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電商大佬紛紛轉投農業,釋放什麼信號?

陳平創新工作室

國內的騰訊、阿里、京東、百度、華為,國外的軟銀、亞馬遜、谷歌等巨頭都對智慧農業表現出巨大的興趣。大佬級企業佈局智慧農業,傳遞了哪些重要信號?

根據國際研究預測,全球智慧農業快速發展。全球智慧農業的市場規模將從 2016 年的 90.2 億美元達到 2025 年接近 700 億美元的規模。

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了眾多關注。國內的騰訊、阿里、京東、百度、華為等互聯網巨頭已開始佈局智慧農業,國外,軟銀、亞馬遜、谷歌等企業也對智慧農業表現出巨大的興趣。在智慧農業早早佈局的企業有望率先受益。

疫情之後,電商大佬紛紛轉投農業,釋放什麼信號?

互聯網巨頭紛紛持續投入智慧農業

騰訊

3月25日,騰訊與新希望成立新騰數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該合資公司將成為騰訊雲和新希望在農業互聯網、智慧城鄉和數字政府等重大項目上的實體單位。

去年4月,騰訊雲首個農業領域的產業互聯網項目落戶廣東。騰訊雲與廣東粵旺農業集團、深圳壹家倉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粵港澳大灣區產融基金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將攜手共同打造“智慧農業平臺”。

在農業領域,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農業生產者根據植物養護需求精準定製管理策略,在減少水和農藥使用的同時,提高作物產量與質量。騰訊投資了一家名為 Phytech 的以色列農業科技公司,他們通過使用各種傳感器和衛星數據,由機器學習提供動力,瞭解作物情況,優化作物健康。該系統為客戶平均節約了 20% 的水資源,生產率提高 20%,在玉米授粉期內通過計算避免僅 3 天的灌溉不足,即可增加 126 美元/英畝的收入。

在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發起的 AI 農作物養成與模擬經營類挑戰賽,只能利用機器算法來遠程控制黃瓜的種植,除了最後摘黃瓜整個過程人類都不能參與。騰訊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等機構組成的 iGrow 團隊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績。種植結果顯示,其種出的 AI 黃瓜成本低,好看又好吃。騰訊在黃瓜產品的技術研發成功之後,將複製到其他種植生產上。

疫情之後,電商大佬紛紛轉投農業,釋放什麼信號?

阿里

去年,阿里用 AI 為豬驗孕,阿里雲正式宣佈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合作,通過 ET 大腦實現人工智能養豬,即使用視頻圖像分析視頻圖像分析、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物流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提高豬的存活率和產崽率,項目投入高達數億。

疫情之後,電商大佬紛紛轉投農業,釋放什麼信號?


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集團旗下聚划算平臺,開團1000畝土地,打造全國首個互聯網定製私人農場。

此次互聯網私人定製農場項目由聚划算和績溪縣聯手打造,1000畝地都是績溪當地的閒散農田。消費者可根據家庭需求自由認購土地位置及面積,每月要種什麼作物。認購之後,當地農村合作社僱傭專業的老農幫助種植看護,待農作物成熟,當地農民將以每兩星期為週期快遞給用戶。

此外,認購土地的消費者還能免費享受農家樂住宿及績溪周邊景點門票,包括胡氏宗祠、胡雪巖故居、徽杭古道等。城市裡的消費者可以在農作物成熟時去當地採摘促進。

這次的互聯網農場是阿里首次嘗試互聯網C2B模式,為數字農場積累經驗和操作案例。

京東

早在2018年,京東宣佈,以無人機農林植保服務為切入點,整合京東集團物流、金融、生鮮、大數據等能力,搭建智慧農業共同體,與地方政府、農業上下游龍頭企業、農業領域專家等共同合作,構建開放、共生、共贏的農業合作平臺。並同時打造旗下首個品牌農場——“京東農場”。

疫情之後,電商大佬紛紛轉投農業,釋放什麼信號?


京東農場選擇優質農場作為合作伙伴,共建現代化、標準化、智慧化農場,對農作物耕種管收提供大數據等技術支持,實施管控和數據管理,以確保高品質農作物生產全鏈條信息公開。高品質的農產品,還將直接利用京東物流、冷鏈倉儲等縮短流通環節,實現直接從田間到餐桌的“京造”模式。

京東在2018年末推出了基於“豬臉識別”等 AI 技術的智能養殖方案,其中的“神農大腦”,是京東農牧與中國農大、中國農科院等機構合作研發的智能養殖技術,可觀測與記錄每隻豬的體重、生長、健康情況,同時,又落成了一萬多平米的植物工廠,據稱將產量提高到每年 300 萬噸,是傳統菜農效率的幾十倍。

疫情之後,電商大佬紛紛轉投農業,釋放什麼信號?

