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電商“敲”出新活力

2016年的3月21日,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電商服務中心院內,紅綢被揭開的一瞬間喜炮齊鳴。自此,民和縣成為我省首個與阿里巴巴集團農村淘寶項目合作縣。同時,也奏響了我省電子商務進農村,帶動農牧民就業增收、推進精準扶貧的前奏曲。

电商“敲”出新活力

魏其蘭在查看自己的淘寶網店“青海村姑特產店”訂單情況。

电商“敲”出新活力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電商中心農產品展示大廳裡,工作人員正在整理貨架,當地馬鈴薯、蜂蜜、藏式犛牛肉等二十多種農副特產通過電商渠道,實現了網上銷售。

电商“敲”出新活力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農村淘寶的牆體廣告隨處可見,一條廣告也正預示著一個新事物正在普及,帶給人們更多新的體驗。 本報記者 李興發攝

2015年至2017年,在這短短的三年時間裡,我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發展勢頭強勁,在2.9億元的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的支持下,全省已經有18個縣開展了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創建工作,在促進工業品上行、農產品上行、帶動農牧民就業增收以及推進精準扶貧、促進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與此同時,我省也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縣域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構建並不斷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解決了下行“最後一公里”和上行“最初一公里”的物流瓶頸,為農村電商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年,我省將通過探索以市州政府為主體,整體推進屬地各縣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建設,力爭到2020年底實現全省42個縣域電子商務進農村全覆蓋。本報記者 李興發 攝

牆體廣告變遷,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行進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總堡鄉總垣村的村道上,沿線的牆體廣告“在外東奔西跑,不如在家農村淘寶”格外引人注目。

“廣告在我家外牆上已經三年了,剛開始誰都不知道這是幹嘛的,但現在村裡每家人都在用淘寶。”在今年55歲的朱秀花眼裡,一則新廣告的出現,就會帶給她和村裡人一些實惠的新玩意兒。

朱秀花順著牆體廣告帶起的潮流,用上了4G網絡玩起了無線網絡,還在女兒的幫助下申請了自己的淘寶賬戶,不僅是過年過節,就是平時在網上購買衣服、孫子的玩具、廚具、微波爐等日常用品已經是很尋常的事情。

電子商務牆體廣告在朱秀花家的外牆,已經整整待了三年時間,帶給村民的不只是一種潮流和方便快捷,是實實在在的增收,是推進精準扶貧的有力推手。

民和縣新民鄉若多村地處腦山地區,是該縣整體搬遷的一個貧困村。“不誇張地說,在2000年前後,村民的耕地幾乎養不活一家人,寧可荒了地不種也要外出打工,是當時村裡的真實現狀。”在村主任李國福的心裡,有著一個很明晰的時間分水嶺。

2016年初,若多村開始和電商合作,主要在網上銷售土豆,村民的生活也開始悄然發生了變化。2017年,若多村130多噸的土豆全部實現了網上銷售,第一次讓村民們在這個“土貨”身上賺到了30多萬元,村民最多的賺了2萬多元,最少的也有2千多元。

“電商收購的價格是土豆商販的1倍多。”李國福翻開了他的賬本,上面清晰地記錄著“一公斤大土豆3元,最小的也1元,一共掙了2.5萬元。”而翻到2015年的賬目上時,上面清楚地記著:“好的洋芋商販收是1公斤1元,小的賣給了澱粉廠1公斤0.4元,一共賣了4000多元。”

一筆賬是2萬多元,一筆賬則是4000多元,前後兩年的收入記錄竟然相差了5倍。“有了電商這個銷售的渠道,我們才真正地體會到靠山吃山的意思。”嚐到電商帶來的甜頭,李國福打算今年在村裡試點種植了百合,通過電商推向市場,讓村裡的地不僅能養活村裡人,還能讓村裡致富。

截止到2017年12月底,民和縣已經在22個鄉鎮建起了電商服務站,鄉鎮電商覆蓋率達到了100%;在105個行政村建起了村級電商服務站,村級電商覆蓋率達到了34%。“工業品下鄉”完成39萬單6200多萬元收入”,“農產品進城”完成了9萬單1130萬元收入”。全縣馬鈴薯、蜂蜜、藏式犛牛肉等20餘種農副產品實現了電商線上銷售。

電商讓青海土特產成為外地人的香餑餑

“粉中之王,口感相當好,下次還買。”

“物美價廉,這才是真正的鄉土味,無論是口感還是色澤都很好,還選擇青海村姑特產店的貨!”

