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我为什么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专栏

知易行难!我为什么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专栏


技术仍是最硬核的竞争门槛,特斯拉和苹果无不如此。


文|信天游

图|来源网络


编者按:此文是车壹条特约专栏作者来稿,文中表达的判断和观察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车壹条秉持相同的看法,特此声明!

看完李想对造车的一些新观点,笔者有种不吐不快的冲动。关于新造车关于特斯拉关于传统汽车行业转型,本文的部分观点可能跟李想所表达的大相径庭,此处权当一家之言供各位业内看官探讨一二。如有不同看法的网友还请留言轻拍。


缘起:一场火星四溅的直播访谈


开篇前先聊聊八卦,也就是被媒体关注的此次直播访谈的两位主人公——李想和方三文。


知易行难!我为什么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专栏

李想(理想汽车创始人CEO)与方三文(雪球网创始人CEO)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奇葩”(特别声明:在此为褒义词)的组合。这两个人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是传统互联网行业创业的成功人士;都是通过BBS这种陈旧的技术形式获取了成功;都是通过聚集专业的爱好者实现了平台的价值;都是特斯拉的忠实拥趸;最后一点,两个人炒股都挺厉害。


当然,两个人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方三文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妥妥的网友口中的文科生;李想或许应该更偏理科,高中的时候是否选择理科尚不清楚,但媒体报道中他没有上过大学。就是这么一个“奇葩”的组合,引发了雪球网上的大讨论,继而引发了传统汽车行业的震动。毕竟我认识的李想一直是一个心直口快的性格,直播中他所提到的种种传统汽车行业的弊端我都高度认同,同时他对特斯拉的判断我同样认同。


知易行难!我为什么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专栏

但是,这些认同并不包括他对理想汽车的言论。毕竟屁股决定脑袋,理想汽车想要活下来还需要继续忽悠大量的资本输血,这融资需求的额度岂止李想自己对外声称的10亿美金。但不可否认的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且非常有前途的创业风口,否则中国这么多牛人和资本,不会蜂拥而至,包括早年创业互联网并屡次成功的李斌和李想们。


但问题是,押宝对了行业就意味着创业一定成功吗?同样的逻辑可以推导出来,传统汽车企业的确在转型中步履沉重,且现实基于庞大的燃油车打造的产业链,有强大的路径依赖和增长惯性,这些传统巨头们同样意识到了转型迫在眉睫。但同样没有谁能保证,自己看准了方向就能笑到最后。毕竟,如今牛叉闪闪的特斯拉,也只是在路上。


现实:传统汽车巨头转型太慢太难


对于转型,传统车企是紧迫且矛盾的,转型太快容易成先烈,转型太慢又要被市场淘汰。说起传统汽车行业,即便放眼全球,笔者目光之中看到的,近乎全是一群依附于世界石油大鳄苟且偷生的不思进取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早在数年前跟一个汽车行业的资深工程技术人员聊天,他满眼的绝望跟满口的无奈就能代表这个行业的不思进取。


他是这样跟我描述自己作为从业者对当下的悲观和无奈的:


如果你是一个大型汽车企业的车身结构工程师,你眼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现有的成本下想尽一切的办法,“偷工减料”的同时还要确保能够满足当地的诸如NCAP、ECNAP、ANCAP、JNCA、CNCAP……世界各地的碰撞法规。而动力系统工程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不断的降低成本的同时,再去满足各种的排放法规的测试。


知易行难!我为什么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专栏

而在中国燃油汽车高速发展的十几年中,不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做的最多的、消耗成本最高的就是开发大量的不同的汽车模具,然后隔几年换一种外形,花上几亿到几十亿不等的广告费不断的给用户洗脑。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那些为汽车行业客户服务的广告公司都已经开始词穷,只能靠瞎编乱造来糊弄汽车客户。


比如,目标用户分析永远是25—40岁之间,受众永远是白领、公务员。核心价值永远是激情、进取、尊荣等等。可以负责任的说,在内燃机技术发展缓慢的近二十年里,唯二能够拿的出手的硬核技术最多也就是欧洲的代表性作品小排量增压技术、日本为代表的油电混合技术。剩下的基本上也就是减配、换壳。


