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數據需要共享協議

我是獸獸,從事雲計算的健身萌妹紙,不定期更新5G&IoT內容,更多好貨可關注公號:5G物聯網世界。 

物聯網設備產生大量的數據,但這些數據中的大部分要麼被封閉在專有網絡和雲中,要麼被丟棄在網絡的邊緣,儘管真正的二級和三級市場機會可能就在這些數據中。我們缺少的是一個健壯的、與供應商無關的數據共享協議。固有的去中心化和可伸縮的對等網絡為構建這個數據市場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藍圖。

Gartner預測,在短短兩年內,我們將達到200億件聯網的東西。他們還聲稱,95%的新技術產品設計將具備物聯網(IoT)功能。在每個連接的設備中,一個或多個傳感器記錄有用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被實時共享並出售給任何數量的相關方。向市場開放這些數據是有風險的,但如果做得好,它可能代表著一個真正的機會。

絕大多數情況下,數據仍然鎖定在專有的集中系統中。更廣闊的世界無法獲得它的洞察力。生產它的人、組織和機器不能把它賣給一個渴望和等待的市場。由於數據被限制在豎井中,我們只實現了其價值的一小部分。

但隨著社交媒體和物聯網的興起,對實時數據經濟的需求正在顯現。智能城市、智能家居和自動駕駛汽車將會收集更多關於我們、我們的機器和我們居住的世界的本地化信息。它是有價值的數據,但世界上沒有真正的交易方式:在今天的互聯網上,沒有中立的供應商平臺來支持安全的傳輸、存儲和新數據經濟所需的貨幣化。

數據共享經濟需要嗎?

缺少的是一個可伸縮的發佈/訂閱消息傳遞系統,用於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且沒有任何一方擁有的信息。為了說明這一點,假設有一個即時消息傳遞(IM)應用程序,通過該應用程序,發佈到流中的文本可以安全地傳遞給收聽(或訂閱)流的每個人。現在想象一下,所有的數據都是類似的,而不僅僅是文本。系統需要支持一對多的對話以及多對多和私有模型。

從歷史上看,IM、在線遊戲和類似的用例需要在訂閱者之間實時分發數據,它們要麼必須創建自己的基礎設施,要麼依賴於集中式雲服務。即使是最簡單的項目,構建自己的基礎設施也會增加成本和風險。結果通常是一個獨特的、封閉的網絡,它幫不了任何人,而且很難維護。集中式的替代方案也是參與的一個障礙:更糟糕的是,它將數據交到通常規模龐大、不負責任的公司手中,冒著他們將創建與你的方案競爭的專有解決方案的風險。

internet需要一個協議,通過該協議,人、組織和機器可以發佈數據,授權方可以通過該協議訂閱數據。但它也需要一個值得信賴的市場來處理隨之而來的數以百萬計的金融交易。開放、公平和自由的數據經濟要求數據網絡及其市場:

  • 分佈式:一個共享的、可伸縮的基礎架構,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和可用
  • 開放:開放給所有人使用,用開放源代碼構建開放標準
  • 安全:保護數據和參與者,保護交易不受欺詐
  • 可伸縮:數據源從單個傳感器到數千個,以及一個能夠處理宏觀和微觀事務的市場

構建網絡

有成熟的和新興的技術可以滿足這些需求。目前的挑戰是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連貫、健壯的數據管理協議。對於數據網絡本身,點對點(P2P)方法——廣泛用於文件共享——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分散和固有的可伸縮性,P2P網絡為實時信息交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一個數據共享網絡可以建立在現有的開源庫的基礎上,通過增加端到端加密等技術來加強系統,並確保在需要的時候和地方的隱私和匿名性。

可以使用區塊鏈技術構建相應的市場,以確保至少在區塊鏈技術約束下的價值結算、身份和權限控制。這種方法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為那些支持具有節點和帶寬的數據網絡的人提供一種激勵機制(加密貨幣)。我們能否超越區塊鏈的侷限性,滿足日益增長的數據共享平臺需求?時間會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