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賽義德:進一步擴充各類資源幫助成員體應對疫情衝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5日訊(記者 田原)4月13日,亞洲開發銀行(亞行)在此前65億美元抗擊新冠疫情援助基礎上,追加135億美元用於幫助成員體應對疫情對宏觀經濟和公共衛生的衝擊。為此,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就亞洲經濟前景和中國經濟抗疫等話題,專訪了亞行負責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副行長哈邁德.M.賽義德。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赛义德:进一步扩充各类资源帮助成员体应对疫情冲击

賽義德表示,亞行時刻準備著進一步擴充各類資源幫助成員體應對疫情衝擊。除了提供採購醫療設備和物資的緊急援助,亞行還將致力於消除疫情對經濟的中長期影響。這些影響包括消費和投資急劇下降、旅遊業和出口萎縮、貿易和生產紊亂等。

賽義德介紹稱,亞行目前總額高達200億美元的一攬子援助資金中,將有130億美元通過其反週期支持機制下設立的新冠肺炎大流行應對方案幫助各成員體政府推行有效的反週期支出計劃,重點是關注貧窮人口和弱勢群體。在此過程中,亞行一直在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其他多邊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以及中美等國疾控部門協同合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新冠疫情和美國“無上限量化寬鬆”政策導致全球經濟帶不確定性增多背景下,您對2020年亞洲經濟有何展望?

賽義德:疫情衝擊下,今年亞洲經濟增長將呈現顯著下滑,沒有哪個亞洲國家可以毫髮無損。東亞和東南亞等較為開放的地區,以及主要依賴旅遊業的太平洋地區將遭受重創。亞行4月3日發佈的《亞洲發展展望》預計,今年亞洲經濟增速將降至2.2%,但明年有望反彈至6.2%,前提是疫情結束且經濟活動正常化。亞行預計全球因疫情造成的損失預計在2至4.1萬億美元之間,相當於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2.3%~4.8%。疫情持續時間越久、破壞程度越深,國際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別是,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因疫情衝擊而增長停止甚至萎縮,將成為亞洲經濟走弱最大的消極外部因素。由於新冠肺炎病毒全球大流行仍在繼續中國經濟仍面臨較大挑戰,不過,隨著復工復產有序推進,中國國內經濟二季度表現應好於一季度。同時,由於供應鏈受到影響,且外部需求變得很弱,中國對外貿易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困難。儘管如此,亞行最新預測顯示,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反彈至7.3%。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不同於美國和歐洲,亞洲經濟體應對疫情衝擊、強化經濟治理有何良策?

賽義德:無論在哪裡,控制疫情都是當務之急,制定和執行有效的公共衛生戰略則是重中之重。各國政府應有效支持醫用口罩、手套、防護罩、防護服、呼吸器等個人防護物品供應網(鏈),尤其要支持弱勢群體能維持其最低的但仍保持尊嚴的消費需求和日常活動。對受到疫情衝擊的商業體尤其是中小企業,要保障它們能獲得充裕的流動性。相較美歐,溫和的核心通脹率和持續下滑的原油價格,給亞洲經濟體提供了下調利率的空間。此外,由於過去二十多年來宏觀經濟調控得當,很多亞洲經濟體尚有財政刺激的空間,如採取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擴大公共支出和基建投資的辦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您曾談到疫情或導致全球化倒退,進而對全球經濟產生根本性的、長期性的影響。那麼,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經濟體的新機遇在哪裡?

賽義德:一段時期以來,亞洲因經濟融合而受益良多。然而,疫情導致的全球化倒退恐對全球經濟產生結構性的負面影響。即便疫情結束,經濟增速會反彈,但增長的結構性壓力仍將持續。例如,中國經濟轉型需求將上升:從中期看,經濟增速會有所下調,但發展的可持續性將有所增強;從長期看,人口日益老齡化和單位資本生產力相對下降,將使潛在增長承壓。因此,漸進式的改革以及不斷強化的地區和全球協作將有助中國經濟實現轉型。值得一提的是,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在研發投入上已超越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國家,成為新的創新強國。尤其是中國,已位列全球研發支出最多的國家行列,一躍成為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經濟體之一。因此,已完成從增量型、追趕型創新向基礎型、前沿型創新轉型的中國,還可通過“新基建”等創新發展應對疫情衝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下一步亞行還將採取哪些措施,來增加其成員應對疫情衝擊時的確定性?

賽義德:亞行時刻準備著進一步擴充各類資源幫助成員體應對疫情衝擊。除了提供採購醫療設備和物資的緊急援助,亞行還將致力於消除疫情對經濟的中長期影響。這些影響包括消費和投資急劇下降、旅遊業和出口萎縮、貿易和生產紊亂等。為此,亞行目前總額高達200億美元的一攬子援助資金中,將有130億美元通過其反週期支持機制下設立的新冠肺炎大流行應對方案幫助各成員體政府推行有效的反週期支出計劃,重點是關注貧窮人口和弱勢群體。在此過程中,亞行一直在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其他多邊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以及中美等國疾控部門協同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