知易行难!我为什么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专栏

相比全球IT、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汽车行业的进化,就像一个濒死的老人,在一步一趔趄,颤颤巍巍的艰难前行。而全球汽车行业最大的贡献,就是给像沙特阿美这样的巨无霸石油企业,提供源源不断且无比巨大的需求,让珍贵的石油在技术老旧的发动机里烧掉。在带给世界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对科技的进步的贡献相形见绌。


这样的生长(衰老)惯性仍将持续,直到被行业外的竞争者改写命运,比如特斯拉。


意外:特斯拉鲶鱼搅活一潭死水


说到特斯拉,原本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天才发明家的名字。对世界的贡献远比那个欺世盗名的爱迪生来的更加的巨大。而现在的特斯拉,已经成为代表着推翻腐朽的传统汽车行业,甚至肩负着打倒横行数百年的石油霸权使命的汽车企业。


而它的灵魂人物Elon Musk(埃隆•马斯克),却是一个做梦都在创新的梦想家。特斯拉汽车的诞生和成就,或许只是马斯克那些看似遥不可及梦想中的一颗微不足道的石头,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和颠覆,却是上百年来从事汽车行业的领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知易行难!我为什么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专栏

比如,埃隆马斯克曾经说过:现在全球汽车行业拥有超过15万亿美金的市场规模,但是电动汽车未来将有75万亿美金的市场前途。而特斯拉从诞生一步步走来,虽然艰难,但是的的确确在推动着整个汽车行业的变革。正如李想所言,特斯拉已经通过三代产品的迭代树立其极高的技术门槛,“分分钟造出特斯拉”这句话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而关键的关键还在于,特斯拉的创新却从无止境。比如,如果说动力电池曾经是特斯拉的最大软肋,那即将举行的“电池日”,或许能够像诸多猜测一样再一次给全世界惊喜。


在诸多的猜测之中,单单“干电极”技术一项如果能够实现,就能够让LG化学、SDI、松下、宁德时代等一众动力电池企业为之汗颜。毕竟,一个从来没有做过动力电池的整车企业,如果能够在动力电池生产工艺流程环节作出如此大的创新,将整个生产过程降低20小时以上,将生产成本降低超过10%。这是一件多么令动力电池企业震惊的事情。


知易行难!我为什么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专栏

而这就是特斯拉!它总是在很多原本看似已经没有办法创新的领域,进行着不断的突破和创新。最近几天,特斯拉最新的国产长续航版本的model 3再一次调低了售价至33.9万元,此举令老用户抱怨的同时也令业界震惊。据说价格政策一出,特斯拉官网由于订单暴增而瘫痪。如果说这一次的价格调整会让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感到恐慌,或许不久的将来特斯拉更会让整个汽车行业再次感到恐慌,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因为传统车企的创新是十年或许有那么一次;但是它的持续不断的迭代创新已经成为习惯。这好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前者最快也要日更(日报更新每天一次),而后者可以秒更甚至做到毫秒更。同样的类比,传统燃油车5-8年换代,特斯拉刷新个软件就相当于拥有了一部新车,且更新频次无上限。


知易行难!我为什么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专栏

一句话,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充换电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智能电动化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效应将不可阻挡,且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中长期看来,特斯拉及其徒子徒孙们,是抢占了技术创新的风口和用户需求升级的赛道,但究竟谁能成为风口上的那只起飞的猪,要看实力也要看运气。


毫无疑问,特斯拉已经起飞,但中国的门徒——蔚来和理想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搞不好就要成为炮灰。


尴尬:缺乏技术支撑的门槛形同虚设


最后,笔者想毫无保留地聊聊李想跟他的理想汽车。诚然,李想早期的创业成功,更多的源自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和把握。但是BBS这种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在早期的互联网时代还是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而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你以为搭一个网页,找一群专业的美女坐在镜头前就能够成功?


