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勇士,立下赫赫戰功的大秦名領蒙恬的一生

在這個戰亂紛紛的時代,在鑄就和守護大秦帝國這座大廈中,有一位剛正不阿、忠肝義膽的鐵血軍人,他一生都在為這個國家而努力,他有勇有謀,戰功赫赫,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他就是秦朝名將蒙恬。

中華第一勇士,立下赫赫戰功的大秦名領蒙恬的一生

蒙恬劇照

蒙恬出身於名將世家,祖籍齊國。祖父蒙驁和父親蒙武均為秦國名將,在秦統一六國的征戰中鞠躬盡瘁,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這樣一個名將世家的環境中,蒙恬深受家庭薰陶,從小胸懷大志。

蒙恬雖為武將世家,但自小天資聰穎,深受儒學教育,由於很喜歡法律,年幼時與弟弟蒙毅一起在李斯門下學習典獄之法,這段期間,他博覽群書,學習兵法,為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初露鋒芒

祖父與父親都為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深受秦王室信任,承載著家族輝煌的蒙恬自知責任重大,接過祖父和父親留下的戰績,蒙恬扛起了帥旗,公元前221年,蒙恬跟隨大將軍王賁進攻齊國,一路長驅直下攻取齊國都城臨淄,俘獲齊王,蒙恬第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由於在戰爭中表現優異,也因滅齊之功而被封為"內史","內史"是管理都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始皇帝對蒙恬的信任不言而喻。

中華第一勇士,立下赫赫戰功的大秦名領蒙恬的一生

蒙恬劇照

卓越的人生履歷

一、抗擊匈奴,名震天下

列國爭戰時沒有精力顧得上北方的匈奴,燕趙兩國身處邊境之地,常受到匈奴的騷擾,以致於讓匈奴佔領了河套地區,自秦始皇統一全國開始,秦朝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六國後人,而是北方匈奴,秦朝北方邊境百姓常常受到匈奴的掠奪,匈奴侵略消息頻頻來報,在這個人心思定,國家統一初定的時刻,蒙恬接過了"北逐戎狄"的命令。

公元前215年的冬天,三十萬大軍在蒙恬的帶領下從陝西榆林出發,兵分兩路,一路向河套北部逼近,一路向進擊河套南部,秦軍行軍迅速,在河套北部也就是寧夏和內蒙古地區的黃河上游遇到了匈奴軍隊,在凌冽的寒風中,蒙恬一聲令下,大量的弩箭如下雨一般進入了毫無阻擋之地的匈奴人軍中,以勢不可擋的破空之聲射殺了大量匈奴軍。

中華第一勇士,立下赫赫戰功的大秦名領蒙恬的一生

攻打匈奴

匈奴大敗而逃。向北逃亡七百餘里,正如賈誼的過秦論:"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自此一役趙國原來丟失的河套地區盡歸秦朝,秦軍再無威脅,蒙恬的威名也因此名震天下。

二、修築長城,功垂千古

匈奴被蒙恬趕往漠北後再也不敢來進犯,但是為了徹底保衛中原地區百姓免遭匈奴的屠殺和掠奪,蒙恬開始了以山險地形來阻擋匈奴騎兵的方法,徵調幾十萬軍民修建萬里長城,把秦、趙、燕三國北邊面對著匈奴的地方用護城牆連接起來。

萬里長城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長達五千多公里,這座綿延萬里的長城,使北方免遭匈奴的侵害,徹底的穩固了北方,蒙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也為他的豐功偉績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修建馳道,促進經濟

為了貫通全國各地,加強北方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方便始皇帝巡查各地,蒙恬奉命修建一條自咸陽甘泉宮到九原的馳道,路寬五十步,全長一千八百里,每隔三丈,植松樹一棵,穿山過谷,工程十分巨大。《括地誌》記載:"甘泉山有宮,秦始皇所作林光宮,周匝十餘里"。

甘泉宮位於陝西淳化縣以北,距咸陽一百五十里處,始皇帝常居此避暑,馳道的修建加強了北方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對於運送戰略物資,保障後勤,提高行軍速度等具有深遠的作用。

