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帝國沒落的原因令人唏噓!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我們的最後一個王朝,而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也成為了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清朝皇室自然也是中國最後的皇室。

我們知道辛亥革命之後清朝就消失了,之後那些靠著百姓的勞動稅務吃飯的皇室成員們也沒了收入的來源。

每個人都在家啃著自己的老本,生活越來越差。

晚清帝國沒落的原因令人唏噓!

作為一個領土廣袤,資源富足的龐大帝國,清帝國的滅亡與以往的封建王朝相比,也蘊藏著更深層次的經濟原因。在王朝末期,新的經濟因素不斷出現,激增的財政收入如同一劑美味的毒藥,既加速了近代化進程,也刺激著軍閥政客的野心,為清朝的覆滅埋下了隱患。在此讓我們以史為鑑,回顧這個龐大帝國的財富都去哪裡了?

1早期清代財政體制

首先必須要提到清代的幾大賦稅來源,清初的主要稅賦項目有田賦、鹽課、漕銀、雜賦幾項,還有一些臨時性收入,例如捐輸和報效銀,即國家需要錢財時來自豪強巨賈的捐贈。

晚清帝國沒落的原因令人唏噓!

清朝前期財政收支主要以量入為出為準則,總體而言盈餘較多。嘉慶道光之前,財政僅在支出時分為起運與留存,收入則統一。這樣一個看似井然有序的財政體制,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到來,一切都改變了。

2鴉片戰爭後的財政危機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既賠了錢,又賠了面子。但頑固的滿清統治者仍然自信的認為,這點賠款不足以動搖國本,直到他們終於意識到一個棘手的難題——沒錢了。

晚清帝國沒落的原因令人唏噓!

中國本就缺銀,作為硬通貨的白銀淨流出,無疑會造成市場秩序極大紊亂。

屋漏偏逢連夜雨,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讓本就拮据的財政更加雪上加霜。

3廣開財路

為籌措錢糧,清政府想盡辦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徵收厘金,這是清政府斂財的一大發明。厘金最初一般分行釐(活釐)和坐釐(板釐)。前者為通過稅,徵於轉運中的貨物,抽之於行商;後者為交易稅,在產地或銷地徵收,抽之於坐賈。

晚清帝國沒落的原因令人唏噓!

而看不見的手段就更是五花八門,其主要的目的就從市場上搜刮更多財富,其結果就是市場上銀貴錢賤的趨勢進一步加深,物價飛漲,百業凋敝,人民生活更為困頓。

4財政危機的進一步深化

但即便如此,依然入不敷出,清政府的財政支出節節攀升,特別是軍費,甲午之後,清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新式陸軍。庚子之後,清政府軍費更是進一步猛增,籌建陸海軍,都是相當燒錢的。戰前的軍費預算是3600萬兩,到宣統三年已達到1.37億兩。

其次便是賠款,甲午戰爭賠款2億兩白銀,庚子賠款 4.5 億兩白銀,加上一些其他條約賠款,中國應償付本息總額巨大。

晚清帝國沒落的原因令人唏噓!

為堵上這麼大的口子,清政府試圖仿效近代西方國家發行公債以籌集資金,但實際上老百姓並不買賬。

發行公債不利就只能從各國銀行團手中大舉外債。清末最後十年間,清政府每年要支付本息1800萬以上,為帝國主義藉助經濟手段控制中國提供了便利。

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其危險,大聲疾呼不可大舉外債。而清政府所借外債主要是用於賠款,用於投資實業之處寥寥無幾,自然無益於經濟。

5財政比重的改變

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外國經濟勢力的不斷入侵,關稅成為了清政府重要財政收入來源。鐵路等新興交通方式的出現,也為清政府帶來了滾滾財源。

晚清帝國沒落的原因令人唏噓!

各國為了保證在華利益,對華大量借貸,以維持其經濟權益及政治權益。

清政府在漫長的外交角逐中也逐漸學會了近代財政制度的運行規律,開始懂得利用國債聚斂民眾財富,並且藉助外國對華借貸,將自己與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綁在同一個戰車上。

6落後的金融體制

晚清的稅負水平,較之同時期的西方國家來說其實並不算高,然而實際卻是財政拮据,人民也怨聲載道。日本之所以能夠承受比中國更高的稅率,首先是因為日本的人均國民收入比中國更高,即便稅率更高也不會過於影響生活。其次是日本的稅賦更顯公平,根據財力不同繳稅,相當於今日的財產稅,而中國無此規定,故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晚清帝國沒落的原因令人唏噓!

相對於日本而言,當時的中國稅負水平不算重,但考慮到當時的勞動生產率,這個程度卻也絲毫不算輕了。

腐朽龐大的清帝國對腳下發生的事情茫然無措,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基礎被侵蝕、蛀空、分崩離析。

7最後的努力

清王朝也不是沒有做過努力,預備立憲時,清廷學習近代西方國家的金融體制,將戶部改為度支部,並將財政部併入,中央設清理財政處,各省設清理財政局以統計中央及地方財政,但效果並不理想。

晚清帝國沒落的原因令人唏噓!

清王朝轟然倒塌,但也初步開創和奠定了中國近代之後的預算框架體系。

8結語

面對著傳統的高度集權的財政管理體制處於瓦解之中,同時新的財政管理體制又未能形成所造成的窘境,清朝統治者沒有意識到的是,近代金融體制的建立離不開人民的信心,對於已被人民拋棄的清帝國來說,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的。

晚清帝國沒落的原因令人唏噓!

時代是不斷的發生變化,誰都不能保證下一個時代會發生什麼變化,誰都不能改變歷史的存在。要知道在世界歷史中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度能比得上中國古老輝煌文明的國度。中國歷史的不斷演變,時代的不斷改革,是讓後代世人最驚歎不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