在百度2016年世界大會上,李彥宏認為互聯網即將開啟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下一幕,未來百度將推出“百度大腦”,並將在自然語言的處理、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處理以及用戶畫像等領域的應用。尤其AI+農業。

一是技術服務。百度依託百度大腦與農業企業、農機企業提供智慧農業或是數字農業的服務,以“技術”為核心幫助傳統農業轉型和佈局提供武器、工具。

比如,利用百度圖像技術,可以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態,自動識別並分析農作物狀態,比如提供病蟲害的預警、檢測等;利用知識圖譜技術,能夠把專家的經驗形成專業知識圖譜,進而指導農業的育種、播種等。

二是投資服務。百度宣佈成立百度風投(Baidu Ventures),投致力於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世界一流VC”。以風投方式投資智慧農業公司或數字科技公司,從而切入數字農業領域。

從其佈局脈絡來看,百度佈局農業切入農業B端服務或者產業鏈優化,這是區別於阿里、京東的農業佈局。

華為

早在 2017 年 10 月份,華為 X Labs 發佈了智能農業白皮書——《聯網農場智慧農業市場評估》,重點闡述了運營商在通過智能農業助力數字化轉型的市場發展潛力。

報告指出,到 2020 年,智慧農業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由 2015 年的 137 億美元增長至 268 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14.3%。智能農業豐富的 IoT 應用給運營商帶來了市場機遇。其中包括精準耕作、可變速率技術、智能灌溉、無人機、智能溫室、產量監測、畜牧監測、支付系統、信息平臺和農業貿易平臺等。

華為兩大步驟佈局智慧農業。第一步:幫助農業公司提供先進的智慧農業技術系統和應用。第二步:與其他農業科技公司開展合作,形成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

互聯網巨頭紛紛殺入農業,智慧農業已經成為互聯網巨頭的必爭之地。

智慧農業現正處於市場教育及技術攻堅階段,各項運用目前是一片藍海,其背後是一個正高速增長的潛力市場。根據國際諮詢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預測,到2025年,全球智慧農業市值將達到182.1億美元,發展最快的是亞太地區的中國、印度等國家。如今,我國A股智慧農業板塊總市值超過1700億元,共包括20家上市公司。

注意:智慧農業裡,不只有農業。機會既在農業裡,也在農業外

我們可以換一個視角看科技巨頭與農業龍頭企業的聯姻——農村包圍城市,曲線救國。

商業角度低利潤的農業,卻又是民生的基礎。這是科技公司接近地方政府、獲得地方政府訂單的一個橋樑。

而另一方面,細細梳理農業巨頭的業務,不少也涉及地產、金融、環保等領域,而這些都是目前競爭白熱化的數字城市業務的題中之意。

科技巨頭與農業公司的合作,正走了這樣的路線——農業之外,還有不少數字城市的業務。

如在2019年底的川商總會上,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便提到一個計劃:數字城市項目。

新冠疫情爆發後,新騰數致、騰訊雲聯手打造了“四川群防快線平臺”,數據直接對接至四川省大數據中心。

阿里與北大荒的合作,也是一手一石二鳥。2019年7月,在北上牽手北大荒的同時,馬雲還拜訪了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省長王文濤等政府官員,並跟黑龍江簽下另一個大單——“數字龍江”。

這項“數字龍江”工程,不但包含數字農業,還有企業上雲和數字政府等方面的合作。

一是數字農業和數字城市。阿里數字農業部負責人侯毅曾表示,目前數字農業基地的合作方,中小農業合作社和地方政府佔了近七成。所以數字農業的買單方本身還是以地方政府為主,與數字政府、數字城市一樣是to G服務,都有相似的銷售方式和渠道。

二是在技術應用上,數字農業和數字城市、數字政府,都是物聯網、AI、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基本相通。

在構建宏大、複雜的商業生態時,互聯網巨頭在謀劃一盤更大的棋,正在為下一個時代的數字化國家基礎建設“打前站”,那將是一個足夠宏大、複雜的“巨系統”,也是巨大的未來的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