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上過戰場的蔣方震卻被稱為“軍事天才”、“兵界泰斗”

蔣方震(1882-1938),字百里,浙江定海人。他一輩子沒有指揮過實際戰鬥,當然談不上打勝仗了,但他在舊中國的軍界卻享有“軍事天才”的美譽,他精研兵法,著力介紹國防新知識,著述宏富,贏得“兵學泰斗”之譽。

沒上過戰場的蔣方震卻被稱為“軍事天才”、“兵界泰斗”

蔣方震於1901年到日本士官學校學習,1906年畢業時,不論軍事理論,還是野戰實習,各科成績均名列全校畢業生之冠。日本士官學校有條規矩:每年天皇送一把劍給畢業生中的第一名。這一期蔣方震奪得日本天皇御賜軍刀。日本軍方認作奇恥。自此,士官學校若干課程,日本學生和諸外國學生分開授課。蔣方震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得到天皇賜劍的軍校外國留學生。

沒上過戰場的蔣方震卻被稱為“軍事天才”、“兵界泰斗”


蔣方震回國後在東北督練所做過一陣子參議,後來又赴德國學習軍事,知識更加淵博。1912年,年僅30歲的蔣方震當上了中國當時最負盛名的軍事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以後又輾轉於各軍閥之間,先後給吳佩孚、孫傳芳、唐生智做過短時間的參謀長、總顧問等閒職。若論戰績,蔣方震可以說是身無寸功,但他的軍事洞察力在當時的軍界卻是第一流的。下面可以說兩個小故事:

沒上過戰場的蔣方震卻被稱為“軍事天才”、“兵界泰斗”

1932年2月1日,即一.二八事變的第三天,一幫記者同蔣方震在上海法租界一家咖啡館閒聊,蔣拿了一份上海出版的日文《每日新聞》瀏覽了一下,對曹聚仁說:“七日早晨,日軍要有一個師團到達上海。”曹很納悶:“你不是日軍高級將領,怎麼知道日軍的兵力佈置?”蔣方震指著一條同盟社的東京電訊,解釋說:“陸軍杉山昨日晉謁天皇,這就是報告出兵的意思。依日本的運輸能力,以及從長崎到上海的路程,估計七日早晨可運到一個師團”果然,2月7日,日軍第九師團抵達上海。

1938年5月,蔣方震被任命為陸軍大學代理校長,11月,在往西遷校途中,蔣方震病逝於廣西宜山。1947年。蔣方震被追授上將。死前,他曾留下一句在抗戰中被人們廣為傳誦的遺言:勝也好,敗也好,就是不要同他講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