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與阿富汗的戰爭,奧克蘭的蠢行,英軍和阿富汗談判的結局

導語:

1838年的最後幾個月,奧克蘭召集了一支軍隊,總人數達3.18萬人,其中包括蘭吉特·辛格派出助陣的錫克軍隊。到了12月,大軍行至奎達。1839年3月,坎大哈不戰而降。當年夏天,英軍一路東進,向著喀布爾步步進逼。加尼茲是一座防禦工事極為堅固的城池,英軍在此受到了阻礙。阿富汗方面覺得,在堅不可摧的城牆面前,英軍會敗退而去。

英軍與阿富汗的戰爭,奧克蘭的蠢行,英軍和阿富汗談判的結局

錫克軍隊圖

英軍發通牒

一個炎熱的7月天,英軍開到了加茲尼城下。他們發出最後通牒,命令守軍打開城門投降。城中的阿富汗人拒絕了。幾個晚上過去了。一天,英國人趁著暮色發起攻勢,頓時大炮轟鳴,士卒高喊,子彈迸射而出,但這只是一陣佯攻。阿富人匆匆起身迎敵,卻讓另一側城池完全空虛。

此前,炮兵亨利·杜蘭德早已潛到城牆下,並在那裡埋好了炸藥。爆炸過後,英軍有了入城的豁口。很快,加茲尼城完全落入了英國人的控制。加茲尼失守的消息傳來,喀布爾朝野震驚。多斯特·穆罕默德棄城而逃,逃往北方向他的親戚布哈拉埃米爾尋求庇護。不過,這位親戚早已被英國人買通。投奔而來的多斯特·穆罕默德反而被投入了監獄。數百英里之外的南方,英軍不費一槍一彈便挺進了喀布爾。

舒賈再次登上王位,英國人讓他在巴拉希薩爾宮暫住。這是一座令人敬畏的堡壘宮殿,高高聳立在獅門山的一側,俯視著整個喀布爾。宮門之下,除了喀布爾河,還有喧鬧無比的市集朔爾巴扎。很快,多斯特大王逃出牢籠,他又招攬了一批烏茲別克人為自己效力。英國軍隊出城迎敵,卻在喀布爾北部的科希斯坦山口遭遇慘敗。接下來的一兩個星期,多斯特·穆罕默德和他的部隊盤踞山中,和英軍打著游擊戰,英國人不堪其擾,只得撤回喀布爾城中。

就在英國人似乎即將失敗的時候,一件怪事發生了。多斯特·穆罕默德帶著一名隨從來到英軍營地,表示向英方投誠。箇中原因,沒人知道。但您可以肯定,狡猾的多斯特·穆罕默德另有計劃。無論如何,多斯特·穆罕默德"退休"到了印度,住進了舒賈騰出的地方,靠領取英國"退休金"過活。

英軍與阿富汗的戰爭,奧克蘭的蠢行,英軍和阿富汗談判的結局

多斯特·穆罕默德圖

英國承諾復辟成功就撤離

英國人承諾舒賈一旦復辟成功,會立即撤離,但他們決定推遲撤離。一方面,舒賈的種種行為實在不似人君,大多數時間都在後宮廝混。他的妻妾實在太多,甚至超過了800人。與此同時,國內各地動亂頻仍。雖不是真正的叛亂,只是各種犯罪活動,但因為數量多,因此足以干擾日常生活。但這並不意外,因為喀布爾有數不勝數的"壞種子"——暴徒和黑幫。一些暴徒可能是收了穆罕默德扎伊家族的錢財,潛入首都有意施行破壞。因此,所謂的犯罪,也可能是政治陰謀。一些"壞種子"可能是沙俄間諜。局勢日益失控,英方再也無法坐視不管。他們需要採取措施,幫助舒賈安定局面。

為此,英國方面派出了一支顧問團。麥克納頓以女王陛下在喀布爾的特使身份主持工作,並同意擔任國王的首席顧問。在他的主持之下,阿富汗建立起了行政系統,招募了一支軍隊,並新建了一支警察部隊。顧問團中,亞歷山大·布爾內斯算是二號人物。作為一名

政治代理人,他的工作就是發現陰謀,粉碎陰謀。當時,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兒子阿克巴正躲在北部某地煽動叛亂。為了防止他率軍南下,英軍專門在巴米揚山谷的隘口築起了一座要塞,又在坎大哈等城市派駐了軍隊。整個阿富汗都在英方的重兵監管之下,除了一點犯罪活動,完全無須擔心局勢生變。

英國人聚居的地方被稱作"營地",它沿科希斯坦大道延伸了近一英里,這裡有生活區、辦公樓和營房,還有一大片英式庭院。一堵城牆圈起了整片區域,但它並無任何防禦功能。畢竟,營區兩邊就是高聳的山地。一些官員在這個區域外另覓居所,亞歷山大·布爾內斯的家就安在了喧鬧市集的附近。

