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前,孩子有這些"壞習慣"是變聰明的表現,家長不要隨意制止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在三歲的時候是最難帶的。壞習慣還會變多,上幼兒園前拖拖拉拉沒害動不動就愛發脾氣。

因為這個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逐步形成,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啦!

孩子的大腦發育速度是非常快的,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大腦發育的基本與成人水平差不多。

孩子在三歲的時候,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那麼強,所以在面對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時,常常會採用哭鬧的形式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英國的精神學家卡斯比曾對上千名兒童進行調查,結果顯示3歲是孩子們性格和智商形成的決定性時期。

3歲前,孩子有這些

如果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聰明優秀,成為外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必須抓住3歲這個黃金時期。

但是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一些行為感到疑惑,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壞習慣",其實是孩子在開發自己的智力。是孩子變聰明的表現,家長們千萬不要制止!

3歲前,孩子有這些

1、 喜歡"吃手"

寶寶們除了睡覺,"吃手"應該就是最常見的狀態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這種習慣將會持續到兩歲左右,家長們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讓孩子誤食了身邊的東西。

這種行為在家長眼裡覺得會不衛生,但是事實卻是孩子發育的一種表現。

3歲前,孩子有這些

雖然這種習慣看似不好,但卻是寶寶大腦發育的一種表現。2歲前寶寶正處於"口欲期",剛出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寶寶需要被照顧,和外界的主要連接都是通過用"口"吃、哭、笑來表達的。

因此家長們不要過度緊張,只需要保持孩子身邊的物品乾淨衛生就可以了。

3歲前,孩子有這些

2、 喜歡撕紙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將抽紙放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孩子會想方設法的去夠旁邊的紙,一張一張的抽出來,然後自己撕著玩。

不將紙撕到"粉身碎骨"決不罷休。

給孩子買的繪本為了防止孩子撕壞了買的撕不壞的。將家裡的紙製品都遠離孩子。

其實撕紙對寶寶益處良多,當寶寶進入"手的敏感期"時,寶寶會發現自己的小手能做很多事情。撕紙的時候需要大腦下達命令,雙手肌肉、手臂肌肉和手腕相互配合,從而鍛鍊寶寶的手部運動能力和手腦協調能力,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更強,雙手也更加靈活。

3歲前,孩子有這些

3、 自言自語

孩子的語言能力逐漸增強的時候,家長會發現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會自言自語,對著自己的玩具說話。

這其實是寶寶在發展自己的想象力,他會把自己的玩具賦予生命,或者帶入某個自己想象的角色,思考自己指定的角色並且進行對話。

3歲前,孩子有這些

4、 孩子認生

孩子在見到自己不熟悉或者不認識的認識,會不停的哭鬧,或者不會讓自己覺得陌生的人抱自己。大一點見到陌生人就會躲在父母的身後,家長們就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因為性格太內向了,長大後沒出息。

其實是因為這個從四個月開始的寶寶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已經有了簡單的意識,他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所以在看到自己陌生的面孔的時候,會一直注視著,思考自己是否見過這個人。

孩子認生的一段過程,也是寶寶成長的信號,是寶寶智力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父母們不要覺得孩子是因為內向,這是寶寶的先天保護本能,是完全正常的行為。

3歲前,孩子有這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會因為孩子這些"壞"習慣感到頭疼,家長們不要著急,要想辦法正確的引導孩子。大家都想要孩子身後有見識的父母,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

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3歲前,孩子有這些

所以李玟謹教授給大家推薦以下的書籍,一共10冊裡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學的去教育孩子。

3歲前,孩子有這些

李玫瑾教授推薦一套《兒童情商培養繪本》,《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

3歲前,孩子有這些

包括:友誼、禮儀、誠實、助人、大聲說不、規則、我要自己來、危險、噓,安靜、責任,塑造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娃在看完其中一本《禮儀》後,學習到了其中不少禮儀的知識,鄰居也誇他真是個有禮貌的孩子

3歲前,孩子有這些

2-8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準備一些認知類、行為習慣類、情緒處理、入園小故事類的繪本,還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3歲前,孩子有這些

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3歲前,孩子有這些

健全的性格會讓“雛鷹”的翅膀更有力量,有了力量他們會飛的更高更遠。不要錯過了幫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