵即狩獵,狩獵曾是人類早期謀生的重要手段,也是人類最早開展起來的生產活動,人類的動物本性最早在狩獵中得到了最鮮明的印證。綜觀人類狩獵活動的發展歷程,就不難看出,狩獵始終是帶著血腥和暴力性質的殺戮和掠奪行為,它是充滿野性的不文明行為,這種行為使人們變得瘋狂和殘忍,而瘋狂和殘忍的心理狀態則是滋生社會動亂的根源。

那麼,何謂“難得之貨”呢?為什麼說“難得之貨”會使人的行動受到損害呢?我們按老子所說的稀有珍貴之物,比如金銀珠寶、華衣美食、玉璧、銅器、羽飾、武器等物品,正是由於“難得之貨”珍貴稀有,才強烈地撩撥起了人們佔有它的貪婪慾望,在這種慾望的驅使下,人們的行為就會突然變得怪異反常,如盜賊爬房越脊、穿窬走戶,甚至不惜草菅人命;權臣互相傾軋、鉤心鬥角、爾虞我詐;等等。從上面的闡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五色”、“五味”、“五音”之所以會傷害我們,就是因為其可以刺激我們的慾望,使我們的慾望無限膨脹。

最後,老子提出“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一句極其通曉明白的話,點明瞭聖人的生活方式:只滿足吃飽肚子這一低級需求,而不滿足眼睛欣賞外物的欲求。老子的這一觀點並不是反對人們去享生活,而是警醒人們追求享受要適可而止,不可無限制地滿足自己的貪慾。他希望人們能夠夠豐農足食,實現內在恬淡寧靜,而不是追求外在私慾的滿足。一個貪婪滿足自己外在私慾的人,就會產生自我疏離感,心靈難免會愈發變得空虛。因此,老子提醒我們,要徹底摒棄各種外在慾望的誘惑,始終保持內心清淨滿足,才能生活得自在快樂。可是在生活中,面對物慾橫流的外在世界,很多人無法抵擋物慾的誘惑,從而不惜代價地來滿足自己的聲色慾望,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墮落消沉甚至走上滅亡的道路,顯然,這些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已經嚴重扭曲變形。所以,在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更要靜心聆聽老子的教誨。

王弼《道德經注》

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盲、聾、爽、狂也。難得之貨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為腹者以物養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為目也。

爽,是差失的意思。失去口的作用就叫做爽。耳、目、口、心都要順應它們的性質才行。不順從它們的特性、違反它們的使命,就會對它們自然的狀態造成損傷,就出現了盲、聾、爽、狂。難得的東西因為難得,無法通過正當手段得到,所以就擋住了人們通過正常手段謀求幸福的道路。爭取腹中的食物是用食物頤養自己,去佔有眼前所有能夠佔有、享受的東西就是用這些東西去奴役自己,所以聖人不為目。

蘇轍《老子解》

視色、聽音、嘗味,其本皆出於性。方其有性,而未有物也,至矣;及目緣五色、耳緣五音、口緣五味,奪於所緣而忘其本,則雖見而實盲,雖聞而實聾,雖嘗而實爽也。

看顏色、聽聲音、嘗味道,這些功能的本質都出自於我們感覺器官自身具有的本性。當我們的感官具備這樣的本性,而沒有接受外物刺激的時候是最完滿的;等到眼睛看到五色、耳朵聽到五音、口嚐到五味,感官被外物吸引、佔據而忘記本性,雖然能看卻看不到,雖然能聽卻聽不清,雖然能嘗卻嘗不出味道。

聖人視色、聽音、嘗味皆與人同,至於馳聘田獵未嘗不為,而難得之貨未嘗不用也。然人皆以為病,而聖人獨以為福,何也?聖人為腹,而眾人為目,目貪而不能受,腹受而未嘗貪故也。彼物之自外至者也,此性之凝於內者也。

聖人看顏色、聽聲音、嘗味道都和別人相同,也不是不參加騎馬打獵的活動,難得的東西也不是不用。人們都覺得享樂過多不好,而只有聖人覺得幸福,為什麼呢?聖人只求吃飽飯,而眾人追求眼前所有能夠佔有、享受的東西,眼睛貪求能看到的東西卻無法享受,肚子能夠消受食物卻不會貪婪。事物是從外部影響人的,而本性是內在具有的。

【經典解讀】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終生卻大多貧苦不堪,食不飽腹,而那些貴族高官們五穀不識,卻整日地綾羅綢緞,錦衣玉食。本章既是老子對人生如何對待“欲”的思考,也是對當時的那些縱情聲色的奴隸主貴族們的一種勸諫、警告。老子提倡清靜無為的修身之道,反對過分奢華,他認為對五色、五聲、五味的過分追求都是導致人生墮落的根源。同時,他反對馳騁田獵,反對對“難得之物”的追捧,認為這種過度的放縱會導致人迷失本性。這些內容和前面“不見可欲”、“不貴難得之貨”相互呼應,體現了老子清淨、樸實的處世治民態度。

有人對老子的學說產生懷疑,認為人生都離不開衣食住行,五色、五味、五音是人類通過感官瞭解這個世界的根本方式,老子對待它們的態度是消極的避世、苦行。其實,並非如此,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新舊制度相交替、社會動盪不安之際,貴族生活腐朽糜爛。老子目擊了上層社會的生活狀況,本章正是對那種生活的一個批判。“腹”不為“目”,並非是要人們只知道吃而不知道追求的白痴。王弼注《道德經》時解釋此語為:“為腹者以物養已,為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為目也。”就是說老子認為,在衣食住行之時,人們應該將它們當成人生的工具,而非目的。