在他們的住所和營地裡,英國人努力營造家的感覺,他們舉辦舞會和茶會,組織板球和馬球比賽,一些女性甚至組織了業餘戲劇表演。營地外面,阿富汗人從高處的山坡上俯視英國人的一舉一動,他們感到大惑不解。這些法蘭奇人來到阿富汗居住生活,阿富汗人卻和他們毫無交集可言。

不幸的是,英國人從未讓阿富汗真正安定下來。坎大哈的局勢一直動亂紛紛,城市之間的道路總不那麼安全。在波倫山口,幾個身份不明的俾路支人襲擊了史密斯太太。她雖然帶了一名衛士,但也沒能逃過劫難。喀布爾山口臨近首都,但是詹金斯中尉和他的幾十名手下卻在這裡慘遭殺害。即使到了城中,也不能脫離危險。斯圖爾特上尉在城裡被一個年輕人刺傷了臉。事後,英國人一直沒能找到這名兇犯。

英軍與阿富汗的戰爭,奧克蘭的蠢行,英軍和阿富汗談判的結局

坎大哈爆炸圖

各種反叛活動愈演愈烈,麥克納頓卻在信中吹噓局勢太平。他在寫給加爾各答的信中說,"阿富汗形勢一片大好"。至於布爾內斯,也樂得讓上司繼續報喜不報憂。畢竟阿富汗局勢一旦穩定下來,麥克納頓即會另得重用。作為副手的布爾內斯,會順理成章地接替特使一職。

對於一個如此年輕的人來說,這是一種莫大的榮譽。不料,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兒子阿克巴,卻突然出現在了與喀布爾相去不遠的巴米揚,這時,阿富汗人都要尊稱他一聲"瓦濟爾·阿克巴·汗"。"瓦濟爾"又稱"維齊爾",即是宰相之意。宰相是國王的左膀右臂、首席執行官,是王國權力的核心。

當時,阿克巴雖只有20歲出頭,卻已經是出了名的驍勇善戰。畫像中,阿克巴總是身穿鐵甲,頭戴尖尖的戰盔。他月亮般的臉上有一種天真無邪的神氣,眼神之中的殺氣卻說明此人的心性並不單純。阿克巴曾和蘭吉特·辛格交戰數次,他的無畏和嗜血讓對手膽寒。在反叛喧囂的科希斯坦,阿克巴的威名傳來,酋長們紛紛追隨其後舉事。

英軍與阿富汗的戰爭,奧克蘭的蠢行,英軍和阿富汗談判的結局

阿克巴·汗

1839年,威洛比·科頓將軍率領英軍進入喀布爾。1841年初,將軍任滿回到印度,需要任命新的駐阿英軍最高統帥。接替威洛比·科頓的空缺,威廉·埃爾芬斯通並不情願,也並未主動請纓前來阿富汗解困救急。埃爾芬斯通有過輝煌的戰績,但那已經是拿破崙戰爭時期的老皇曆了。

25年過去,當年的英雄已經是個風溼病人,肩膀痠痛,行動遲緩。但是,埃爾芬斯通還是像忠誠的士兵那樣坦然接受了使命。與此同時,英國議會覺得阿富汗只是一個銷金窟,特別是自特派團入駐以來,大英帝國已經在那裡花費了太多錢財。既然阿富汗的形勢"一片大好",為什麼還要加大投入呢?吉爾扎伊部何德何能,需要向其支付如此鉅額的費用?他們看起來溫順無害,根本無須安撫。

於是,議會停止了對吉爾扎伊部族的補貼。沒想到,吉爾扎伊部立即宣佈反叛。由於阿克巴的積極活動,科希斯坦走向全面叛亂,甚至在喀布爾,阿富汗人也開始蠢蠢欲動。其他地方的武裝暴亂層出不窮,大有燎原之勢。可是,駐阿英軍的指揮棒卻握在一個老弱病夫的手中。英國政府擔心,阿富汗的局勢即將失控。麥克納頓倒是頗為樂觀。

那年8月底,他寫信給印度的一位同事,說"從丹到比爾示巴,阿富汗處處寧靜安好。"11月1日,一位阿富汗隨從找到布爾內斯,表示喀布爾很有可能發生暴亂。布爾內斯不以為然,他表示只要自己接過麥克納頓的職位,一切都會好起來。

英軍與阿富汗的戰爭,奧克蘭的蠢行,英軍和阿富汗談判的結局

瑪麗·斯圖爾特和查特拉德·瑪麗,蘇格蘭女王

布爾內斯對局勢毫無察覺

顯然,布爾內斯並非對局勢毫無察覺,不過,他和他的同事們很有可能低估了事態的嚴重性。畢竟,阿富汗之亂並不在於街頭的偷搶拐騙,也不是科希斯坦的部落武裝。英國人的麻煩和阿富汗女性有關。在當地人看來,有些英國男性一直想和阿富汗女性建立"親密關係"。"親密"這個字眼,可能有些不當,而且大多數英國男士還算紳士得體。

