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曾三次主动与明朝议和,如果议和成功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明朝曾有三次与大清议和的机会,但明朝始终没有把握住这三次救命稻草,让自己走向灭亡。后金大汗皇太极登基之初,就向明朝抛来了橄榄枝,希望两国能够互派使者通过和议达到和平相处相互尊重。

清朝曾三次主动与明朝议和,如果议和成功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第一次议和是在天启七年10月,天启皇帝刚刚驾崩,崇祯皇帝登基刚两个月。当时两国正在交战,互不来往,通信设备又不足,于是皇太极就通过偏道向明朝表达善意。皇太极满怀希望的派蒙古族一个叫都令的喇嘛去明朝传达信号,希望明朝能够承认大金政权,彼此和平相处,友善往来。并且希望能够派使者进京祭奠天启皇帝,但崇祯皇帝迟迟没有回信。皇太极并没有灰心,而是继续等待议和的时机。

清朝曾三次主动与明朝议和,如果议和成功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第二次议和是在崇祯元年。宁远总兵祖大寿的士兵与后金士兵发生磨擦,磨擦过程中一些明朝士兵被俘。按照以往的惯例,被俘士兵要么被威胁投降,要么被杀害。但这一次皇太极却一反常态,他认为这是与明朝议和的最佳时机,并写信给祖大寿,信中说只要大明愿意议和,就派使者进京祭奠天启皇帝。《皇清开国方略》记载信的内容“我欲通两国之好,共图太平……。”

清朝曾三次主动与明朝议和,如果议和成功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祖大寿身为一名武将,他的职责是打仗,对议和之事必然嗤之以鼻。《皇清开国方略》这样记载祖大寿的回信:“吊丧者为谁?讲和者为谁?”意思是你有什么资格给我大明皇帝吊丧?你有什么资格跟我大明议和?语言中充满傲慢和不屑。

仅管如此,皇太极为了表示诚意,送还了俘虏,并让俘虏带话给祖大寿,希望能与明朝议和,希望能派使者进京祭奠天启皇帝,但均无任何答复。

皇太极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议和呢?主要原因是因为皇太极继位之初,是由四大贝勒共同执政。努尔哈赤设立了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四大贝勒当中皇太极最小,排在最后。

清朝曾三次主动与明朝议和,如果议和成功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努尔哈赤死后,继承大统的皇太极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三大贝勒与皇太极都南面并坐,他们“共议国政,各置官属”,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况且三大贝勒手中握有兵权,权利之大足以对皇太极造成相对威胁。如果三大贝勒同时发难,皇太极大汗之位难保,这让皇太极一直耿耿于怀寝食难安。对于与明朝的议和也不过是皇太极的缓兵之计,他想通过议和腾出时间集中精力对付三大贝勒,削弱他们的权利,收回他们的兵权,让自己的权利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以达到专制集权的目的。接下来十几年时间皇太极也是这么做的,他通过打击逐渐收回三大贝勒的权利,稳固了自己的权利,达到了政治目的。

清朝曾三次主动与明朝议和,如果议和成功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让皇太极面对现实,就是后金兵马数量太少,根据历史记载,清军入关前的数量只有15—16万左右。而大明则是一个疆域广阔、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庞大帝国,大明兵多将广数量庞大。以兵马数量上来讲,好不夸张的做个比喻,大明就像一只大象,而后金就好比几只蹦跶的蚂蚁,看不到有任何胜算的机会。与其如此,不如通过友好协商让大明承认自己,先与大明和平相处,通过休养生息等自己足够强大了,再与大明一决高下。

很多人会说崇祯应该接受皇太极议和,腾出手来集中对付国内的农民起义。但我们注意到两次议和是发生在天启七年和崇祯元年,而李自成农民军起义是在1629年,即崇祯二年。也就是这两次议和都还没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清朝曾三次主动与明朝议和,如果议和成功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另一个问题,崇祯为什么不肯接受议和?我们都知道大明对外政策向来都十分强硬,自建国以来就没向哪个国家屈服或主动示好过,抵御外敌从来都不含糊。对于后金,明朝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剿灭。更何况崇祯皇帝新登帝位,年少得志意气风发,立志要消灭后金收复辽东振兴大明,怎么可能轻易接受议和呢?

清朝曾三次主动与明朝议和,如果议和成功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但局势的发展并不是崇祯皇帝能预料得到的,越往后局势就越不利于大明,乃至崇祯皇帝被整个局势搅得焦头烂额、心力憔悴。

第三次议和发生在崇祯十五年,对大明来说这一年的局势已经非常不堪,国内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战火即将烧到京城。关外松锦之战明军大败,明朝精锐部队消耗殆尽。大明江山在风雨中飘摇,内外交困之际崇祯下密旨让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军议和。但由于消息不慎泄露,引起群臣愤慨,崇祯为了挽回面子杀了陈新甲。杀陈新甲是崇祯人生中又一大败笔,等于直接断了自己的退路,也断了大明的退路,明朝只能迅速走向灭亡。

清朝曾三次主动与明朝议和,如果议和成功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三次和议都谈崩了,假如三次有一次议和成功,大明还会灭亡吗?如果前两次议和成功,崇祯是完全有精力对付后来的农民起义,也不至于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如果是第三次议和成功,急命各路军队进京勤王,胜算虽不可知,但至少不会腹背受敌顾此失彼,至少还有回旋的余地。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喜欢历史的朋友请点击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