來到西寧市湟中縣上新莊鎮申北村,魏其蘭正在自家開的小賣部裡,搗鼓著自己的網店“青海村姑特產店”。點開網站首頁,洋芋粉條、青稞面、炕大豆、苦蕎茶等16個產品赫然入目。

“銷售好的產品是手工製作的洋芋粉條,很受外地人的喜歡。”魏其蘭在2017年5月開始接觸網店,起初她對網上賣土特產沒抱多大希望,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開始接觸電商。“沒想到的是剛開沒多久,就有陝西的客戶聯繫我,說曾經來青海旅遊吃過炕大豆,詢問有沒有買的。”從第一單的生意做成後,魏其蘭意識到在鄉下人眼裡司空見慣的東西,在外地人眼裡卻是難得的好東西。為了儘快開拓市場,她將手工洋芋粉條以1公斤32元至38元包郵、炕大豆1公斤30元包郵開始在網上銷售,在短短的幾個月裡,訂單從剛開始的一兩單,變成了現在的幾百單,銷售出去了30多公斤的洋芋粉條和25公斤的炕大豆。

“讓我意外的是,絕大多數的訂單都是來自外地,很多都是來青海旅遊過的人想再嚐嚐青海的土特產。”魏其蘭點開了銷售記錄,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地址一目瞭然,她做了一份詳細的銷售總結,上面清晰地寫著“青稞面、豌豆粉新疆人買得多,洋芋粉條廣東人買得多,炕大豆上海人買得多。”並按照這個統計做出了詳細的收購和銷售計劃。

從2015年開始至今,湟中縣藉助信息技術和智能終端日益完善和普及,積極與阿里巴巴的農村淘寶、樂村淘、114ma11等14家電商平臺合作,集中推出了青稞、燕麥、菜籽油、山野菜等7個系列79種特色產品,產品深受外地客商的青睞。網上銷售額從2016年的940多萬元增長至2017年的1000多萬元,據今年前四個月的銷售統計,湟中縣四個月的網上銷售額達到了350多萬元,銷售額呈逐年增長的態勢。

如今,湟中縣抓住當地土特產深受外地人青睞這一商機,開始採取線上線下共同銷售的模式。2017年11月17日,青海名優產品南京實體店正式開業運營。湟中綠色高品質的胡麻、燕麥、蠶豆等特色農產品,以及黨參、大黃、冬蟲夏草等20多種農作物和中草藥首次亮相南京。曾經農村人司空見慣的鄉下貨,開始逐步登入大雅之堂,以網店實體專營店的形式,開始普遍地走進省外消費者的餐桌。

電商改變了農村的消費模式,激發了青年創業的熱情

截止到目前,我省已經有877個行政村建立了電子商務綜合服務點,海東市平安區桑昂村就是其中之一。村民祝存根開的綜合超市門口,一個印有“農村淘寶”的門店牌極其醒目。

2017年1月,農村淘寶青海區負責人張鑫和祝存根正式建立合作關係,在他開設的超市裡建起了桑昂村農村淘寶店。“剛開始因為不用任何的成本投入所以答應合作,但開了一年多發現這也是個賺錢的途徑。”祝存根農村淘寶的櫃檯上,支付寶、微信等支付二維碼整齊地擺放在一起,因為農村淘寶服務點的出現,全村60%多的人開始選擇在他這裡網上購物,80%多的人付款採取了掃描支付。

“在我這裡網上購買東西越多我的積分就越多,積分最後就能返成錢。”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祝存根的農村淘寶服務點成為了村裡人心目中的“大商場”,衣服、電器、手機及平時的電話費等,村裡人都會來農村淘寶服務點購買和繳費。

為何村裡人能夠接受和喜歡網購,祝存根的哥哥祝存珍算了這樣一筆賬。桑昂村離平安縣20多公里,到平安縣買件衣服最少需要花20多元的車費,還得花錢吃一頓中午飯,如此一來買一件衣服又增加了100多元的成本,網上買便宜不說而且是送貨上門。

對於桑昂村村民來說,農村電商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他們的消費方式,更激發了村裡年輕人的創業激情。

農村淘寶開辦的那一年,恰巧是李延寧從北京工商大學畢業的一年,看到家鄉已經納入淘寶網店的發展範圍,李延寧想起了曾經青海大學的幾個畢業生,通過網上銷售青海酸奶、牛肉乾創出事業的成功案例,於是在淘寶和京東上也開起了自己的網店,並在微信上搞起了微商,按李延寧的話說:“線下我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線上我可以賺到外快,利用好資源就能賺到錢。”

不僅李延寧如此,桑昂村村委會主任李積成告訴記者,現在村裡越來越多的青年閒暇時,都是在商量著如何把自己地裡種的農產品,通過網店賣出去,想法子通過農村淘寶這個平臺去創業。

2016年,海東市平安區青年電子商務創業園正式成立,入駐創業園的大學生和當地創業青年通過互聯網工具,代理省內外特產一百餘種,當年完成交易額達到239.74萬元。

電商這個新興事物的出現,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全新的消費模式,更是激發了人們利用電商平臺創業的激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