如果是在倫敦,他們的行為不會引起任何爭議。在那裡,禮貌的紳士主動結識親切的淑女,是社交場合當中再常見不過的。不過,倫敦的禮貌舉止到了喀布爾,可能就是冒犯和不敬。按照阿富汗人的社交規矩,年輕男子可不會把同齡女性帶到房間角落,然後和她彬彬有禮地交談。女孩的父兄發現,這些英國男青年不但和自己的女兒或者妹妹相談甚歡,還會時不時伸出手去,拍拍女孩的肩膀或者手臂。

布爾內斯走到二樓窗口,想要安撫鬧事人群,他表示自己可以支付一筆鉅款作為賠罪。可是,外界早有傳言,布爾內斯家中有大量黃金。這樣一來,對方反而更加起勁,雙方開始互相推搡。布爾內斯的護衛朝天鳴槍示警,直接導致抗議人群化身兇惡的暴民,騷亂開始了。待到事態平息,"布哈拉的布爾內斯""東方的伊斯坎德爾"已經嚥了氣。

消息傳到英國人的營地,大家立即恐慌起來,高級官員無不覺得應該儘快離開這個國家。麥克納頓還想以錢為餌,驅使一些部落首領加入英方陣營。但是,暴亂早已不可收拾,喀布爾附近的兩座軍營先後失陷。情況緊急,麥克納頓只得向他心目中的阿富汗人的領袖尋求幫助。在他看來,瓦濟爾·阿克巴·汗堪能擔起領袖的職責。

英軍與阿富汗的戰爭,奧克蘭的蠢行,英軍和阿富汗談判的結局

阿克巴像

可惜,阿克巴的名望還沒有這麼崇高。當時,阿富汗並不存在一位全民領袖。多斯特·穆罕默德倒臺之後,阿富汗的局面已經註定不會太平。好幾位酋長都有很高的威望,但沒有一位擁有無可爭議的最高地位。因此,英國人想要講和,卻找不到和談對象。阿克巴也許深得民心,可是,他的威望主要來自戰功。一旦阿克巴和英國人達成協議,他的光輝形象就會黯淡下去,從而削弱他達成協議的能力。各大部族的首領正在為了最高權位爭來奪去。身處當時的情形,誰最能給英國人帶去重創,誰就最有可能登上高位,和談則等於自行退賽。因此,英國人苦苦求和,卻始終沒人答應。

最終,阿克巴還是開出了自己的條件:他可以保證英方人員的安全,不過,英國方面得向他支付一筆津貼,並以攝政的位置相許,來年夏天之前,英國使團必須離境。其實,阿克巴的保證並無實際效力。也許,阿克巴也很清楚這一點:他是杜蘭尼部的一員,與控制阿印邊界的吉爾扎伊部互為世仇,即便他下了命令,吉爾扎伊部族也根本不可能從命。這點情況麥克納頓本該明瞭,可是,英國人實在急於求和,阿克巴願意伸出援手,已讓他們感激不盡了。麥克納頓立即表示,願與阿富汗的各位實力派人物舉行和談,時間就定在聖誕節前的兩天。

還有幾個星期,和議就要進行,可是英國方面卻昏招迭出。首先,麥克納頓致信坎大哈的諾特將軍,請他趕快率領大軍趕往喀布爾。麥克納頓在信中毫不避諱地表示,他會拖住阿富汗人,直到諾特率軍趕來。那樣一來,他們就能一起擊潰叛軍。不知何故,這封信竟落到了阿富汗人的手裡。

麥克納頓的女婿約翰·康諾利在一封密信中提議,提供一萬盧比作為懸賞,索取各位酋長的項上人頭。這封信也落到了阿富汗人手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信件的內容不僅激怒了名單上的酋長,也激怒了那些未列入名單的酋長,因為他們被排除在外,意味著康諾利不認可其實力。

英軍與阿富汗的戰爭,奧克蘭的蠢行,英軍和阿富汗談判的結局

阿克巴像

結語:

與此同時,阿卜杜拉·汗也捅了麥克納頓一刀。本來,阿卜杜拉也接受了英國人的講和條件,但是,他眼看時局有變,乾脆將英國人給自己的交易條件告訴了其他酋長。阿卜杜拉表示,這些就是英國人試圖離間阿富汗人的鐵證。其他酋長隨即披露,英國人也在試圖賄賂他們。

1841年12月23日,一群英國官員和一群阿富汗酋長在一處空曠的場地碰了面。此地遠離雙方各自的要塞,正好適合公平談判。此前的一系列圖謀算計、陽奉陰違和深切敵意,讓雙方都積壓了一肚子怨氣。談判沒多久,便宣告破裂。麥克納頓和阿克巴等人甚至直接廝殺起來。有人——可能就是阿克巴本人——一下子結果了麥克納頓的性命。很快,暴亂的阿富汗人砍掉了麥克納頓的頭顱,並將其插上旗杆,豎在河邊示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