四、毛筆改良,功不可沒

中華第一勇士,立下赫赫戰功的大秦名領蒙恬的一生

毛筆

《太平御覽》引《博物志》記載:"蒙恬造筆",崔豹《古今注》記載:"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

這是蒙恬造毛筆的歷史記載,因為當時的人們還是用竹籤寫字。

公元前223年,相傳蒙恬在外作戰,因時常要寫戰報給始皇帝,覺得竹籤很不方便,蘸了墨汁沒寫幾下又要蘸墨汁,一次他看到兔子在路上跑,尾巴拖著長長的血跡,於是他靈光一閃,在竹管前端插上兔毛,寫起字來方便多了,這就是毛筆的來歷,相傳蒙恬在中山國內取上好的秋兔之毫制筆,他製作的毛筆精於前人,是毛筆的改良者。

中國名人大辭典》記載:"恬始作筆,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 羊毛為被,所謂蒼毫也"。唐代韓愈《毛穎傳》以筆擬人:"蒙恬伐中山,俘捉毛穎,秦始皇寵之,封毛穎為管城子"

也就是毛筆的代稱。

五、含冤而死,英雄落幕

中華第一勇士,立下赫赫戰功的大秦名領蒙恬的一生

蒙恬劇照

蒙恬的勞苦功高讓始皇帝對其信任有加,再加上其弟蒙毅常伴始皇帝身邊"諸將相莫敢與之相爭 ",蒙氏兄弟深得始皇帝倚重,歷史記載秦始皇"甚尊寵蒙氏",甚至直接把公子扶蘇放到蒙恬軍中歷練,感受刀兵的洗禮,戰火的悲壯,好讓扶蘇能夠勝任以後的帝王之位,

"陛下(秦始皇)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史記·李斯列傳》)。

然而事與願違,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天下,一路從咸陽出發,經武關、丹水,過漢水流域到雲夢。同年七月,大隊人馬到達平原津時(今山東德州)時突然患病,於是派蒙恬的弟弟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車隊到河北沙丘時,始皇帝病死。在始皇帝病逝前,"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史記.李斯列傳》

中華第一勇士,立下赫赫戰功的大秦名領蒙恬的一生

趙高劇照

始皇帝死前想讓蒙恬當託孤大臣,然而,英雄總是不乏小人算計,趙高擔憂公子扶蘇即位,蒙恬掌權對自己不利,況且自己與蒙毅有過節"怨蒙毅法治之而不已也" 《史記.李斯列傳》於是趙高與李斯合謀,對李斯說:"丞相主從,您的功勞、才能、謀略,與蒙恬相比如何?天下對您的好感強,還是對蒙恬的好感強,扶蘇更信任您,還是更信任蒙恬"這一席話徹底擊中了李斯的內心,於是李斯與趙高聯手扶持胡亥,滅掉扶蘇。

趙高偽造遺詔,在遺照捏造罪名,派人送往上郡,善良的扶蘇以為父皇真的要他死,所以含恨而終。但是久經人生考驗的蒙恬卻心存疑慮,堅決不肯從命,於是請求復訴。

之後蒙恬被押往陝西安定縣北囚禁,兵權也隨之交出。胡亥知道扶蘇已死,本想放過蒙恬,但是經不住趙高的挑撥離間,趙高對胡亥說

"我聽說先帝早就想冊立你為太子,但是蒙毅老是反對,這樣的人,應該儘早除去"胡亥信以為真,派使者賜死蒙恬,蒙恬死前說道:"我究竟對上天做了什麼,竟無罪而受死",說完吞下毒藥,含冤而終。

蒙恬含冤死後,部下將士無不悲切,數萬將士用戰袍為其兜土成墓,如同山丘。

清代詩人題詩曰:"春草離離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沉。生前造就千支筆,難寫孤臣一片心。"

司馬遷評價他:

"秦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為之使,恬不仁不止知矣。然恬明於為人臣之義,雖無罪見誅,能守死不貳,斯亦足稱也"。

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的蒙恬,縱觀他一生,雖然沒有能夠轟動古今,不管是助始皇帝統一六國,還是修築長城,亦或是改良毛筆,所做的都是對這個社會真實有意義的,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大秦。

參考文獻:

《史記》

《資治通鑑》

《大秦名將蒙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