知易行难!我为什么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专栏

以字节跳动为例,如果不是堆砌了太多的极具前瞻性的VR、AR、AI技术,抖音能够拥有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第一的地位?说一千道一万,在当下乃至未来,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创业型企业想要成功,或许比买福利彩票的中奖概率大不了多少。说到底,技术仍是最硬核的竞争门槛,特斯拉和苹果无不如此。


回过头来看看,李想和他创立的理想汽车,又有什么核心技术?REV增程式电动车吗?事实上,这个早就被全球各大传统汽车企业“试错”过,到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的技术路径,居然会被理想汽车捡回来当成了宝贝,反正仅凭这一点笔者就觉得,理想汽车很难据此树立起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门槛。


理想汽车当下所推崇的REV技术,是理论上成熟但并非可靠的节能技术,技术先进性就根本无从谈起,笔者据此斗胆揣测:其技术路径剑走偏锋更多是出于2VC而非真正2C的考量。否则,你很难解释一个常识性问题,如果REV技术真的有潜力可挖,大众丰田通用和宝马等巨头为何都集体视而不见,只待理想汽车来“捡漏”?


知易行难!我为什么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专栏

事实证明,理想汽车基于REV技术打造的理想ONE,不仅技术谈不上先进燃油经济性也堪忧。如果抛开外接充电不考虑,理想ONE通过热效率很低的东安三缸1.2T的发动机去发电,按照能量守恒定律,热效率会进一步降低。更何况,相比目前市场上众多的混动技术形式,REV增程式混动技术可以说处在垫底技术水平。


预判:李想的“理想”要成为现实任重道远


而大谈REV应该如何在汽车行业中普及,李想除了为自己的“理想”站台外,这样的做法亦值得商榷。


知易行难!我为什么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专栏

如果从效率转化角度来看,目前全球混动技术,本田汽车的i-MMD技术当之无愧的首当其冲成为最佳;其次是丰田的THS,但由于行星齿轮结构的局限性,丰田THS(Toyota Hybrid System丰田混动系统)的高速工况的能效一直不太理想;再次可以说是欧洲企业普遍采用的P2.5结构的混动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然后是国内比亚迪的P0+P3的DM双模技术,由于P3结构的原因,能效总是落后于前面的几种;而最后的当属李想大肆安利的REV,在没有外接充电的情况下(长途驾驶高速工况)单位能耗远高于同级别的普通燃油车型。


当然,作为一个在外界眼中相当优秀的产品经理,李想在用户日常使用逻辑上考虑的很周全。比如,理想ONE加入了大功率的车载OBC(车载充电器),以避免用户因为充电频繁尽量避免太长的充电等待、同时也避免了用户因为充电不便,导致的仅靠内燃机驱动引发的高油耗。上述技术在动力电池技术较为落后,充电效率相对较低的当下具备一定实用价值。


但电池技术、充电效率和基础设施都在日新月异发展,理想ONE的REV技术很快就会变得鸡肋。


知易行难!我为什么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专栏

尤其是当理想ONE这种尺寸的纯电动汽车(ES8差不多)一次满电可以续航800km,充电效率可实现5分钟150km的时候,这种REV产品就是个累赘。而同级别纯电车型满电800km续航,眼瞅着两年最迟三年必将达成,充电效率5分钟150km续航里程去年已经搭载在保时捷Taycan车型上,三年之内必将普及到30万左右价位区间的纯电动车型上。


而采用REV技术结构开发的理想ONE,如果想直接改造成纯电动汽车代价很大,跟重新开发一款纯电动技术结构的车型平台相比并无优势。不知道这个时候,还会有多少资本多少钱愿意支持理想汽车,在转型电动化的道路上继续试错。李想押宝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从战略上看绝对是对的,但从理想汽车前期开发的两款产品看,充其量都是在试错。


要想真正成为中国的特斯拉,缺了马斯克这样的灵魂人物又谈何容易?如果说轻易判定一个企业是否成功失败很难,但是判定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能力相对比较容易。(专栏稿件作者系资深动力电池技术专家,新能源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