我們在理解老子的話語時一定要考慮其提出論點的語境。吃、色、音都能成為一種文化,成為很多人高雅的追求,但老子並非是針對什麼美食節、音樂節、繪畫藝術而說的,而是針對那種奢侈靡朽的生活而言的。即人們可以追求這些事,但凡事都應有一定的限度,過分了,很正常的一些愛好就會變質,很多有益的事情就會變得有害。音樂、美術都是高雅的藝術,但在一些令人墮落的場所,那些靡靡之音、引起原始慾望的視因素,就會成為腐蝕人靈魂,危家人心靈的禍患。

老子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是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貪俗的生活。這在聲色物慾四處橫流的現代社會尤其值得人們進行思考,可惜當今太多人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打開新聞時時能看到各種選美比賽,各種盛宴聚會,各種讓“粉絲”們瘋狂的音樂演唱會。太少的人能在這喧器之中清靜下來,仔細想想自己到底追求什麼,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了。

【哲理引申】

春秋之時,諸侯爭雄相互混戰,其中出了很多昏庸亡國之君,也出了很多十分有作為的君主,如春秋五霸。使楚國稱雄的楚莊王就是當時最有作為的君主之一,他擊敗北方強大的晉國,飲馬黃河奠定了一世偉業。然而,楚莊王並非一開始就英武非凡,相反他一度沉迷於酒色之中,被視為昏庸之主。

楚莊王繼位後,並未有什麼突出作為,他愛田獵飲酒,愛寶馬美人。據傳,楚莊王有一匹心愛之馬,他給馬的待遇不僅超過了對待百姓,甚至超過了給大夫的待遇。給馬穿刺繡的衣服,吃有錢人家才吃得起的棗脯,住富麗堂皇的房子。後米,這匹馬因為恩寵過度,得肥胖症而死。楚莊王荒唐地讓群臣給馬發喪,並要以大夫之禮為之安葬。大臣們認為莊王在侮辱大家,對莊王此舉表示不滿。楚莊王就下令說,再有議論幫馬者將被處死。多虧伶人優孟委婉勸諒,最後莊王才答應放棄奢侈的葬馬之舉。

他不僅生活腐化,對朝政也是不聞不問。晉國軍隊奔裝一直依附於楚國的集國,在楚國的家門口向蔡國發起猛攻,蔡侯一面抗拒晉軍,一面派人向楚國求救,楚莊王竟視而不見。不久,蔡都失陷,楚國王宮卻依然載歌載舞,群臣一片譁然。

曾經依附、臣服於楚國的諸侯小國,見楚君如此昏庸,都心生反志。一個強大的楚國,忽然變得人人可欺,楚莊王即位短短三年間,各地的告急文書便雪片般飛往郢都,全國都彌浸著一種緊張的氣氛。而楚莊王似乎毫不知情,一如既往地躲在深官之中,整日打獵喝酒,不理政務,還在官門口掛起塊大牌子,上邊寫著:“進諫者,殺毋赦!”

大夫伍舉終於忍不下去了,他進見莊王。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醒地在觀賞歌舞,眯著眼睛問伍舉:“您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伍舉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麼也猜不出,特此來向您請教。”楚莊王一面喝酒,一邊好奇地問:“什麼謎語,這麼難猜?說來聽聽!”伍舉說:“有人在南方時,見到過一種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呢?”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伍舉的意思,笑著說:“我猜著了。它可不是隻普通的鳥。這隻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伍舉便高興地退了出來。

可過了幾個月,楚莊王依然老樣子,既不“鳴”,也不“飛”,整日飲酒聽樂,田獵無度。大夫蘇從便來見莊王。他才進宮門,便大哭起來。楚莊王說:“先生,為什麼事如此傷心啊?”蘇從回答道:“我自己就要死了,楚國也即將滅亡!”楚莊王很吃驚,便問:“你怎麼能死呢?楚國又怎麼能滅亡呢?”蘇從說:“我想勸告您,您聽不進去,肯定要殺死我。您整天觀賞歌舞,遊玩打獵,不管朝政,楚國難道不就要滅亡了嗎?”楚莊王聽完大怒,嚴厲斥責蘇從。蘇從痛切地說:“位若您將我殺了,我死後還能得到忠臣的美名;但您若是再這樣下去,楚國必亡。您就當了亡國之君,要殺便殺吧!”楚莊王聽後,動情地說:“您的話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說的辦。”

此後,楚莊王遠離酒色,他傳令解散了官廷裡的樂隊,將那些美女歌女都打發得遠遠的。親自處理朝政,攻伐背叛的附屬國。他罷黜那些昔日和他一起觀舞聽歌、田獵遊玩的佞臣,啟用孫叔敖等人才,很快楚國面貌一新,國力也迅速恢復,終於在郊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晉因,取得了霸主地位。

《尚書.五子之歌》中所說的:“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楚莊王沉迷於酒色之時,一個強大的國家變得不堪一擊,而當他遠離這些慾望之物時,又能重新振奮起來。可見,人如果想有一番作為,一定不能被外慾所擊倒。

如有雷同 純屬巧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