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有明之脉搏兴——纪念汉服运动十五周年 第一章「汉服之脉」

题记

1644年4月25日(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夜),李自成攻克北京,最后一位大一统汉人皇帝朱由检,将后妃女儿尽数杀死之后,登上煤山自尽身亡。41天后的6月5日,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攻占北京。

故国有明之脉搏兴——纪念汉服运动十五周年 第一章「汉服之脉」

崇祯自缢

1667(清康熙六年)年朝鲜使者由北京返朝,向朝鲜王奏道: “汉仪不复见,何日变中华?”他讲述了在北京的见闻:“北京城汉人,初见臣等袍服,神情忧思。见臣等着冠耳,指示其儿曰,此乃明朝旧制,垂头而泣,见来惨然矣。”(《李朝实录》显宗八年正月)

自1645年(清顺治二年)颁布《剃发令》与《易服令》后,华夏汉人在被屠杀与抗争了二十二年之后,汉服最后从华夏土地消失。满服的长袍、马褂、瓜皮帽,再加一条金钱鼠尾的装束,就这么在刺刀、血泊中被固定了下来。

故国有明之脉搏兴——纪念汉服运动十五周年 第一章「汉服之脉」

剃发易服

2003年,王乐天通过查文献,找规制,一针一线亲手缝制了自己的汉服。

11月22日,他身着汉服,自信的行走在郑州的繁华街头,这是见诸报道的中国现代第一位穿“汉服”示众的人。至此消失了358年的华夏章服(暂略袁世凯称帝时段),重新着起,昂首阔步的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故国有明之脉搏兴——纪念汉服运动十五周年 第一章「汉服之脉」

王乐天

有服来仪

“故国有明”一词,是2008年由一位网友提出的,儒家认为,只有天下一统的朝代,才可称“有”,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只是“天下”之一部分,不配称“有”。所以“有明”可以视作名词,是明朝的诠释。

“故国有明”其表达了人们,对于封建历史中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怀念,其核心深处是礼仪美学思想上的复苏,这是华夏礼仪复兴的“星星之火”。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春秋左传正义》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文明承载者之一便是“汉服文化”。

中国自古便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汉服体系全面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礼仪美学文化,表象是天地君臣、宗族父子,嫡庶兄弟的等级制度象征,再深层次,代表了华夏汉人的思想审美与文化文明,其最核心深处,表达着华夏一脉对于天地人的敬畏之情,是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仪式感的最直接阐述。

故国有明之脉搏兴——纪念汉服运动十五周年 第一章「汉服之脉」

汉服

华夏有服:

汉服,包括衣,冠,发式,面妆,鞋,饰物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礼仪系统,而并非仅仅是一件衣服。其服装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y字形衣领),隐结系带。根据场景、身份不同,分为了礼服、常服、祭服等样式。大体款式有上衣下裳、深衣、襦裙、圆领等几种。单件可分为“内衣、中衣、外衣(长装、上装、下装)、罩衫、配饰、首服、足衣”等七大类。其中上衣下裳是最基本古老的款式,也是最高贵的祭服、冕服、朝服的基本款式,象法天地,上衣为乾,下裳为坤。其每一处领口,袖口等都有所代表意义。

故国有明之脉搏兴——纪念汉服运动十五周年 第一章「汉服之脉」

汉服款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